摘要: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首先要根據初中學生的發展、認知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合理的布置作業,給予學生鞏固與練習。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數學作業,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愉悅而輕松地掌握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作業;創新性布置
作業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關,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和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某些優良品質。總之,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初中學生數學作業存在的不足
據調查顯示:初中數學作業量大,作業內容缺乏針對性、作業設計沒有層次性等。認真備好作業,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課堂內外布置的數學作業是課本上的習題或相關習題冊中的習題。這種作業,由于形式單一,不能從多方面檢查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作業中的習題缺乏應用性,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系,因此設計的情境呆板,無新意,沒有給學生創新發展的空間。學生看不到數學知識來源的實際背景,更不會應用已學法人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現代數學作業與傳統作業進行對比:
①教師方面:雖然大多數教師都對新課程理念進行了學習,但由于傳統教育思想及我國考試評價制度的影響,教師的教育觀念仍比較陳舊,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布置的作業普遍存在:a 機械重復作業太多,缺乏思維參與;b 一刀切作業太多,缺乏選擇自由;c 封閉性作業太多,缺乏生活內容的真正融入。長期做這樣的數學作業,學生會失去對數學的興趣,影響作業功能的發揮。
②學生方面:大部分學生不是不喜歡做數學作業,而是對教師布置的大量機械重復的數學作業不感興趣,具體表現在:a 學生感到只能被動做習題,無自主選擇權、成了做題的機器;b 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自己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作業;c 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厭煩作業,抄襲作業現象嚴重,特別是后進生會感覺負擔過重,沒有耐心去認真完成,就隨便做做,抄抄交差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任憑處置。
二、作業與數學作業
作業是學生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通常是在學校規定的上課時間之外舉行的。作業與一定的學習任務、教學目標聯系在一起,是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數學作業是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消化、鞏固和發展;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既有書面練習,也有實踐活動(強調書面練習多一些),在目前的數學教學理論書籍中關于數學作業的概念多指課外練習,解數學題,為了本文的研究對象有一個相對的明確指向,根據上述定義,并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本文研究的數學作業定義為:為了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由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要求學生去完成的練習或其他活動。
作業過程包括三個環節: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完成作業。“設計”有“籌劃、制定”的意義,所以,“作業設計”應理解為籌劃或制定一份作業。在這三個環節中,“作業設計”是非常關鍵、重要的一環,作業設計是作業任務的布置者一般情況下由教師承擔、學生實施并由教師進行評價評定的一種教學活動,另外,設計作業的質量關系到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作業的探究方式
教師要努力創造學習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創新精神,最大限度的發揮潛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外,同時可以構思開放性學習,啟迪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我們有三種方式:第一,一道數學題可以多變,引誘學生的創新能力。一題多變的教學活動構思形式,可以使的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培育學生的創造性精神。第二,一題多種解法,啟發學生的探索。在數學里有很多的知識都具有靈活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不斷嘗試多種方法進行解答,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的思維能力。第三,可以根據課堂數學知識來源的生活背景,切實有效的布置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數學課后探究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課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的方式去檢驗完成所學到此數學知識加深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根據課堂情況,教師應適時布置課堂,通過給學生設置疑問,讓他們帶著疑問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在講到三角形分類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用硬紙張剪出不同種類的三角形。教師通過遮住一個角,讓他們判斷時候什么三角形;當教師分別將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個銳角遮住時,讓學生回答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孩子們會帶著這些不解仔細研究看書,通過幾類三角形角度的定義和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他們很快就會找到答案。可以發現疑問是打開數學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在引入時有激發作用,能讓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長,使思維活躍。
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數學作業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重視對知識的記憶和練習的過程,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會與智慧;教師對學習的結果要求僅局限于練習題的解決,疏忽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創造性的發展和探索;教師僅強調學生知識的接受,把知識傳遞給學生的過程,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構造和主動探究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形成了被動的學習和思維趨同的行為方式。導致了學生創意淡薄、實際能力弱、知識面狹窄的問題。這種情況不變將會限制我國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最終影響我國經濟的建設、社會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若培養學生形成一種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方式,這樣我們就落實了國家提倡的“以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形成獨立思考、創新、動手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師指引學生有意識地反思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對自我和他人的表現做評價。讓學生從評價中提煉和升華思維,構建自我的知識系統,從而達到有意義的知識構建。此階段為了復習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相關的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獨立解決相關問題,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陳劍華.關于中小學作業形式、作業評價問題的思考[J].上海教育,2001,24.
[2]丁琳,葉立軍.中美中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09,1.13.
作者簡介:覃忠(1985.3)男,初級職稱,籍貫: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從事工作:初中數學教育,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