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導學案教學模式下二次建模的應用,著力在學習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導學案為載體,對不同課型進行不同模式的規劃,教師和學生擔任的角色都有細微的變化。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導學案教學模式下的二次建模,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教師處理好導與學、自主與合作、個人與集體,點撥與自主的關系,在不斷實踐中探索并完善導學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模式;二次建模;自主發展小組
呂叔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那是白講,是無效勞動。”學生的身上潛藏著巨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而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既忽略了較適合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積極構建,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無法建立一種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因此,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原來的舊形式,勢必出現新的更適合語文教學的課型,而我校學科二級建模工作,從2016年正式開始,到今年已經整整兩年。作為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深化,學科二級建模在校級模式的基礎上,直接觸及到各學科課型模式的建構和學科教學深層研究。通過多輪反復研究實踐,每個學段的學科課型已經建構完成,全體教師在參加學科建模中,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豐富了自身教學業務,提高了專業水平,磨礪了駕馭有效課堂的教學能力。
一、二次建模重在品讀、感悟,師引領、生合作,師生互動進行探究交流。
課堂上,教師主要是引導者的身份,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學習交流,尤其關注生成問題,同時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端午的鴨蛋》一文,老師圍繞“鄉情”和“童趣”,設計了兩個大問題,在老師的提示引領下小組合作完成學習目標。教師適時將與主旨相關的背景資料引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師的引導身份很關鍵。
另外,課堂生成問題也要及時引導深入。例如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一課。在感知文眼“閑人”一詞時,一個學生提到了讓其他學生嗤笑的“自豪”之情,此時我及時鼓勵其他學生一起探究這個“不尋常”的答案,在不斷的深入分析中,不僅將其肯定,還水到渠成的解讀了文章的主旨。抓住了這個教學契機,從而將其引導為一種個性化解讀的教育機智。教師的引領及引導在此尤為重要。而學生可以在老師引領下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二、二次建模重在設計問題,學生以導學案為載體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只是點撥者的身份。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就教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據此,我們在設計二次建模過程中,對略讀課要求是簡潔,是對精讀課文知識的應用和補充。因此導學案的二次建模設計主要是以學生解決問題為主,教師適時點撥而已。
例如學習琦君的《春酒》一文中,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自主學習,設計“課文圍繞春酒寫了幾件事?”和“談初讀課文的感受”兩個問題,在導學案中方法指導下進行自主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由于問題設計具體,由淺入深,孩子們學習熱情很高,自然引入精講互動環節,這個環節設計主要是小組展示成果,進而理解歸納母親的形象,體味文章所蘊含的感情。學生通過組內互學、組組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把握了文章“思鄉”的主旨。在10多分鐘的當堂訓練中以品讀琦君的一首小詩,體會鄉情以及詩意來進行達標檢測。三個環節中都以學生的自主與合作探究為宗旨,教師作為引領者,引入問題,在學生交流問題后點撥明確。這節課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培養了閱讀能力,這樣的設計就實現了略讀課作為應用課的目標。
略讀課要做到整體求精,部分求略。體現語文課堂的簡潔美,教師有效處理略讀課文,把握好略讀課文不“略”讀的命脈。放手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略讀”,根據導學案的提示自主解決問題,然后將疑問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深入,在不斷的探究中閱讀技能自然就能得以發展和提高。
三、二次建模的前提重在導學案的設計,課堂主要是學生展示成果,教師只是組織者。
綜合性活動課,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活動分為課前準備和課堂展示,其中以學生為主角,教師只是組織者。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
例如《到民間采風去》的活動課,讓學生到民間去“采風”,關注我們平常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主要以陜西地方特色為主設計導學案,要求學生課前了解陜西民俗習慣、民間藝術、飲食文化、方言、人文景觀、諺語、俗語等。活動過程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成果。在進行這個活動之前,在各小組積極的表現中,我們競選出一位主持人(獎勵所在小組高分值的量化考核分),再由這位主持人和自己的小組團隊在導學案的提示指導繼續深入活動方案,并完成PPT制作。活動過程中,主持人組織整個活動,主要是小組同學展示成果,有介紹“陜西八大怪”的,有唱秦腔的,有展示剪紙藝術品的,有用方言演說“biang—biang面”中的“biang”字的,還有為自己家鄉特產做廣告的,真是妙趣橫生,好不熱鬧。最后老師總結“身為中華兒女,我們要攜起手來,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使其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由于是身邊的生活,同學們興趣濃厚,課堂異常活躍,效果非常好。
復習課與活動課基本一致,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反饋對知識的梳理和歸納,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的體現。
這兩種課型首先對導學案的應用要求很高,從課前的指引到課堂的程序都需要精心策劃,教師是導演的身份,學生是演員的角色。
“教而有法,但無定法;學而有法,貴在得法。”導學案教學模式下二次建模,再加上應用自主發展小組合作學習,老師要具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結合實際情況在不同的課型中采用相應的方法,以導學案為載體,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處理好導與學、自主與合作、個人與集體,點撥與聯系的關系,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并完善導學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