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金經(jīng)常以作家的身份被人們熟知,但是更重要的是他還作為一名出色的編輯家和出版家為文學的傳播和發(fā)展做了很大的貢獻。巴金身兼作家、出版家和編輯家的多重身份,他對出版和寫作之間的關(guān)系會與更深刻的認識。他自己作品的出版經(jīng)歷也直接影響了他的出版觀和編輯觀。在不同的時期,面對不同的刊物和作家,他都有自己的堅持,正是因為這份堅持,他成全了一大批作家和讀者。
關(guān)鍵詞:巴金;出版編輯意識;讀者意識;作家意識
一、巴金出版、編輯意識的形成
巴金的第一本小說是葉圣陶先生推薦給讀者的,葉圣陶先生在商務(wù)印書館工作時曾經(jīng)找過巴金約稿,在1913年向索菲要過他的稿子,是為了他主編的《婦女雜志》組稿。(1)巴金曾經(jīng)在他的《談<滅亡>》中說:“每一個作家走向文學,都有他自己的道路。在發(fā)表《滅亡》之前,我做夢都不會想到我會成為作家”(2)葉圣陶和鄭振鐸先生把他的《滅亡》介紹到了《小說月報》上,并發(fā)表了它。巴金曾說:“《滅亡》的發(fā)表似乎并沒有增加大哥對我的了解,可是替我選定了一種職業(yè),我的文學生活從此就開始了。”正是因為前輩對巴金創(chuàng)作的支持和鼓勵,才有了巴金以后的文學生涯。巴金是葉圣陶先生發(fā)現(xiàn)并促其走上文學道路的,“我感激葉老,因為他給我指出了一條寬廣的路,他始終是一位不聲不響的向?qū)А薄!八粏问俏业牡谝槐拘≌f的責任編輯,他是我一生的責任編輯”。(3)他希望自己能像葉圣陶那樣進自己所有的能力,讓更多的好作家,好作品得以面世。巴金在《我的責任編輯》中曾經(jīng)說到:“特別是對葉圣陶,我漸漸地領(lǐng)會到他我送進文壇之后,雖很少跟我接觸,很少同我交談,卻一直在暗中注視著我……我的朋友我不只有一位,但葉圣陶還是我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我也不只一位,而葉圣陶還是我第一本小說的責任編輯。我還說過它是我一生的責任編輯,我的意思是——寫作和做人都在內(nèi)。”(4)在巴金今后的寫作、編輯和出版的工作中,葉圣陶帶給了他“出書,我需要責任編輯;生活,我也同樣需要責任編輯。”(5)這樣特殊的感情。他越來越明白一個領(lǐng)路人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后來他自己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領(lǐng)路人。
巴金與開明書店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感,巴金在開明書店有過很多“第一次”的嘗試。巴金的第一本小說就在開明完成出版,第二本也由開明刊行。葉圣陶就是在開明見到他從法國寄回來的原稿,拿去看了以后決定發(fā)表的。在他的作品將要出版的時候,他對稿費多少是為所謂的,他曾在《我與開明》中提到:“我對稿費多少本無所謂,只要書印得干干凈凈,裝得整整齊齊,我就十分滿意。”(6)
二、巴金的版權(quán)意識和讀者意識
巴金非常在乎他的讀者從作品中獲取到的東西。他的所有的文章被排版印刷出來后他都會自己親自看一遍,然后給出版社提出意見。在給余思牧的信里就多次提到排版時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他不希望用開明書店的紙型重印作品,因為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他認為這樣對誰都不好;(7)還有在后面的一封信里說到竟成書局翻印的舊作很糟糕,完全在用自己的名字欺騙讀者。(8)在這里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他出版圖書更多的是為了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來,讓讀者看到他的所思所想,所以他寫作的動機直接指向讀者。他出版圖書更是為了讀者考慮,他在他的信里多次申明他可以不要版權(quán),允許出版社印刷他的作品,但他抵制翻版書。巴金之所以抵制翻版書,并不是他追求圖書形式的完美。在他看來作品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版不重要,重要的是翻版書本的內(nèi)容很可能出現(xiàn)錯誤或者疏漏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小小的疏漏都有可能讓他的思想產(chǎn)生很大的偏差,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困擾。在他的所有的回信里談到他對出版的作品的校稿都會進行詳細的閱讀,有歧義的地方全部會寫在信里加以申明。巴金之所以將他的出版的文章都親自看一遍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害怕出版社在改稿的時候曲解了文章的本意,這不利于讀者了解他真實的意圖。
巴金總是站在讀者的立場上為廣大的讀者考慮,影響讀者看書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價錢。他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他非常關(guān)注圖書的價格。在1961年12月11日的信里就在末尾提到如果用秀珍本來印《激流三部曲》的話價格會低一些。(9)巴金希望他的書可以在人民大眾之間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這樣,他的思想可以被人們所了解。他的作品就是面向人民大眾的,而不是少數(shù)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的上層人士。尤其在1962 年3月9日給余思牧的信里就談到:“我可以免酬編選我的集子,只是為了對讀者負責。請不要付版稅或者稿費,將來送我?guī)妆緯托辛恕N椰F(xiàn)在有的錢自己已經(jīng)花不了,錢對我毫無意義,我只希望把工作做好。”(10)在本人看來,巴金在版稅稿費的問題上這樣大度,是因為他考慮到如果增加了這些額外的費用,圖書的價格就會上漲,這樣的話會加重讀者的負擔。
巴金始終重視圖書的質(zhì)量,所以他關(guān)注圖書出版的各個方面,一直涉及到書的內(nèi)容排版格式,書內(nèi)的插圖,書的封面的設(shè)計等細節(jié)。巴金曾經(jīng)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三十年》中講到:“我還記得為了改正《草原故事》(高爾基原著)中的錯別字,我到華文印刷所去找排字工人求他當場改好。那個年輕工人因為下班以后同女朋友有約會,顯得很不耐煩,但是我纏住他不放,有講了不少好話,終于達到了目的。”(11)從這些地方來看,巴金在作為一個出版家的時候,他更多關(guān)注的是圖書的思想能否被合理闡釋,并能否順利地傳播到群眾的心里面去。所以所有一切和讀者有關(guān)的事情他都會關(guān)注,不管這些事情到底應(yīng)不應(yīng)該由他負責,在他心里,所有和他的作品出版有關(guān)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的事。
三、巴金對作家的尊重
巴金作為一個出色的作家的同時又是一個出色的出版家,作為一個出版家,可謂是為了讀者的利益煞費苦心。在他看來作為一個編輯他的使命就是要給讀者提供一個完美的刊物,讓大眾都有接觸到圖書的機會。作為一個出色的編輯家,他盡最大的能力做好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巴金曾說:“我常有這樣的情況:做編輯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從編輯的觀點看問題,投稿的時候我總是站在作家的立場上對編輯提出過多的要求……回頭細想才恍然大悟:作家和編輯應(yīng)當成為誠意合作、互相了解的好朋友。”(12)出版商就是出版商,不是出版官。作家將自己的稿子投給了出版社,編輯就應(yīng)該盡快審閱,不要讓作家有了“稿子石沉大海”的感覺。(13)
編輯是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作家需要依靠編輯把自己的作品推向讀者。巴金自己就是一名作家他深刻地了解到作品就是作家智慧和心血的結(jié)晶,巴金說過:“我不忍辜負作者遠道寄稿的盛意,又不愿將他的一點心血埋沒。”(14)他會認真地看每一篇投稿,他認為應(yīng)當重視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就像珍視自己的作品那樣。這樣可以讓每一篇好的文章出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也可以避免一些粗制濫造的文章渾水摸魚。
作品是刊物的生命,編輯要是不能像伯樂一樣發(fā)現(xiàn)新的作家、團結(jié)老作家、把好的作品帶給讀者,刊物就不能再辦下去。因此,編輯需要樹立起很強的作家意識,因為這涉及到大眾閱讀的“源頭”問題。如果沒有聯(lián)系好作家,就沒有了稿源,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巴金曾經(jīng)說到;“得罪了作家我拿不到稿子”。(15)他這樣就一語道破作家對于編輯的重要性。好的編輯會發(fā)現(xiàn)好的作家,好的作家同樣也會擁護好的編輯。巴金認為只要是一個刊物連續(xù)發(fā)了機場好的文章以后,好的作家作品就會如同潮水一樣涌過來。好的編輯對于作家的意義就像伯樂對于千里馬的重要性,當作家的好作品得到編輯的賞識的時候,作家對于編輯的感激可能會是永遠的。就像巴金自己,他的《滅亡》被葉圣陶、鄭振鐸賞識并發(fā)表在《小說月報》這件事奠定了巴金未來的文學路。巴金自己深有體會,所以他大力扶持所有優(yōu)秀的新老作家。
巴金認為編輯的價值不在于發(fā)表名人的作品,在于發(fā)現(xiàn)新的作家,推薦新的創(chuàng)作。巴金在《創(chuàng)作自由》一篇中特別強調(diào):“應(yīng)當把希望放在作家身上,特別是中青年作家身上——我一直是這樣想的。”巴金對于曹禺的發(fā)現(xiàn)可謂是對中國文學界的巨大的貢獻,當時曹禺還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在編輯《文學季刊》的時候,用他敏銳的眼光把曹禺推向文壇,是這顆文學新星在之后大放光彩。1938年,青年女作家羅淑因病不幸去世,留下一堆殘稿。為了能讓“羅淑的作品活下去”,巴金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冒著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為其編出了《生人妻》,還懷著悲痛的心情把遺稿修整編輯,分別以《魚兒坳》、《地上的一角》等為題,收入“文學叢刊”出版,并寫了感情真摯的后記給予介紹。還有如犧牲在浦東塘口戰(zhàn)役中的宋樾、早逝于貧寒與磨難中的鄭定文等人的遺稿,巴金都是以這種方式收入了“文學叢刊”。(16)
在這個側(cè)面其實是可以看出他對作家的負責程度,還有他堅持出版圖書對人們的激勵是很大的,因為有了大量的圖書讀者才有機會接觸到不同人在某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對實事的看法。巴金這樣大力推薦新的作家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開闊了讀者的眼界,讓讀者在接觸名家大家的思想的同時還有機會接觸到新的與眾不同的思想。后起之秀的想法或許與老作家的思想有所出入,但是通過這樣激烈的思想碰撞,才能起到優(yōu)勝略汰的作用,讓符和時代的心聲有機會得以表達,讓陳舊的思想得以與時俱進。讀者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之余,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想想自己對于時代的想法是什么。讀者有了思考的欲望,書刊才有了價值,編輯的意義才得以彰顯。
巴金雖然認為 編輯應(yīng)該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挖掘新的,好的作家作品,但是巴金還以一位作家的角度提醒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應(yīng)該多從自身找原因。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被錄用還在于作品本身,所以他提出了“文責自負”的看法,作為作者應(yīng)該負更多的責任。編輯和作家之間應(yīng)該有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他們之間有來有往,刊物才能長久發(fā)行,讀者才有可靠的知識來源。巴金作為一名出色的編輯家,他對作者的尊重源于他將心比心的道德感。他自己就不喜歡別人隨意改動他的作品,當編輯要改動他的作品的時候他們都會告知巴金,征得他的同意以后再出版。巴金對于他的作品的校稿都會仔細地研讀,有出錯的地方或者曲解他的思想的地方他都會及時訂正。巴金更希望讀者看到自己修改過的新版本。巴金的思想在每個時段都會有些變化,他的思想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所改觀,這些都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上,對生活的感受是無止境的,所以對作品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他說:“我只是愿意讓讀者靠這些文字更準確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17)因此,當他在編輯別人的作品的時候,他尊重作家的意見,他提出:“我并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我仍然主張著作的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他有權(quán)改動自己的作品,也有權(quán)決定自己作品的重印或停版。”(18)
四、緊跟時代腳步的編輯、出版家
巴金的讀者意識還體現(xiàn)在他想方設(shè)法地創(chuàng)辦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特色有緊密關(guān)系的刊物。他認為書刊就是為了反映生活,反映不同時期人們的心聲的東西。要是書刊中的思內(nèi)容一成不變的話,書籍就成了一潭死水,人們的思想也就會倒退,時代也會倒退。
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社會環(huán)境動蕩,文藝書銷路很差,翻譯小說更少人看,一本書的印數(shù)很少。但是的局勢又很動蕩,加之沒有什么好的出版社出版好的圖書,當時的“書荒”現(xiàn)象非常嚴重。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加上十多年的編輯經(jīng)驗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已經(jīng)取得的一些成就,巴金和吳郎西、伍禪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自此揭開了巴金人生中長達十四年、濃墨重彩的編輯生涯。
在三、四十年代,正值國家最動蕩、最危難的一個時間段。中國當時的很多作家都投身與抗戰(zhàn)的洪流中去,作家們的投筆從戎讓中國的文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這樣危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剛剛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新作家,由于缺乏經(jīng)驗和前輩的指導,他們正處在一個很迷茫的時期。而且由于戰(zhàn)火紛飛,很多出版社都被迫關(guān)門,但是巴金在戰(zhàn)火中依然堅持自己的出版事業(yè)。巴金在《文學叢刊》中收錄了很多年輕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家已經(jīng)去世,但是他們的作品依然被巴金保留了下來。如1938年出版的羅淑的《生人妻》,羅淑譯的《何為》;1940年初版、1948年再版的宋樾的《魚訊》,1948年初版的鄭定文的《大姊》;等等。(19)在40年代創(chuàng)辦的刊物里,《現(xiàn)代長篇小說叢書》對40年代新文學的發(fā)展影響最大。收入該叢書的作品,有不少都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杰作,如老舍的《駱駝祥子》,沙汀的《淘金記》、《還鄉(xiāng)記》,巴金的《憩園》等。50 年代的中國,解放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同時考慮到許多老作家雖然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可供大家發(fā)表的刊物卻很有限,因此,盡快創(chuàng)辦一家比較大的、權(quán)威的出版社是呼之欲出的。綜合這些背景,《收獲》這樣的一個大型出版載體就應(yīng)運而生了。(20)
巴金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為了社會為了國家做一點文化積累的事情,他曾說過:“這不是自我吹噓,十幾年中間經(jīng)過我的手送到印刷局去的幾百本書稿中,至少有一部分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21)巴金在晚年明確提出創(chuàng)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他希望把更多的文學財富留給后代。1985 年,由他提出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正式開館,新的文學館在對待讀者的問題上真正地做到了為讀者服務(wù),其中單巴金收錄的書刊,報紙,書稿,照片就有六千多件,巴金明確提出他的作品要完全開放給讀者,而不是保留起來當做藏書。(22)圖書就是為了留給讀者看的書刊存在的目的就是給讀者一個品評,考察的對象。圖書有了讀者的考察和評判才有了價值和意義,要是把它們放在博物館里,圖書的真正價值就得不到彰顯。
每一個時代的刊物就是為了記錄當時社會的點點滴滴,當時的讀者在看到這樣的作品的時候會產(chǎn)生共鳴,他們會想到自己的所處的時代,自身所處的境遇,他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會環(huán)境,并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未來的讀者在看到書刊里記錄的真實的生活,有利于他們了解當時的社會并在研究時作進一步的考察。
結(jié)語:
巴金的讀者意識體現(xiàn)在他的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作為一名偉大的文學家,他懂的文學不是一個人的文學,文學的價值在于傳承創(chuàng)新。只有更多的人參與進文學的世界,文學才能深入人心。獎掖后進、推薦新人,甚至為了圖書的出版放棄個人的利益。巴金在作為出版家和編輯家,他獎掖的后生,有很大一批人成為了中國文壇上的中流砥柱,在文壇上大放異彩。他編輯出版的刊物為后人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充實的資料。
注釋:
摘自《巴金·無題集》第106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年版
摘自《巴金選集·第十卷》第111頁 李定周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摘自《文學生活五十年》巴金著《巴金寫作生涯》巴金著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版
摘自《巴金·無題集》第106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摘自《巴金·無題集》第110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摘自《巴金·無題集》第101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摘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8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摘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8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摘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9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摘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12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摘自《巴金·真話集》第135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摘自《巴金·真話集》第52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摘自《巴金·真話集》第52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轉(zhuǎn)引自《實用編輯學概要》第389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轉(zhuǎn)引自《實用編輯學概要》第389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巴金的人道主義在編輯出版活動中的體現(xiàn)》蘇 娟 北京國際關(guān)系學院學報 2006(1)
摘自《巴金·無題集》第17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年版
摘自《巴金·無題集》第17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年版
摘自《人類意識——作為出版家的巴金》李明剛 張鴻聲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現(xiàn)代作家藏書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巴金編輯出版理念研究》劉澤曉? 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大學
摘自《巴金·真話集》第137頁 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巴金編輯出版理念研究》劉澤曉? 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1]《巴金·真話集》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2]《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巴金·無題集》巴金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4]《巴金選集·第十卷》李定周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巴金研究回眸》李存光 著 復大學出版社2016.09版
[6]《巴金傳》李存光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期
[7]《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資料匯編(乙種)——巴金研究資料 下卷》李存光著,海峽文藝出版社 1985版
作者簡介:王怡凡(1997.9)女,漢族,本科在讀,巴金讀者意識與接受,蘭州大學,甘肅省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