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真
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要在國家層面展開,以理論研究的成果作為理論引領與指導思想,進行科學合理適用的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由教育教學的主管部門加以貫徹落實,用以指導本轄區內的教育教學實踐,并對此展開監督考評工作;最后具體的教育教學改革任務與活動,都要落實到教育教學單位即學校身上。由此可見,中小學教育創新主體在中小學學校,中心在中小學學校,重點也在中小學學校,而難點恰恰也在中小學學校。
如何提高中小學教育創新的能力,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學創新的水平,首先要解決中小學教育創新到底需要些什么?
首先,創新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不能掉隊,更不能停滯不前,原地打轉兒。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價值取向的教育,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新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的夯基工程。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一系列問題上有所創新;創新教育是為了使素質教育能夠真正得到貫徹實施的新時代教育。
其次,創新教育絕不是喊喊口號,創新教育必須積極主動地加以落實和貫徹。實施創新教育必須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創新教育的過程,是充分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主動性、積極性,使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認識新生事物、追求探索未知世界和積極完善自身的過程,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評價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廣大中小學教師必須做到:1.改變教育觀念,培養創新意識。教師觀念的轉變是開創創新教育新局面的關鍵和前提,我們要適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讓學生作為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參加進來,讓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奠基和決定作用。2.創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機遇。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參加教育教學活動。3.鍛煉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提出問題,運用啟發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習效率。4.應用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任何真知都源于實踐,檢于實踐,驗于實踐。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按照“提出問題——積極假設——逐步檢驗——適當修正——得出結論”的基本思路展開教育創新。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5.運用課外信息,觸發創新靈感。現代教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時時刻刻引導學生通過各種課外渠道(圖書館、博物館、電視電影、報紙雜志、互聯網、社區等)獲取新信息,為創新積累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便于日后結出豐碩的成果。
再次,教育創新,不是亂哄哄,不是一窩上,不是湊熱鬧,而是腳踏實地地培養學生重新意識,鍛煉學生創新精神。下列做法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創新,都只是教育創新的誤區:1.社團活動不是創新教育。有些學校建了很多社團,預留出了社團活動的時間、空間,搞了很多社團活動,表面上看活動不少,但是深入進去,我們發現:社團不少,實效了了;時間是有,多被占留;學生不少,老師“溜”了……這些亂象,大大暴露出社團活動的不足。2.多搞點音、體、美比賽,也不是創新教育。相對于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音、體、美等學科,活動性更強,更能夠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容易上得生龍活虎、熱熱鬧鬧,更貌似創新教育。3.“小發明,小創造”等所謂“智力創造活動”,也不是創新教育。一些中小學學生的“小發明,小創造”成為創新教育富有成效的表現,不少學校提出了“小發明,小創造”的指標要求,教師、學生想方設法加強活動,加強指導,加快出成果。這可能是創新教育的一種,但是絕不是創新的全部。而且,那么小的孩子,怎么進行發明創造,如果把發明創造的重任,都推給孩子,那么我們成年人的責任何在?于是在實踐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怪現象:小孩子的發明,由父母頂替完成,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小學生的發明,由老師頂替完成,加重了老師的負擔;催生了社會上“倒買倒賣”所謂“發明創造”的違法現象和造假現象。4.發散思維不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需要發散思維,但是不是所有的發散思維都是創新思維。創新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而不僅僅是創新思維。更有甚者,把發散思維發展到了“偏”、“奇”、“怪”,更是對學生貽害無窮。
最后,教育創新,需要新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評價體制。創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們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使每個兒童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教育者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進生”的創造潛能。可以肯定地講,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教育者應視之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過創新教育,把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