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戲曲演出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當代戲曲演出市場份額、地域、審美、演出市場和演出人員五方面的因素分析其營銷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當代戲曲演出營銷改進方法。
關鍵詞:戲曲演出;演出營銷;市場現狀
引言:
戲曲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途徑之一,促進戲曲的發展就要了解當代戲曲演出營銷的現狀,并對其提出優化措施,這對戲曲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市場份額方面
我國當代戲曲的演出營銷存在市場份額小的現象。由于我國不斷發展繁榮的文化市場沖擊,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百花齊放,在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當中,戲曲并沒有表現出其驚艷的色彩,反而“不爭不搶”,其在市場營銷當中的目標人群只限于對戲曲有濃厚興趣的觀眾,這就導致了戲曲在市場份額當中所占的比例較小,不能對市場產生廣泛的影響,也不能對觀眾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最終制約戲曲的發展[1]。要解決市場份額的方面的問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點,提高戲曲的市場競爭意識。第二點,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能夠有效保證戲曲的市場競爭力度,為戲曲發展提供動力。第三點,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不適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所以轉變傳統的經營方式是提高戲曲市場份額的有利措施。
二、地域方面
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人文環境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人們對戲曲的喜愛程度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戲曲發展不均衡的特點,產生的后果就是對戲曲喜愛程度高的地區戲曲發展一片繁榮,對戲曲喜愛程度偏低的地區,戲曲發展相對落后,這給當代戲曲演出市場營銷帶來了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培養人們的戲曲愛好。第二點,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積極推動本地區的戲曲發展,挖掘當地的地方特色戲曲,并不斷推陳出新賦予其新的精神內涵。
三、審美方面
當代人的審美與傳統的戲曲內容和戲曲形式存在差異也是當代傳統戲曲市場營銷現狀不佳的原因之一,可以通過“老戲新編”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為傳統戲曲增加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元素。法國第73屆阿維尼翁戲劇節上,作為入選本屆戲劇節IN單元的唯一一部中國劇目,話劇《茶館》將在阿維尼翁連續演出10場。就像大樹總會長出新的葉子,好的作品既源于偉大的傳統,也來自對當代的不斷認識與發現。話劇《茶館》由老舍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以北京裕泰茶館在約半個世紀里的變遷為主線,展示了眾多人物命運的起伏與社會風云的變化。幾十年來,多個版本的話劇《茶館》在我國長演不衰,并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在阿維尼翁上演的話劇《茶館》時長3小時,以全新的方式對經典劇作進行了演繹。巨大的鋼架結構裝置、電子音樂與歌手的吟唱、光怪陸離的燈光,加之演員爆發式的獨白和表演,整個舞臺新意迭出。與老舍原作的平實、自然相比,這一版本的《茶館》充滿著不羈與熱烈。阿維尼翁戲劇節創辦于1947年,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戲劇藝術節之一。在阿維尼翁戲劇節“聚焦中國”活動中,《茶館》《浮生六記》《水腔》等5部中國劇作被重點推出。以真誠的創作將偉大的傳統與偉大的當代結合起來,是中國優秀戲劇藝術走向國際的必由之路。從傳統中找創作的源頭,不斷創新有助于中國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示與交流。
四、演出市場方面
當代戲曲演出存在演出市場小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部門齊用力,為戲曲演出創建新的環境[2]。春節假期,沈陽皇寺廟會的“盛京文化港灣,北市戲曲碼頭”,老北市文化園內,琴曲悠揚、余音繞梁,坐念唱打、精彩不斷,傳統好戲天天上演,為廣大市民奉上精彩充實的節日文化大餐。正月十五老北市場劇場還將為觀眾奉獻一臺精彩的惠民表演——“金豬納祥”和平區元宵節戲曲專場演出。大家喜聞樂見的京劇《四郎探母》《文昭關》《白毛女》,評劇《駱駝祥子》《楊三姐告狀》《打金枝》《茶瓶記》《劉巧兒》《謝瑤環》,以及奉天落子、曲藝等劇目,輪番登場,營造了濃濃的節日氛圍,2000余名觀眾享受戲曲春節。本次惠民演出活動由和平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主辦,和平區文化旅游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北市場演藝協會承辦。來自北市場演藝協會京劇團、評劇團、曲藝團的百余名文化志愿者登臺獻藝、藝術惠民。志愿者不乏河北、天津及遼寧的大連、鞍山、撫順、葫蘆島等地的名角、名票。
五、演出人員方面
當前我國戲曲演出人員藝術水平是當代戲曲演出營銷出現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戲曲演出人員的專業素質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等主辦的首屆名家傳戲——當代地方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在川劇藝術中心龍鳳呈祥大劇院首演。來自全國6個劇種的經典唱段讓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在此次演出中,評劇名家谷文月的弟子王麗京演出評劇《花為媒》著名唱段“報花名”,改編后的《花為媒》人物個性更加鮮明,舞美和服裝也更符合當代人的口味。“川劇皇后”沈鐵梅的弟子周露帶來的川劇《打神》,同樣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通過此次名家傳戲在重慶舉辦,既能夠讓重慶的觀眾一飽眼福,也能讓團里的青年演員見識到劇種的多樣性,相互學習交流,“川劇既要傳承也要發展,培養青年傳承人是重慶市川劇院現在的工作重點。”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的53個折子戲共組成9個折子戲組臺,在川劇藝術中心龍鳳呈祥大劇院以及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上演。
結論:
綜上所述,當代戲曲演出營銷想要達到突出效果,就要解決我國戲曲市場面臨的問題,從而促進戲曲的發展,為我國傳統文化保護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李璇璇.新媒體環境下昆曲演出市場營銷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7.
[2]常旖旎.新媒體傳播背景下的話劇營銷[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作者簡介:顧冬旭(1985.12.29)男,民族:漢,籍貫:安徽省淮南市,學歷:本科,職稱:三級演出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