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有效推動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走向健康婚戀之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嘗試從大齡未婚女青年自身認知偏差、工作壓力和家庭負擔、社會婚姻環境、交往渠道等幾方面來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社區委員會主動正面宣傳,社會媒體、各級單位主動擔責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交往渠道;社會媒體;婚戀教育
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一般意義上定義為以城市為常住地30-39歲之間的未婚女青年)人數一直呈增長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教育水平、財富分化和城市化進程等社會因素變遷,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多的女青年成為大齡未婚群體。無論從數量或是規模來看,這一群體發展速度驚人,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如女性生育黃金時間是25-29歲,超過這個階段的大齡產婦將會帶來較多的生育隱患。如何有效推動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走向健康婚戀之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問題:
(一)自我認知存在偏差
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擁有自己獨立的經濟權,學歷較高、經濟來源有保障,自我意識較強,自身擇偶期望高。心中渴望遇到真愛,走進婚姻的殿堂。但對擇偶的期望和要求高:除去對方人品好是必要條件外,還包括家庭條件、學歷、收入、身高體重外貌等。但易忽視與對象相處時應有的溝通和耐心,缺失了女性應有的細致與寬容,在相處中遇到矛盾或問題時,往往選擇逃避或自我封閉。(1)
(二)工作壓力和家庭負擔沉重
現今城市三大通病:房價高、看病貴、教育難。巨大生活負擔和社會激烈競爭,讓在城市打拼的青年男女不堪重負,以致很多尚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就開始焦慮重重。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在擇偶時,如果另一半沒有這個實力和自己一起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她們寧愿選擇放棄,也不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
(三)社會婚姻環境堪憂
據國家民政部官網“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0年結婚率為9.3左右%,至2013年之前呈增長趨勢。但在2014年開始下降,2013年至2017年之間,我國的結婚率由9.9%降至7.7%。此外,我國的離婚率自2002年的0.90%逐漸攀升至2017年的3.2%。(2)離婚率居高不下,婚外情、家庭暴力等現象比比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給未婚青年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另外,“晚婚”現象明顯。
(四)男女交往渠道有限,各級單位推動措施還不到位
當前城市里,大多數未婚女青年工作忙碌、生活節奏較快,工作和業余時間遇到適婚男青年的機會少。另外,雖然公園相親角、電視相親節目、婚戀網站、婚戀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擇偶渠道層出不窮,但其中低效、詐騙、娛樂虛浮等負面影響較大,讓男女青年對這種相親方式又“愛”又“怕”,望而止步。
各省市相關單位如省直工委、總工會、團委、婦聯等已采取了措施加強男女青年交往活動。但效果并不好。一是各自為政,內部消化,有諸多單位性質上的、地域等限制。比如省直單位或某系統單位開展的活動只限于省直單位或本系統內部人員,其它單位無法參與進入;二是名額少,形式呆板。如舉辦的男女見面會,各自單位分配到的名額極少,很多未婚男女青年并沒有機會參加。
(五)社會媒體缺乏對婚戀問題的正面引導
現在的社會媒體,一是新聞題材對婚戀和兩性關系的負面內容多,正面內容少。二是婚姻愛情劇只顧收視率,內容上樸實、生活化的劇本難得一見,婚戀本來面貌被扭曲。很多女青年從小是看這些沒有多少營養價值的浪漫愛情片長大,極易形成過于理想化的婚戀觀。這些導致在現實生活中,女青年一遇到戀愛問題便選擇逃避,或封閉自我。
二、建議:
(一)社區委員會聯合各小區物業,主動做好婚戀正面宣傳
每年開展一到兩次講座、并配以畫報宣傳等形式普及性知識和婚戀、生活教育,加強對未成年人青春期性生理和逆反心理等教育宣傳;去除“性教育有害論”、“性無師自通論”或“早戀可怕”等觀念偏向,讓廣大民眾樹立起科學的性教育和婚戀教育觀,形成完整的性與婚戀知識體系;同時,大力宣傳和發動群眾開展文明婚嫁,精簡辦婚儀式,讓婚戀回歸情感本真。
(二)社會媒體、各級單位應切實擔負起紅娘的職責
1.社會媒體盡量多地傳遞健康良好的兩性概念和婚戀思想,引導大眾尤其是樹立理性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對待大學生婚姻與兩性問題。嚴格規范公園相親角、電視相親節目、婚戀網站、婚戀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擇偶渠道。(3)如婚戀網站個人信息的審核、繳費,電視相親節目的社會媒體多播出接地氣、樸實和生活化的影視作品,展現對傳統美德的弘揚。
2.省市婦聯、各級單位工會或共青團組織切實當起紅娘的職責。
一是廣牽紅線。采取有效方式擴大大齡未婚女青年與男青年的交流、交友范圍。可不分單位性質、不分地域,在大齡未婚女青年比較集中的省級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省、市兩級單位之間,女青年聚焦較多的醫護單位與男青年較多的部隊單位之間,多創造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為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多提供個性化服務,如青年人較感興趣的郊游、運動等戶外活動,或組織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范圍聚會等。使她們在學習、娛樂或休息等社會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理想的另一半,改變她們婚戀觀當中的消極態度,重拾信心。
二是各級單位工會或共青團部門應對未婚女青年加強婚戀教育,可開展適當的婚戀專題講座,有針對性的教育剛入職的未婚和已婚女性青年,讓她們對戀愛和婚姻家庭生活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務實態度;并為大齡未婚女青年提供個性化服務,使之更好地看待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有效預防婚戀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
注釋:
陸子青.大齡未婚女青年形成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6.
http://www.southmoney.com/redianxinwen/ 201808/2502168_2.html.南方財富網.2019.5.
何蛟.城市大齡青年婚戀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基金項目:2018年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招標課題:關于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婚戀問題調研及建議,課題編號:A-51。
作者簡介:袁翠松,(1978—)女,江西分宜縣人,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