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呈現給觀眾的新聞內容,往往是質量較高的,因為其自身質量直接影響觀眾質量以及收視率。所以如何通過后期制作中的一些特定編輯方法,使呈現給觀眾的影像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是我們需要探究的問題。
畫面的表現力以及感染力是最能夠煽動觀眾情緒的因素之一。記者以及相關錄制人員在實際場景的取樣以及拍攝的過程中,從多角度間斷或者不間斷的錄制,而這樣的半成品往往不能夠直接呈現給觀眾。而適當的畫面之間的銜接則會成為更好的陳述事實以及增加渲染力度的手段。畫面之間的相互銜接主要強調的是人物情緒的放大化處理,但需要同時做到渲染的力度不過分。所以這就要求后期編輯人員在拿到編輯樣本的同時,掌握需要編輯的新聞所強調的重點,確立新聞的主題思想,以選用正確的、簡短的能夠彰顯主題的視頻片段,進而進行合理的鏡頭之間的銜接,最后獲得完整的新聞報道。
要使畫面之間的轉換流暢,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鏡頭之間的切換。在一個完整的視頻中,往往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是最難的,尤其是針對兩個不一樣的視頻。針對這種銜接,后期編輯人員要仔細掌握動作運動曲線的運動規律,進而判斷二者能否進行最合理的融合,如若不能,如何進行動作之間的曲線相融,及用最少的代價以獲得最大的融合效果。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要針對動作進行攝像機位的合理移動,盡量保證所有錄制動作的機位速度達到高度一致。以及靜和動的切換等,要保證畫面盡可能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以給觀眾高度震撼的視覺效果。
(二)緩沖因素可以用欲動鏡頭的起幅、落幅等。在同一鏡頭下所強調的起幅、落幅的概念是基于畫面高度流暢的基礎而言。所以鏡頭的起伏要預留給畫面充分的緩沖時間,即起幅畫面要有適當的預留出的長度。而落幅強調的是由移動畫面向固定畫面之間的轉換關系,動態向靜態的轉變一定要充分掌握動物與靜物之間的合理關系以確定落幅具體畫面的精確構圖。
(三)其他因素。視頻所呈現之景一定是連貫的,無論對于景物而言還是具體的人物動作而言。所以視頻的呈現切不可出現人物的突然跳動。當劇情發生合理的轉變時,應注意鏡頭的轉換應預留較為明顯的伏筆。以及在視頻的采樣過程中,一定要保證要突出的人物主體處于視頻較為中央的位置,且保證主題方向和位置的統一。以及對于不同的景物選擇,鏡頭與景物之間的距離也有著多種多樣的選擇,如特寫、中景、近景、遠景、全景等。這些不同展現景物的方式能夠賦予景物全新的意義以及呈獻給觀眾的視覺反饋。以及包括最后的景別的過渡以及動靜之間的轉換一定是平滑的、流暢的,細微的生硬之感都會給觀眾以不良的視覺感受。
對于新聞畫面中的語言,其主要強調以下兩個部分:一是作為國語的語言,二是作為語言的呈現方式,即為聲音。對于國人而言,最為普遍接受的語言仍是國語。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新聞往往是人類對于其社會生產活動的總結以及對于自然和社會的感悟。蘊含于新聞中的美通過國語的方式展現能夠使觀眾有著更好的接受能力,而如果采用其他的語言手段作為傳播的方法,觀眾的消化理解能力大多為零。以及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著明顯的差別。試想,我國保守估計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美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如果引入當地的民俗習慣作為新聞傳播的內容,往往因為對于實際文化理解的差異以及語言上的障礙,而造成對于觀眾的錯誤教導,這一方面往往是致命的,甚至會破壞民族之間的關系。
如果聲音的呈現方式過于嘈雜,人云亦云,觀眾仍會不知所云。相較于淺顯的視頻呈現方式,成功的視頻往往是包括畫面、解說詞、同期聲、音樂在內的完美融合。對于同期聲而言,良好的、沒有時差的互相接應則是最好的呈現給觀眾的方式,只有二者做到完美的融合,才能夠使觀眾有“既見其人,又聞其聲”之感。對于同期聲的處理,后期的編輯人員要注意聲音的響度。良好的響度給觀眾的聽感往往是行云流水的,新聞的訴說如涓涓細流般滲透進觀眾的心田,或大或小都會影響觀眾的聽感。
首先是字幕與音頻的完美結合。雖然音頻已經有較為良好的呈現方式,但是隨著現代人的不斷進化,人們更多會依賴已有的事物,即有字幕的時候人們會更多地看向字幕,而將音頻當做輔助事物。所以字幕的呈現一定要與正確的音頻軌道完美銜接。另外則是關于字幕的顏色和字體。對于電視新聞而言,字體切不可太過花哨,現階段比較正統的字體有:宋體、黑體等,行草較為瀟灑,隸書相對古樸厚重,而魏體則更加嚴謹。對于顏色而言,切不可將字幕的顏色與實際畫面展現的顏色一致,實際應當預留出顏色之間的差距,使字幕與畫面內容有著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以使觀眾更加完整地了解視頻以及字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