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地質工作服務于社會的主要載體,是地質工作中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具有獲取成本高、數量大、類型復雜、使用范圍廣、經濟和社會效益潛力巨大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程建設、地質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城市建設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于減少重復勞動和提高地質工作效率,對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地質資料作為人類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后社會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挖掘潛在的地質資料資源,合理做好二次開發利用。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就是對已有地質資料進行第二輪系統全面的剖析,就是在新方法、新教程的指導下,對原有的地質資料、各種觀察到的地質現象、搜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有效而合理地加工整理和分析,從而在新的找礦和成礦理論指導下,確定新的找礦靶區。利用礦山已有地質資料,十分嚴謹地進行原有地質資料的二次剖析,對已知成礦區開展新一輪地質找礦預測。《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已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作為新時期地質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之一。鑒“古”可以知“今”,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重新研究和發掘已有地質資料,從中找出新的找礦線索,不僅可以降低找礦投資風險和資金重復投入,投資少,而且易取得新發現甚至新突破,提高找礦效率,是地質資料轉化為生產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舉措。內蒙古拜仁達壩超大型銀、鉛、鋅礦床、遼寧遼南大型硼礦等礦床的發現都是地質資料二次開發的結果。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同系統的地勘單位在河北省進行了大量的地質礦產、物化探及遙感等科研及生產性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許多都具極高的開發價值。河北省國土資源廳資源儲量處為盤活這些資料,推進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工作,對地質資料的利用和二次開發工作極為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河北省地質資料管理和館藏地質資料公開利用相關制度,構建了地質資料二次開發信息與技術平臺,開展了河北省礦產資源儲量儲備庫建設等工作,其中委托廳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開展的“冀西北地區金屬礦產館藏資料二次開發研究”項目,經項目組一年的努力,已圓滿完成了研究任務。
在本成果中,項目組運用新理論、新思維、新技術對冀西北地區金屬礦產的區調、物化探、遙感等地質勘查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綜合研究,重新認識了區域金屬礦成礦地質條件、時空演化特征和金屬礦產賦存規律;總結了區域內典型礦床的成礦規律,提出了兩個成礦系列認識,建立了冀西北典型金屬礦床(包括宣龍式鐵、蔡家營多金屬礦、小營盤金礦、東坪金礦)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成礦及找礦模型;進行了資源遠景預測,劃分出“宣龍式鐵”、蘭閻—青羊溝多金屬礦和小營盤—黃土梁金礦三個成礦遠景區、14個找礦靶區和6個具備找礦潛力的普查區,為本區進一步地質勘查指出了方向;總結探討了館藏地質資料二次開發方法。因此本成果不但對冀西北地區地質礦產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對其它地區進行館藏地質資料開發及這項工作在我省全面開展提供經驗,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進行地質資料二次開發應注意以下問題:
館藏地質資料是不同時期提交的地質勘查成果,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不斷提高認識,充分利用已有地質資料信息開展綜合研究工作,是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途徑。任何一份地質報告在原始地質資料處理和加工過程中,都要融進主要研究者的觀點和思想,應及早安排部署開展系列地質志書和圖件編研,為實現找礦新突破服務,同時開展工程、環境、災害地質研編工作,擴大地質資料社會服務領域。
按照“統一標準、重點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則,注重主要資源的數字化原始積累,加強地質數據資源建設。先分析基礎資料,再將新的理論和相應的成礦模式有機地結合,特別要注重各類數據庫的建設,避免原始地質資料因保管不慎等人為因素而丟失,提高地質資料二次利用的有效空間。
要重視實物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保管和利用,查清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數量及保存管理現狀,加強對收集、整理重要的實物地質資料,從而對前人形成的理論進行深入的綜合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認識。進行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就必須盡可能全面地、不帶任何偏見地、自覺地吸收前人的觀點與認識,再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使這些認識都能融合到新的認識中,并不斷深化和完善前人的認識。
近年來,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工作得到各地勘單位充分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多的單位關注并重視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老專家、老地質科研人員的作用,注重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相互對比研究,拓寬地質資料在礦業開發、工程建設等其它領域的應用研究,用新的思路賦予地質資料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