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美大學 洪涓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從一個整體的概念上來看,“互聯網+”不是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個產業,它的意義在于通過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來給其他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和建設思路,促進其產業的升級或和轉型。“互聯網+”理念源于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檔案文化建設工作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檔案文化建設之余我國檔案事業發展以及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明確“互聯網+”給檔案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困難。
隨著檔案管理理念以及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檔案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此,檔案部門勇于強化文化擔當,樹立高度的檔案文化自信及檔案文化態度,認清檔案文化建設對國家、人民、社會的重要推動作用。
檔案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它一定是在特定的文化狀態下產生的,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檔案文化建設對社會文化有著重要推動作用。首先,檔案以及檔案文化本身并不具備商品的一般屬性,但通過檔案文化建設,以不同的形式以及載體對檔案文化進行展示和傳播,檔案文化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此外,由于檔案本身具有延續性、真實性的特點,檔案文化也可以用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文化宣傳活動。從檔案的參考價值和憑證價值上來看,檔案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它記錄了從古至今個人、社會團體及國家的實踐經驗,它是歷史文化的記憶。諸如《史記》《資治通鑒》等著作,都是對龐雜的歷史檔案進行整理編寫而成的,檔案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基石,檔案文化建設,對承前啟后、文明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
檔案文化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首先檔案是記錄和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無論各個國家的政權性質如何、發達程度如何,都無一例外地在日積月累地形成和保存檔案,并將其流傳于后世。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文化更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此外,檔案以知識原載體的形式,凝結了生產實踐、改革社會、創造科學文化等各種實踐活動帶狀況和創造成果以及經驗教訓,為人們的各種活動提供了借鑒,其情報價值屬性也給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教材輔助。
(一)拓寬檔案文化傳播范圍。傳統的檔案文化建設依托的渠道或者載體決定了其傳播的范圍有一定的限制。而“互聯網+”視閾下檔案有著更廣闊的傳播范圍,這也能夠直接的促進檔案文化的建設。傳統檔案文化建設中,檔案文化的交流活動效率較低,檔案館之間的交流較為繁瑣,市與市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檔案文化交流就更加困難。而“互聯網+”極大地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也使得檔案文化的交流和普及工作更加便利,在檔案文化建設中,突破空間的限制,拓寬檔案文化的傳播范圍,促進更大區域范圍內的檔案文化建設交流活動。
(二)加快檔案文化傳播速度。近年,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傳輸速度不斷加快,我國在4G網絡以及互聯網建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也給檔案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從傳播速度上看,“互聯網+”讓檔案文化傳播速度達到新的高度,傳統紙質檔案的傳輸需要通過交通運輸、物流等方式,速度較慢,成本高且易損毀,“互聯網+”視閾下,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如借助多媒體平臺進行檔案文化建設,大大加快傳播速度,在短時間就可以達成相應目標,這使得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效率更高。同時,隨著智慧檔案館、智慧城市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互聯網+”與檔案文化建設的融合逐漸加深,使得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加快了檔案文化傳播速度,提升了建設效率。
(三)豐富檔案文化載體。傳統檔案載體主要有紙質檔案、音像檔案、實物檔案和電子文件等。“互聯網+”視閾下,檔案載體不僅能在其原有載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更是催生了新的載體,這給檔案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大幫助。如電子文件類檔案在過去主要以數字設備和數碼的形式存儲在磁帶、光盤上,而在“互聯網+”視閾下,電子文件形式更加豐富,在存儲上可以借助云計算技術上傳到網絡上,減少硬件設備的損耗,以便調動更多的資源支援其他模塊的建設。又如有些實物檔案價值高昂,或有損毀等問題,可以借助3D打印技術進行復刻,通過互聯網技術融入檔案文化建設工作中,既豐富了檔案文化建設的內容,又減少了實物的耗損。通過VR技術,人們能夠更直觀地體會檔案文化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就推出了VR全景服務,獲得廣泛贊譽,也給檔案文化建設提供了參考。
(四)海量的信息資源。“互聯網+”還給檔案文化建設帶來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內容是檔案的“魂”,沒有持續的內容提供,檔案文化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法持續發展。而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資源極大豐富,突破時間空間的界限后檔案的收集更加的便利。例如:微博可以實現大眾對相關信息的點評,但大家卻無法將相關評論寫到檔案館的紙質檔案上,借助互聯網,就能夠較為便捷地實現對這類信息的收集。文化本身就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征,而大眾的評論能夠反映在特定歷史環境條件下公眾對事件的看法,從而反映出整體社會的價值觀,對檔案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一)互聯網環境挑戰檔案信息安全。“互聯網+”視閾下檔案文化建設的環境更加開放,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安全的風險。檔案本身就具備保密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因此相對于其他信息資料,信息安全對檔案文化建設的威脅更大。信息安全的威脅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硬件上的風險,“互聯網+”視閾下檔案資料的保存逐漸從紙質和實體檔案轉為相關硬件設施的維護,這給檔案保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檔案文化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化設備來進行,檔案的收集、保管以及文化活動的交流大多需要在網絡環境下,在這些操作軟件、傳播渠道中就存在著信息安全的風險,又由于每個文化傳播渠道和操作系統的特點不一樣,其信息安全所注意的事項也是不同的。
(二)資源龐大考驗檔案收集能力。海量的信息資源給檔案文化建設提供了龐大的信息基礎,也挑戰了檔案管理部門的檔案收集能力。檔案文化建設事業關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因此在內容方面的構建上需要慎之又慎。而在“互聯網+”視閾下,信息來源以及信息收集的渠道眾多,這就導致了檔案管理部門在內容的甄別上較為薄弱。一是檔案的來源不清晰,檔案管理部門、相關組織甚至個人都能提供檔案,對這些內容的真實性則不好考究,而由于檔案部門本身人力資源也不足以支撐內容的甄別工作,這就給檔案文化建設帶來了很大阻力。二是檔案文化建設涉及方方面面的檔案內容,不僅需要檔案專業的人才予以支持,也需要相關專業的人才予以指導,辨別內容價值。
(三)管理能力受到挑戰。“互聯網+”視閾下檔案文化建設工作,要求管理部門不僅要具備基本的互聯網素養,了解相關的信息知識,同時也要能將“互聯網+”深入到檔案文化建設中,而不是簡單地優化檔案文化收集方式,加快檔案收集的速度,而從目前我國檔案部門的綜合管理能力來看,還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思想上不夠重視,領導層對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二是管理程序不完善,沒有根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和主要矛盾及時地對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進行更新。三是缺乏對互聯網的足夠認識,僅僅從工具性出發進行檔案文化建設與互聯網的融合,缺乏更深層次的交融,如檔案文化個性化服務創新,檔案文化大數據分析等等。
(四)資金缺乏影響建設進度。很多單位的管理層對檔案管理本身不夠重視,認為檔案管理用處不大,而檔案文化建設更是一項需要長時間投入資金和精力,并且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經濟效率的工作。因此在檔案文化建設方面,相關部門不愿意投入資金,這也使得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困難重重。一是檔案文化工作體制是非文化性的,它不是屬于文化事業機構,而是政治機構的附屬品。二是檔案文化建設的非社會性,檔案館“重保管輕開發”的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檔案文化建設工作。這些都導致檔案文化建設工作的資金匱乏、信息化管理、合作交流、檔案收集等工作無從展開。
(一)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檔案信息安全,是檔案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這也是檔案本身保密性的要求。加強檔案文化建設中信息安全的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制度先行,針對“互聯網+”對檔案文化建設可能產生的信息安全威脅進行系統梳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應急預感并提供制度保障,在信息安全責任劃分上要明確邊界,防止推諉扯皮現象。其次要及時更新硬件,定期維護存儲、傳輸設備,保證其正常的運轉,并做好防潮、抗震、備案等工作,在軟件方面要及時維護更新,減少系統漏洞,認真學習電腦病毒防護知識,關心互聯網信息安全熱點事件,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最后要加強信息安全意識,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如及時注銷賬戶,做好賬戶的保管工作,嚴格執行簽字、審批流程。
(二)提升人員素質。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素質,能從根本上促進檔案文化建設水平。第一,要做好內部培訓工作,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領會精神,以此為基礎指導檔案文化建設工作。第二,加強檔案管理部門的內部培訓,積極學習“互聯網+”相關知識,以案例學習為基礎,明確“互聯網+”與檔案文化建設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挖掘“互聯網+”與檔案文化建設融合后易于開展的業務。第三,更新考核體系,將檔案文化建設相關成果納入考核體系中來,從內在激發管理人員參與檔案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第四,積極引入相關專業人才,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招聘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人才,專崗專責,細分檔案文化建設的崗位需求,明確個人對崗位的責任范圍。第五,積極地與其他檔案管理部門溝通合作,學習對方先進經驗,展示自身檔案文化建設成果。
(三)增強管理能力。增強管理能力首先要從領導層開始重視:一是強化檔案部門和檔案人員的文化意識,要認識到檔案館是文化機構,要有文化、講文化。在單位內部,要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精心打造檔案文化產品,特別是有影響力的精品,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要積極應對挑戰,將互聯網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二是要加強檔案文化建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根據“互聯網+”特點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并以身作則,嚴格執行,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三是要用于創新,積極開拓新的服務,借助互聯網的便利研究新的檔案文化建設方式,在新媒體上開設平臺助力檔案文化建設,增加收集反饋的渠道,了解民眾對于檔案文化建設進度或成果的看法,并以此為根據進行優化和調整。
(四)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力度,要從“開源”和“節流”這兩個角度上來進行。在“開源”方面,要加大對檔案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積極調動各部門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金錢資源等,對于“互聯網+”檔案文化建設所涉及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按照優先級逐一進行采購,保證檔案文化建設的進度;在“節流”方面,對于目前需求不強烈的設施,可以先不采購,減少硬件設施的投入,多采用云存儲的方式進行檔案的存儲。同時,可以積極引進第三方管理機構參與自身的檔案文化建設工作,但在具體合作時,要明確第三方的責任和權限,對于較為重要的檔案資料,要嚴格保密,盡量減少第三方機構與檔案內容的直接接觸,減少信息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