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北電力大學檔案館 何天樞
本文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入口,以篇名為檢索項,以“數字檔案館”作為檢索詞,在文獻分類目錄中勾選“檔案及博物館”,時間范圍定為2014年至2018年,將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經精確匹配,剔除消息、講話、動態、書評、重復發表的文章,得到176篇期刊文章。筆者以這些文獻作為統計樣本進行分析。
(一)時間分布。統計分析后發現,近五年的發文量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其原因有二,一是數字檔案館研究已擺脫早期的一些淺層次的概念論證或可行性分析等研究,二是相關核心作者開始轉向關注智慧檔案館方面的研究。
(二)作者分布。這一時間段內發文排名前四位的作者分別是程妍妍(7篇,占比3.8%)、倪代川(6篇,占比3.3%)、顏祥林(5篇,占比2.7%)和方昀(5篇,占比2.7%)。這些學者的文章高被引次數也較多。
(三)研究機構分布。涉及的機構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上海大學(14篇,占比7.7%)、北京市檔案局(13篇,占比7.2%)、南京政治學院(10篇,占比5.5%)和南京大學(7篇,占比3.9%)。可以看出,高校在檔案學研究方面有較好的優勢。
(四)來源分布。排在首位的是《北京檔案》和《中國檔案》,發文量均為29篇,占比16.5%;《檔案與建設》發文28篇,占比15.9%;《浙江檔案》發文20篇,占比11.4%;《檔案學研究》發文19篇,占比10.8%。
(五)基金分布。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教委基金和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共發文35篇。
通過文獻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近五年諸多學者在數字檔案館研究中對如下三個方向投入了更多的研究精力。
(一)信息生態視閾下的數字檔案館研究。金波較早提出了“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相關概念,他認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是指數字檔案館空間范圍內的人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的復合體”。倪代川認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主體的檔案意識對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建設發展具有能動性作用”。從現有研究成果看,檔案所承載的信息、信息環境和人這三部分構成了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
(二)基于大數據的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研究。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的檔案學領域深受影響。在此環境下,數字檔案館應對信息服務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王順認為:“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應以知識服務理念為指導,以數字檔案資源為核心,將用戶需求置于首要地位。”數據的整合就是為了提供利用,大數據環境下的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也是永久的話題。
(三)數字檔案館的風險管理研究。數字檔案館的風險防范能力是保證檔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高晨翔認為,應建立適用于云數字檔案館的“包括信息系統安全要素、云計算技術安全要素、數字檔案安全要素、法律法規制度要素、組織內部支持要素、管理控制安全要素以及目標與反饋要素在內的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對數字檔案館的風險評估,需要關注云計算環境下數字檔案館所面臨的風險安全問題。王根發設計出一種“面向云存儲的文件安全保護機制”,提出“面向云存儲系統透明的文件安全保護框架,維護云存儲環境下的文件安全性”。將實體檔案館和數字檔案館兩方面的評估相結合,才能有效降低風險,確保檔案信息的完整與安全。
新技術環境下,我國檔案學界對數字檔案館專題的研究態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移動數字檔案館和智慧檔案館研究將更多地吸引學者的注意力。在傳統互聯網環境下,用戶多以臺式電腦為終端進行檔案信息的查詢。而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APP、微信公眾號等應用日趨完善。移動檔案信息服務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層面,表現在檔案類APP開發數量很少,形式單一。二是內容層面,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服務范圍特點缺乏、尚無法形成體系。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靈活和自由特點的應用將迅速普及,移動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體系將日趨完善。隨著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檔案學界開始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Web3.0等技術對智慧檔案館的整體架構和技術條件進行探討。隨著研究的深入,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智慧檔案館的功能體系和服務模式將成為研究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