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雙
摘 要:伴隨全球經濟化的高度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文章首先選擇了幾個特點突出、具有代表性以及借鑒意義的國外文化產業發展路徑進行簡要分析與闡述,隨后就如何健全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幾點措施,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管理模式;發展路徑
隨著文化產業在各國的日益發展,以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給予文化產業發展以支持,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從最早備受爭論走向現如今的大力應用。現階段國內外都十分注重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多的文化理論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投身到文化產業理論研究中。
一、國外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究
(一)美國發展文化產業的途徑
美國是當今世界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據統計,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業,其占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文化產業在美國也被稱為版權產業,隨著美國版權產業在出口、增值和就業方面的持續增長,版權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美國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源于美國開放與創新的國情,在影視業方面美國利用高科技技術大膽創新。同時,美國積極吸納別國優秀文化資源進行美國式改造,以適應本國市場需求。例如,根據中國文化改編的電影《花木蘭》全球熱賣,以及《復仇者聯盟》《加勒比海盜》的衍生周邊風靡世界,都在彰顯美國文化產業的汲取能力以及創新能力。[1]文化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才又反過來將汲取的全球優秀文化進行改造,賦予全新的藝術想象,為美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此外,網絡傳輸、數字化等現代技術將其輸送到全世界,給美國文化產業通向世界成功架起橋梁。美國政府主張將文化藝術活動投入市場經濟,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商業化運作模式和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不斷壯大文化產業,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總的來說,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以市場化運作、科技型引領以及全球化推廣為主。
(二)日本文化產業發展途徑
日本的產業開發拓展以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四個城市為主,成功建立經濟圈,占據日本工業總產值的75%。有“動漫帝國”之稱的日本,本國動漫歷來受到世界各國爭相效仿,日本動漫產業包括影視、出版、音像、廣告、旅游、玩具等眾多領域。其中日本動漫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京阪神經濟帶內,其中分布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以及研發機構。日本動漫產業發達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日本政府擴張區域版圖,以緩解核心城市人力資源過剩和周邊地區人力資源缺口的現狀。在這種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下,日本培養了一大批國際級的漫畫大師、動漫導演。第二,日本動畫作品常常由多家公司聯合投資,降低了產品開發的風險,同時拓寬了融資渠道。例如,吉卜力工作室的代表作《龍貓》世界范圍內聞名,正是運用了投資聯盟體系。《龍貓》制作成本高達30億日元,由電視網、電影公司、廣告公司和其他機構共同投資,由于投資模式和溝通協調機制非常完善,最終這部影片以304億日元的票房業績回饋了各投資機構。日本利用精巧的區域化布局,發揮組團投資方式的優勢,重點突破動漫領域,將本國文化融入其中進行全球推廣。
(三)韓國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韓國文化產業崛起于亞洲金融危機后,發展迅速,現如今“韓流”已成功席卷整個世界。2003—2008年間韓國文化產業的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約為26.3%。到了2010年,其文化產業在世界市場上已占到6.5%的份額,成為世界第四大文化產業強國,其中線上游戲穩居世界第一,移動游戲排名世界第二。為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韓國政府專門成立了文化產業局,并通過《文化產業促進法》明確鼓勵并支持文化、娛樂等產業的發展,同時成立文化產業輔助機構,通過協助將文化創意內容衍生為文化產品流通。在韓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游戲軟件產業和電影出口近幾年間增長了數十倍,尤其數字內容產業已成為韓國第一大產業。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措施具體為:準確定位。韓國自知短期內不能超越美國、日本等文化產業大國,所以選擇走模仿路線,然而政策上并沒有百分之百“照搬”,而是利用本國優勢,打造具有韓式特色的席卷全世界的“韓流”,比如韓劇。韓國能推出高水準的文化產品,并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本原因在于擁有一大批高水準的編劇、導演及專業制作人才和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除此之外,韓國意識到本國市場規模狹小,所以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內市場收回制作成本,再通過海外市場贏利,將韓國文化產業打入國際市場。韓國一直以市場化經營為開發文化產品的原動力,通過政府的政策性引導,發展具有本國特色的商業鏈條,均衡發展。
二、健全國內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的措施
(一)轉變落后觀念,強化文化產業意識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和研究已成為各界共識。然而文化產品因其公共性,如果完全推向市場,則可能對傳統中國文化造成嚴重沖擊。雖然近幾年一些大眾文化在產業化運作的過程中,的確在世界觀以及道德理念等方面傳播了消極影響,但全盤否定文化產業為社會經濟以及社會結構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須強化文化的商品意識、產業意識,不能簡單將其看作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樹立文化企業自主經營意識,我國文化產業內部經營管理理念的落后,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此,文化企業內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得到充分重視,并不斷樹立創新觀念;文化產業不僅要有社會價值,還要有經濟價值以及戰略價值;文化產品不能只具有娛樂功能,還需要塑造公眾的價值取向。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調整就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創新文化管理模式
所謂文化產業主要是指文化中可以用作產業方式運營的部分,可將其稱為經營性文化,主要包括影視業、出版業、娛樂業、網絡業等。部分反映民族藝術的精神產品,比如表演團體、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文化單位,可通過建立競爭機制,實現產業方式經營,以獲取經濟收益。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化產業,對創新型文化產業項目實行低息、貼息貸款;鼓勵組建文化產業組織或文化投資公司,打造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格局,實行多元化投資,促進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文化精品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對于弘揚民族精神、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因此,壯大文化產業,應增強精品意識,在電影業、文化藝術業、音像制品業、教育業、藝術品制造業、廣播電視業等行業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的文化藝術品牌。
(三)加強人才培養,打造專業人才隊伍
文化產業作為智力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能力有著極高要求,作為創作與傳播先進文化的關鍵,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我國現階段發展文化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鑒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較短,人才培養和儲備方面都不夠完善,所以為了保證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相關部門必須規劃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包括影視業、新聞出版業、廣告業、旅游業、網絡文化業等行業的藝術、策劃、技術、經營人才。打造文化產業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必須利用和發揮清華、北大等國家重點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優勢,例如,文化部出臺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支持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的相關大學,應參與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培作,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例如,北京大學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設與文化產業有關的課程,同時成立了國家級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致力于培養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有目的性地培養文化產業人才,以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需求。[2]總而言之,人才是第一要素,要想完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文化產業領域各行業所需人才,放眼全世界,準確把握世界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市場潮流,以國際眼光、理念、模式和標準全面打造我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三、國內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的合理建議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在總結別國成功發展文化產業經驗的基礎上,依據我國國情與文化特色,健全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比如,義務教育、學術研究、博物館、圖書館等非營利性質的文化單位,由于這些公益性文化單位并不以產業方式經營獲取經濟效益,所以需要倚靠政府的扶持。政府需要引領發展方向,從政策、經費兩方面予以支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文化建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加強產業升級的戰略產業之一。除此之外,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應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結合地區的文化資源特色,以凸現地方優勢為主要目的,大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云南省近年來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的同時,文化產業的建設也在積極開展,在文化產業界形成了獨特的“云南現象”。比如,麗江的“麗江金沙”、楊麗萍的“云南映象”、大理的“風花雪月”、傣族的“傣族情”等歌舞表演,都是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精心打造并成功在全國推廣的地方品牌。[3]總的來說,我國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需要在政府的帶領下,同步發展公益性文化與經濟性文化,創新文化發展路線,整合多方資源,全力打造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文化帝國。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飛速發展大環境下,文化產業發展與創新是大勢所趨,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從戰略角度重新認識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司晴川.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14.
[2]周海金.中國文化產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15.
[3]張恒.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管理創新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4.
作者單位:
北京國研數通軟件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