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在平凡的事件中將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朱自清與父親的關系并不如散文中描寫得那樣好。文章主要闡述《背影》中的父子沖突表現,分析父子關系緩和的主要影響因素,以期為更多讀者深入體會《背影》的內涵主旨與思想情感提供參考,切實提升人們對文章的鑒賞水平。
關鍵詞:《背影》;父子沖突;生命意識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散文家和詩人,盡管《背影》感動了幾代人,然而先生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因為觀念和經濟的影響逐漸變得如履薄冰,這點在《背影》中也有所體現。該文章反映了在舊道德觀念下的父子關系中最真誠的天倫覺醒,蘊含著革命性的歷史內容與思想意義,整篇文章極為平和且情真意切。
一、《背影》中的父子沖突表現
(一)新舊文化的沖突
因為傳統封建思想的限制,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封建家長制”的傳統,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朱自清先生出生于清朝末期,從小接受著嚴厲的家長式管教。然而隨著清朝覆滅,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程度不斷加深,新思想與新文化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先生在北京大學完成學業之后,其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渴望人格獨立,追求個性自由,與父親朱鴻鈞傳統且封建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大沖突,導致二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因為經濟問題使得沖突升級,父子關系徹底降到冰點。[1]父親朱鴻鈞格外看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與權利,從“花兒子的薪水天經地義”這句話中可見一斑,而朱自清先生在新文化的影響下則希望得到尊重,能夠與父親以平等的地位進行民主交流,經濟問題與庶母挑撥只是導火索,歸根結底影響父子二人關系的主要原因是新舊文化的碰撞,這是20世紀大多數知識分子遭遇家庭悲劇的根源。
(二)思想情感的沖突
《背影》最開始便說“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然而并未說明祖母因何去世,父親的差使為何交卸,這或許是受“子不言父之過”“家丑不可外揚”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事實上,朱自清先生的父親朱鴻鈞時任(1915年)徐州榷運局長,因為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將其金屋藏嬌的事情鬧得滿城皆知,加上被查出挪用公款,故而被革了職,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病逝(1917年)。自此之后,朱鴻鈞賦閑在家,由于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朱自清先生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前從預科班考入北京大學并提前畢業,又為了能夠看顧好家里,從北京回到老家任職,然而父親因為與其所任職學校的校長熟識,直接借此便利將先生一個月的薪水直接取走,這與先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背離,令其感覺自己被控制沒有自由,加上對父親生活方式的不滿,先生心中對父親自是諸多埋怨,這種思想情感上的沖突為后期父子關系破裂埋下了伏筆。
二、生命意識是化解沖突的關鍵
(一)生命意識的表現形式
1.個體的存在意識
個體存在意識的出現與發展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只有個體意識覺醒的人才擁有被尊重與認可的需求。朱自清先生因為新思想的影響,對自身、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個清晰且明確的新認識。個體存在意識是生命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朱自清先生從小在封建家庭長大,始終受到封建家長制的束縛,感受不到父親對自己的尊重,也沒有認識到自身價值,但在接受新文化教育之后,個體意識覺醒,在覺醒初期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利于自身價值實現的環境與因素,這種排斥感使得父子沖突升級、矛盾深化。后期,先生在《背影》中描述的“父親蹣跚的背影”、父子之間的蒼白對話,以及文章最后提及父親的來信內容:“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都是生命意識深化的結果,是朱自清先生對個體存在意識的進一步探究,是“自我”回歸與生命意識的高級表現形式。
2.生命的輪轉意識
朱氏父子矛盾的由來與生命意識息息相關,具體表現為朱自清先生追求個性與自由的思想與父親朱鴻鈞封建傳統觀念之間的沖突,二者因為在價值觀、認知層次、思想、行為等方面皆存在較大差異,故而極易因為意見分歧產生爭吵,生出怨憤之情。然而人在了解了生命的輪轉之后,會不自覺地探究生命本質,朱自清先生在收到父親的來信時,對“大去之期不遠矣”感觸頗深,尤其是自己當了父親之后,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刻,從新生與衰老、生存與死亡等生命輪轉中深入體會到維持良好父子關系的不易,對父親的不滿與埋怨也逐漸散去,《背影》一文便是在這種心情下創作出來的[2]。盡管朱鴻鈞讀到《背影》時已是大限將至,但因為從中感受了親情,最終父子二人達成和解,選擇原諒對方。
(二)家書與回憶
《背影》是朱氏父子關系和解的關鍵,而朱自清先生寫該文的主要原因是收到了父親的家書,朱鴻鈞在信里感慨自己時日無多,長久的分別對緩解父子關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文章開篇那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令人讀來頗為感慨,給人以一種不見而生懷念的感覺。文章最后借用了父親來信中的話,正是《背影》這篇文章的寫作原因,可見先生并不是因為“二年不相見”才寫下這篇文章,而是因為父親從南方寄來的這封似是遺書的家書。“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自清先生讀到這樣的家書自是悲從中來,逐漸想起父親的諸般好處,一旦心中的怨懟放下,父子之間的關系便會得到有效改善。于是,讀者便可在《背影》中讀到一個曾經“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的父親“老境卻如此頹唐”,在時間的影響下正步履蹣跚地向生命的終點走去,此情此景身為人子便不能再像當年那般認為父親說的話不漂亮、暗自嘲笑他的迂腐,最終在回憶中,父子二人之間的種種阻礙逐漸崩塌,父子關系得到緩解。《背影》這篇散文整體語言平和質樸、典雅忠實,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并未使用修飾與陪襯,只是將父親送站、買橘子的情景再現于眼前,盡管讀起來十分清淡,但是卻蘊藏濃濃深情,又采用了側面烘托手法,將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時間與情感
朱自清先生在寫《背影》時,已經與文章所提到的離別場景相隔八年之久,而這八年里因為各種原因朱家父子之間的關系自不必細說,僅從文章所敘之事便可發現父子沖突隱于其中。朱自清先生與父親朱鴻鈞之間的關系從對立到和解,是先生生命歷程中的一段重要經歷,從接受新思想,追求自由與父親反目,到接到父親來信主動和解,在生命意識的持續更新中,父子和解成為必然。經過時間的沉淀,當初的不滿、埋怨、憤恨等情感逐漸淡去,在朱自清先生讀到父親的來信后,心中的悲痛與懺悔再也抑制不住,《背影》由此而生,若是將父子關系比喻為寒冬,那么《背影》便是打破寒冬的新芽兒。從《背影》一文提到的“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他忙著照看行李”“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寥寥幾句中,可以看出父親對先生是采用一種幾近迂腐盲目的悉心照料方式,在父親看來這是他表達愛意的最好方法,然而在兒子眼中這是他不信任、不尊重自己的表現。“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我再三勸他不必去”“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體現出先生因為父親總是以一種老眼光看待他而感到煩悶[3]。
當一個人的生命意識覺醒之后會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深化,在知道最親的人看到并尊重自己的轉變時,這種生命意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對實現個人價值、得到滿足具有積極影響,然而若是沒有得到理想中的尊重,便會因為感到委屈而采取憤怒、叛逆的行為來表達抗議。時間對每個人都十分公平,當年輕人強調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當一面或有能力與父輩抗衡時,父輩們早已老去,隨著時間在年輕人身上流逝,年輕一輩也會逐漸變成新一代的父輩,開始經歷父輩們過去經歷的事情,只有在此時才能真正理解父輩們的心情,看著他們走向生命盡頭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未來的自己。此時的生命意識早已由關注自己與父親的差異轉變為對生命相同本質的關注,是生命意識愈加深化的具體表現,朱自清先生通過為人父的體驗逐漸理解父親當年的做法,這種日益深厚的生命意識才是化解父子矛盾的關鍵途徑,《背影》里父子關系的和解不僅是為了反撥文化語境,更是先生在時間影響下分析情感經歷的必然結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朱自清先生與父親朱鴻鈞因為新舊文化、思想觀念的不同產生較大沖突,父子之間曾爆發過激烈的爭執,若不是《背影》這篇文章,此二人可能會一直相互厭憎。朱自清父子失和表面上是經濟問題,實則是人格獨立、個性自由、思想解放等新觀念與傳統封建思想的碰撞,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與生命意識的影響,先生與父親之間的關系逐漸緩和,如此看來時間確是緩解矛盾的良藥。
參考文獻:
[1]劉曉耕,汪永凡.朱自清散文之美:以《背影》為例[J].名作欣賞,2019(11):76-77.
[2]唐敏.從人的背后思考人的自由:《背影》的另一種思想啟蒙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3):25-31.
[3]李沁璜.父與子:《背影》中的生命與文化解讀[J].語文建設,2018(33):47-48.
作者簡介:
洪華平,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語文、人文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