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薇
摘 要:《傲慢與偏見》經久不衰,廣為流傳,在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學地位與深遠影響。文章主要以《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人公的母親班納特夫人為研究中心,重點分析她在整部作品中的鮮明性格特點以其所體現出的18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女性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關鍵詞:非理想型;《傲慢與偏見》;母親形象
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之一,簡·奧斯汀的作品多集中描寫家庭、婚姻、愛情生活。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銳視角和風趣幽默的文筆,向讀者再現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中產階級女性的生活、教育、價值觀等。在其最為盛名的《傲慢與偏見》中,以“灰姑娘”模式為故事主線,運用大量的角色對話,反映出各種人物的性格、愛好及人物特點。眾多研究《傲慢與偏見》的文章中,多以男女主人公形象為重點,而對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女主人公的母親班納特夫人研究分析得較少。本文重點分析班納特夫人的鮮明性格特點,以其為例解讀18世紀英國母親的形象、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第一印象:膚淺庸俗的母親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一直是文學界喜愛研究的作品之一,作者善于運用風趣鮮明的文筆描述社會風情畫式的英國鄉村生活。但文學界的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對小說中波折糾結的愛情探討以及對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研究,而關于作品中頗具喜劇色彩的女主人公母親班納特夫人的分析卻一般被忽略。奧斯汀的作品通常是由家庭中的人物形象為角色主體構建而成,而母親這一形象作為家庭中存在重要的人物,在《傲慢與偏見》中卻被塑造成非理想性的,雖然描述并不豐滿完善卻是個色彩鮮明的角色,也是為作品整體內容提趣豐富的角色。
在《傲慢與偏見》中的眾多女性角色里,第一個出場的就是班納特夫人,開篇便以聒噪的夫妻對話給讀者留下膚淺無知的印象。家附近的內瑟菲爾德莊園被有錢的單身漢租住后,班納特夫人激動萬分,她極力勸說丈夫盡快拜訪彬格萊先生,她開始幻想自己的女兒能嫁給這位有錢的單身漢,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對還未成婚的女兒們滿懷希望,期盼著女兒過上富足的生活。整部作品中班納特夫人與丈夫和女兒的對話也在不斷地印證著奧斯汀對班納特夫人的形象定位。她學識不高,脾氣不穩定,畢生的使命就是把她的女兒都嫁給有錢人。作者有意把她描繪成愚蠢、庸俗、勢利的母親,在舞會、宴會、談話等各種場合,都辛辣地諷刺她。比如她強迫大女兒簡冒著大雨騎馬去賓利家赴宴,導致簡生病而不得不留宿在賓利家,當班納特夫人前往照顧女兒,發現女兒并沒有想象中嚴重時竟然有些許失望的情緒;她不理解達西的意圖,不明白達西的談話卻貿然指責,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她一心策劃簡和賓利的戀情,算計這份感情的利益得失并到處向別人炫耀;當她得知伊麗莎白并沒有接受這個愚蠢、膚淺的柯林斯先生,而柯林斯先生轉而娶了盧卡斯小姐時,她內心充滿了憤怒與失望;她鼓勵小小年紀的莉迪亞賣弄風騷,導致后來小女兒不顧一切地和花花公子威克姆離家私奔。
這些異于正常母親的的行為都體現了班納特夫人的愚蠢、淺薄、庸俗。她的形象糟糕到自己的丈夫也會覺得和班納特夫人結婚是自己年輕時犯的錯誤,愛上了一個漂亮卻愚蠢的女人,這個女人沒有一點兒頭腦或常識,只知道嘮叨、逛街和給女兒找丈夫,所以作品中的班納特先生也總是借機禁不住要嘲弄妻子幾句,而這種幽默班納特夫人卻從來都聽不出來。班納特夫人對權貴既滿心向往又小心翼翼地秉承著僅有的自尊,內心的矛盾與行動的魯莽常常使班納特夫人的形象看起來并不像權貴家庭的夫人、母親。
二、社會背景造就出的非理想型母親
班納特夫人的行為雖然為大眾所厭惡,但結合當時的英國社會來講,她的生活行為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在18世紀中葉的英國,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作為社會的主體,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女性具有統治的權利。男性與生俱來被賦予理智,女性則容易被標為弱者。在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好妻子”和“好母親”。她們在家庭生活中的一切都以他人為中心,比如丈夫、兒女、雙親、兄弟姐妹等等,照顧好他人生活的舒適和安逸被認為是她們的職責所在。社會的經濟體制限制了家庭只能依靠父親、丈夫、兄弟、兒子等男性角色外出工作,養家糊口,而女性則不能夠拋頭露面,外出掙錢。即使是有錢人家的小姐,作為女兒也是不可以繼承家里的財產的。因此18世紀的中產階級女性想要延續自己的安逸生活,只有通過婚姻,找到家庭、地位相匹配的丈夫才能夠使得自己在男權社會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
18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女性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婚姻市場上爭得一位如意郎君。她們認為以婚姻獲得的財富,即使沒能得到想要的,也要讓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成為優秀的模范。因此當時的英國社會出現了很多并非理想型的妻子和母親。
女性在18世紀英國社會中所被賦予的權利與生活中實際所需相差甚遠。曾經有一種說法:“男女之間根本無平等可言;男性作為立法者,理智天生應該比女性多一些。”女性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和男性所接受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社會對于男性的教育是專業化的,上層鄉紳和權貴家族的男性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時還會接受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管理技能教育。與此相比,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則簡單多了,她們的教育大多為非專業領域,比如音樂、繪畫、跳舞等等,這些學習內容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女性能夠賢良淑德,能夠更好地相夫教子。社會與家庭對于女性的教育旨在培養女性的順從意識,使其言行舉止優雅自然,做好社會配角的花瓶形象。在《傲慢與偏見》中,女性每天生活的全部就是打橋牌、參加舞會、繪畫、彈琴,所學習的一切技能都是為了能夠吸引異性,取悅將來的丈夫,除此之外并無他用。女性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利,沒有出去掙錢的機會,無法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她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想要的婚姻生活。作為五個女兒的母親的班納特夫人,她是社會造就出的典型性女性形象,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想方設法把自己嫁給有錢人后開始為自己的女兒謀劃同樣的出路。班納特夫人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完整幸福的,她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女兒們參照自己的人生找到合適的有錢郎君,這才是圓滿的女性生活。
三、班納特夫人的喜劇色彩
每部文學作品中有正面形象就一定需要負面形象的襯托,而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毫無疑問班納特夫人就是帶有貶義的負面形象。也正是因為班納特太太膚淺、勢力、庸俗的種種匪夷所思、令人哭笑不得的行為舉止,才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筆風趣幽默的喜劇色彩。
駐梅里頓的民兵團要撤走前,莉迪亞泣不成聲,而作為母親的班納特夫人卻也跟著一起傷心難過,想著二十五年前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景,甚至哭了兩天,感覺心都碎了。身為閱歷豐富的母親,班納特夫人不僅沒有及時發現小女兒的失常行為,反而認為莉迪亞的行為與自己的回憶產生了共鳴,甚至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女兒未婚與男性同居,后又私奔,這些事情都沒有讓班納特夫人感到有所不妥,反而當得知女兒沒有新衣服就結婚時,她卻感到非常丟人。班納特夫人并不太寵愛伊麗莎白,也曾經千方百計阻撓伊麗莎白和達西在一起,逼迫女兒伊麗莎接受愚蠢、浮淺的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她一開始并不贊同伊麗莎白和達西的結合,但當她了解到達西先生每年有高達一萬英鎊的收入并且還能領到特許的結婚證,她瞬間變得欣喜若狂,感嘆伊麗莎白找到了如此符合心意的丈夫,而伊麗莎白也突然間成為了班納特夫人眼中最優秀的女兒。這種見風使舵的性格實在是令讀者們忍俊不禁,一方面對班納特夫人的思想行為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對這個單純到可以說是愚蠢的母親又愛又恨。因此班納特夫人給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筆喜劇色彩。
四、班納特夫人母親形象對女主人公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縮影,母親在家庭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尤為重要,這種教育直接影響了孩子向成人轉化的能力。母親對于孩子的教育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與社會穩定,每個自然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每一個分子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就能維持整個社會的安穩。班納特姐妹都沒有得到來自于母親的良好教育,莉迪亞和基蒂最像班納特夫人,學會了母親愚蠢與自私,和母親一樣有著強烈的虛榮心,只對自己的生活和其他表面瑣事感興趣。而伊麗莎白和曼麗則嘗試著通過自己自學來彌補由于缺乏母親指導而欠缺的教育。基礎教育的缺失造成了18世紀中葉英國大多數女性的無知愚昧,而女性的無知無能是由于父權社會對女性不切實際、不恰當的教育造成的。在法律層次上,女性被動剝奪了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錯失了提升自我機會,這使得無數女性和班納特夫人一樣成為了教育缺失的受害者,作為母親的她們又進而將這種觀念傳遞給自己的子女。
由此可見,《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夫人在整篇小說中的形象是不理想的,不像現代社會母親培養女兒從基礎教育入手,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擴大孩子視野,教育孩子知道自己的人生不依附于任何人。班納特夫人對五個女兒的教育是以婚姻為目的的,她的教育、引導直接影響到女兒對生活、婚姻的價值觀,同時也反映出18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附屬地位,她們的命運通常決定于所結婚的丈夫。班納特太太不僅是一位母親,也是這種社會背景所造就的以結婚為目的的普通女人,從而再以同樣的方式復制出更多這樣的婚姻。雖然是非理想型的母親形象,但是母親對女兒的愛卻是同樣的,她始終以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法幫助女兒得到幸福。世上母親千千萬,母親對于女兒的愛卻是一樣的,都是在盡自己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
參考文獻:
[1]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朱虹.奧斯汀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85.
[3]常建華.《傲慢與偏見》中女性的表現形式[J].大眾文藝,2010(5).
作者單位: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