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儒 賀升杰
摘?要:深刻詮釋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關鍵議題,也是開創新時代偉大歷史新征程、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簡要回顧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從歷史維度、理論維度和現實維度具體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淵源、本質屬性和破解之道。從歷史維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歷史嬗變,是以中國當下社會發展與變革為事實依據,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的歷史內在邏輯,更是頂層設計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新任務、新安排、新要求充分結合的完美闡釋;從理論維度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創新成果,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科學轉變具有其鮮明特色,主要表現為人民性、繼承性和創新性三個方面;從現實維度看,破解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是推動經濟高質優質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牢牢把握和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和客觀實際,適應新常態,落實新理念,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歷史維度;理論維度;現實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9)10-0011-08
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在一定歷史時期的集中和突出表現,貫穿于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事關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大局和中心任務。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站起來”的歷史變革基礎上實現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強起來”的新時代,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也經歷了重大變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得益于牢牢把握社會基本矛盾,精準研判社會主要矛盾,使中國的大政方針政策既不落后于時代,也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和深刻闡述的基礎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和新里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有何歷史脈理、深刻內涵和鮮明特征,未來如何破解社會主要矛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的研究議題,也是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文獻回顧
在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重大論斷以來,學界掀起了有關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研究熱潮,問題涵蓋為何轉化、有何轉化和如何化解等主要方面,目前已經取得了十分豐富的思想認識和豐碩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探討和深耕這一問題奠定了基礎。
(一)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邏輯研究
現有研究把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緣由歸結為兩大邏輯:即矛盾轉化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從馬克思主義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原理和矛盾學說分析來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既具有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穩定性,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量變的規律,對這一轉化過程的提煉和總結體現了主體能動性與認識客觀性的內在統一[2]。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外在表現,從根本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這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理論依據[3]。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內在屬性是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其他需要是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不變內核,也是其構建邏輯[4]。
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落后的社會生產”向“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1]的歷史性變革,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富起來”總體目標基本實現的歷史性跨越。劉同舫[5]認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蘊含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新時期到新時代的現實必然。欒亞麗和宋則宸[6]認為,生產落后狀態下舊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解決、人民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成為主要制約因素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三個現實依據”。因此,落后的生產力已不符合中國的當前實際[7]。而且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民需求的層次、方面和結構均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多層次性和多方面性需求中的民主、法治等需求日益增長。因此,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側[8],而其另一側則是制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有效滿足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
(二)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解讀
“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作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側和供給側,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兩大構成部分。韓慶祥[9]認為,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相關論述,“美好生活需要”體現為數量的拓展和質量的提升兩方面的新要求,即人民群眾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面需要的拓展及各種需要質量的提升。侯秋月和李建群[10]認為,依據馬克思人的發展“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人的需要對象的劃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得以解決,而享受和發展需要提升為主要方面。在解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內涵上,“不平衡發展”是一種結構問題[11],也表現在領域間、區域間、社會階層間的結構性不平衡[12]。白玫[13]認為,“不充分發展”涵蓋了實體經濟、創新能力、民生領域和市場化改革等多個方面發展的不充分,主要指的是中國目前的發展質量和效益相對于人民更高質量、更高層次需求的不充分。衛興華[14]認為,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方面的關系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和社會生產和供給不足間的不平衡以及后者體現出的不充分構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內涵。肖貴清[15]認為,應從現代化各領域、社會各群體和人的發展三個層面界定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內涵。
(三)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路徑選擇
化解社會主要矛盾,是新時代我們黨一切工作的著力點。曠愛梅[16]認為,必須將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領導水平作為首要前提,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一切工作的準則[17],以新發展理念推進社會各領域協調發展[18]。在中國社會發展階段沒有發生變化的基礎上,繼續將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破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徑,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桑玉成[19]認為,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構建良好的制度供給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學界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比較集中的研究,為進一步深耕這一問題奠定了基礎。但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歷時較短,現有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亟待我們在未來繼續深化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探討。盡管學界已經從實踐和理論視角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這些研究在整體性、系統性和整合性上有待進一步提升。筆者認為: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研判,既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是三者內在邏輯的統一。當前,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注重現實層面的橫向拓展,對歷史層面的研究略顯不足,其厚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本文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要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視角,從歷史維度、理論維度和現實維度三個維度全面、系統地詮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并提出化解之道。
二、從歷史維度詮釋新中國70年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更迭
作為現代化的后來者,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性。有效社會經濟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對現代化建設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和中心任務的準確把握,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全面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明晰其在各個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更迭。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這一民族復興偉業的實踐歷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知過程異常艱辛。
新中國的誕生“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20]。到1956年底,伴隨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最終確立,中國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自己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其對物質文化日益增長的需要成為社會的主體性需要。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農業社會到新中國的誕生,這期間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經濟文化發展極為落后。中國是個經濟不發達國家[21]。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顯示:1956年,中國作為擁有六億多人口的世界人口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 030.7億元,人均166.0元。工業體系闕如落后的農業國家的社會生產面對上述社會主體性需要顯得力不從心,這成為剛剛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最根本的階段性特征。正如毛澤東在1954年講的那樣:“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椅子桌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21]。
善于把握社會主要矛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中國共產黨人敏銳地意識到社會主要矛盾已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轉化為人民的物質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黨的根本任務是將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到1956年黨的八大,全黨對這一問題形成了統一認識,“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22]。然而,由于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缺乏基本經驗,再加上復雜的國際形勢影響,黨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很快發生了偏離。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被重提,并于次年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進一步宣布確認為國內的主要矛盾。當時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錯判導致了主要任務的偏離,最終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地步,釀就了長達10年的“文革”浩劫。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走過一段彎路,但還是在工農業發展、重大工程建設和國防尖端科技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了以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判斷時代主題,順民意,挽狂瀾,作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偉大決策。開闊了我們的視域,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的顯著差距,“我國科學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許多領域內大約相差一、二十年”[23]。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該《決議》在客觀分析國情的基礎上肯定了八大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論斷,并進一步凝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4]。基于這一論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成為中國各項工作的核心,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不斷取得歷史性轉折。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矛盾的變化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已經從落后農業國轉變為擁有諸多先進技術的工業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二位,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多領域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民在滿足溫飽的基礎之上,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升,物質需求以外的其他各方面需求也日益增長。與需求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相對應的供給方面卻存在不少問題,如供給質量不高、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顯著。2016年,中國東部、中部、西部的GDP總量地區分布比例為3∶1∶1,城鎮化率分別為65.90%、52.77%、50.19%;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城市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2.720倍,收入存在巨大鴻溝[25]。
2017年黨的十九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深度把脈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這一科學的判斷,既與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一脈相承,又是對其與時俱進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歷史嬗變,是以中國當下社會主義發展與變革為事實依據,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的歷史內在邏輯,更是頂層設計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新任務、新安排、新要求充分結合的完美闡釋。
三、從理論維度詮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鮮明特色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準確地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特點,不僅為破解新時代發展難題提供了方向指引,更是實現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目標的重要前提。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面世,意味著從十一屆六中全會開始沿用了36年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發生重大轉變,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相比之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更加豐富、描繪的愿景更加振奮人心,我們可以從主要矛盾的供給與需求兩側的表述轉變來理解其科學內涵。
1.從“物質文化需求”向內涵更豐富的“美好生活需要”邁進
從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上看,“美好生活需要”所涵蓋范圍更加廣泛,無論在實踐和理論的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更具備縱深性,概念體系、結構框架以及蘊涵內容都更加精準清晰,涵蓋了人民群眾的綜合性需要。人民生活需要的轉變不僅是表述上的差異,更深刻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性更疊及其特征。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不斷深入,不僅解決了溫飽需要和基本物質需要,而且在教育和就業等民生事業方面發展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當前,中國與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差距不斷縮小。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0.301,接近聯合國劃分的0.2—0.3的富足標準[25]。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城鄉居民收入都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1]。隨著經濟持續發展,總體來說,人民基本物質文化需求得以滿足,但東西部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需求層次千差萬別、內容各不相同,需求方面出現許多新問題,主要表現為更高層次需求的激增而供給相對不足。人民群眾基本溫飽得到滿足后,更高層次的需求矛盾就會凸顯,充分體現在更高需求的物質文化生活以及日益增長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其他需求。
人們個性化、多樣化、智能化、精準化的要求,當然不是單一的物質文化需要可以涵括的。人民群眾需要的品質層次在不斷提高,已經從簡單的生存型需要邁向全面性的發展型需要,而不斷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中國新時代的重要奮斗目標。
2.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問題更加聚焦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非常滯后。經過70年波瀾壯闊的艱辛探索和努力,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創新為第一驅動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創造了經濟發展、生產力提升的中國奇跡。2013—2017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1%,遠遠高于同期的世界平均增長水平。2017年,中國全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1 231元/人,比上年提高6.7%[26]。而且,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中國經濟已經由以往的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除了經濟總量與經濟增速的大幅提升,經濟結構也不斷優化,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基礎設施不斷完備,科技創新成為當下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顯然“落后的社會生產”已不適合描述當下中國的現實情況。
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突出,成為制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提高社會供給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主要瓶頸。準確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不能離開它是相對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來的[27]。所謂“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高質量、高水平的供給之間的不平衡,集中體現為結構性問題,包括經濟結構、人才結構和分配結構等多方面的結構不平衡,具體表現為供給總量大與供給質量不高二者之間的不平衡。中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在全球產業鏈中大多仍然處于中低端水平,顯然離制造業強國還存在距離;傳統產能過剩、效益低,新興產業發展滯后;工業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還亟待提高;中低端人才供給過剩,創新型人才相對不足;收入初次分配不平衡不合理,收入再分配調節力度弱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所謂“發展不充分”,應解讀為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給能力發展不充分,集中體現為發展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開放水平不夠,經濟社會發展依然保存傳統方式的巨大慣性。具體表現為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與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創新投入全球第二的地位不相匹配;科技創新還存在大量體制機制弊端有待破除,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還未得到實質改變;市場發育和市場競爭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阻礙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人為藩籬、制度桎梏仍大量存在,政府與市場關系還未理順,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等壟斷領域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鮮明特色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不僅是對社會生產與人的發展需要矛盾關系的新的解讀,也是對新時代歷史方位下中國具體發展實際的科學凝練,是對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更深層次的詮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創新成果,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科學轉變具有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人民性、繼承性和創新性三個方面。
一是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鮮明立場,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全過程,貫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判斷中,始終彰顯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品質和制度優勢。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承載著滿足自身需要、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歷史任務。這也是人的需要及其應得到滿足的內在合理性。正是遵循人民主體性、人民中心性的原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精準地抓住了影響人民社會實踐創造潛力、阻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制約因素——“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使中國總體性發展的具體現狀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側的審視下更加明晰化,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問題導向、價值指引和路徑選擇。面對人民不斷強烈和旺盛的各方面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8],“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1]。
二是繼承性。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進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三次重大歷史性判斷,這三次判斷具有明顯的歷史承繼性。首先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一致,都是以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所需為根本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從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出發”[28];要適應當前中國民生工作發生的新變化以及人民群眾在民生方面的多層次需求,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29]。其次是方法論一致,都始終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科學方法,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基本原則。“從最過硬的事實出發”“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三次判斷之所以正確,一條最基本的經驗就是始終以現階段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情、國情為基礎,并根據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深化認識。最后是理論依據和分析視角一致,都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學說,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需要與社會生產的矛盾分析為視角,集中體現為中國共產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和矛盾分析視角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出現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其他需要。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過程實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中國化的歷史過程。
三是創新性。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集中體現,具有歷史性、發展性和創新性,是判斷一定社會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馬克思認為:“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30]。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聲音,敏銳捕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及其特征、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變革,強調只有“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31],形成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人民生活需求多面提升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等全局性、前瞻性認識,成為準確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思想基礎和基本認識依據。可以說,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普遍性與社會主要矛盾的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意味著舊矛盾的基本解決和新矛盾的集中突出顯現,深刻反映中國社會發展的新特點。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中國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四、從現實維度詮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破解之道
矛盾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中國要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的新型發展之路,不僅需要精準定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更加需要將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的著力點落實到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和各項工作中去。新時代社會矛盾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和領域,其中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方面,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規定著人的需要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是當下中國各項工作的中心。因此,著力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牽住這個關系全局的“牛鼻子”。破解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是推動經濟高質優質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牢牢把握和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和客觀實際,適應新常態,落實新理念,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實踐證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黨一以貫之的工作主線,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正確把握、處理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原則和關鍵。在新時代,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深刻理解新時代人民需要的客觀變化,才能提出和作出正確的、合乎實際和民意的思想認識、路線方針政策和改革總體部署,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促進人民群眾需要的滿足、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情況下“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1]。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不斷探索、不斷斗爭,必須堅持將人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破解矛盾難題,就必須以人民需求為出發點,以增強人民的獲得感為根本歸宿。
(二)立足初級階段和國情實際,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時代是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整體歷史階段的又一精細劃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當代中國最大實際、最大國情即一切問題的總依據是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的變化并沒有改變中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破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我們充分認清其在新時代的變與發展階段、國際地位兩個不變之間的關系,在牢牢把握兩個不變的基礎上,繼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改革的辦法破解改革發展中出現的難題,推動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我們提出時代之問也要做好時代之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當前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三期疊加”,是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和陣痛期,也是優化供給側結構、實現三去一降一補的機遇期,這就決定了新常態是一個長期的轉變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1]。因此,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需要經歷一個調整發展思路、升級優化結構和轉換發展方式的較長過程。化解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要在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這一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下逐步推進。
(三)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至新時代,經濟發展已經由過去追求高速增長進而轉向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客觀的經濟發展形勢出發,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實踐論斷,并提出經濟新常態必須用新發展理念來引領帶動。針對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一定要全面貫徹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要以創新發展全面提升發展動力、以協調發展優化新格局、以綠色發展構建人與自然新和諧、以開放發展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以共享發展順應人民生活新期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正處于跨越轉方式、優結構、換動力的攻堅期,明確指出跨越當前關口的迫切任務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提出了六條具體路徑,這六條路徑對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而新發展理念則對其發揮著思想引領作用。
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在取得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如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凸顯。新矛盾內涵清晰地指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關鍵性問題,這是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阿喀琉斯之踵”,而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體現為結構性失衡。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必須建立起能夠滿足當下美好生活需求的供給體系,不斷提升供給能力。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優化結構,提升供給能力,實現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全面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跨越當前關口的關鍵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優化結構和‘增加供給兩個方面,為解決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供了良好藥方”[32]。化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應從優化經濟結構和增加高質量供給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針對產能過剩引發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要實現經濟結構的具體優化。淘汰供給過剩的落后產能從而實現產能優化,充分拉動潛在消費消除過量庫存,制定符合市場規律的政策、提高有效投資以能夠循序漸進地抑制杠桿或使杠桿回歸合理范疇,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企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彌補經濟結構中的短板,消除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障礙,創新發展產業新業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聚焦在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增加有效供給,注重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發展環境,發揮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和貢獻能力;加強宏觀調控,進一步落實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舉措,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五、小?結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推動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演進。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主體性需要日益旺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已成為制約滿足人民主體性需要的硬核。破解這一硬核,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根本立場,立足新時代發展階段與現代化建設實際,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我們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重大理論新創,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入新階段。新時代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做到有的放矢、重點施策,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來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另一方面,必須在供給上下功夫。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要抓手,充分釋放經濟發展動力、活力、潛力,推進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目標的完成。與此同時,我們要始終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邏輯主線,做到總量與質量并重、效率與公平兼顧,蹄疾步穩謀發展,在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動態過程中,按步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王昱清.辯證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四個維度[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8-23.
[3]?呂普生.論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化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8-31.
[4]?顏曉峰.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2):5-13.
[5]?劉同舫.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后的必然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47-52.
[6]?欒亞麗,宋則宸.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及其深遠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18,(1):5-11.
[7]?王永貴,陳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航標[J].思想理論教育,2018,(3):4-8.
[8]?張三元.科學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J].思想理論教育,2017,(12):14-20.
[9]?韓慶祥.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特點[J].政策瞭望,2017,(10):21-23.
[10]?侯秋月,李建群.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人學解讀[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40-46.
[11]?郝立新.如何看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J].中國高等教育,2017,(22):14-16.
[12]?陳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J].重慶社會科學,2017,(12):26-32.
[13]?白玫.抓住新矛盾?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十九大”報告學習體會之新矛盾篇[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11):11-14.
[14]?衛興華.應準確解讀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9):5-12.
[15]?肖貴清.科學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EB/OL].http://www.cssn.cn/index/mjlt/201805/t20180507_4238441.shtml,2018-05-07.
[16]?曠愛梅.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哲學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8,(11):31-34.
[17]?孫亮.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與理論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4):4-9.
[18]?楊章文.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破解——一個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分析框架[J].西部論壇,2018,(4):22-34.
[19]?桑玉成.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制度供給體系的建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6-22.
[2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2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329.
[22]?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N].人民日報,1956-09-28.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73.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212.
[25]?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2-28.
[26]?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2019-02-28.
[27]?衛興華.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問題的解讀[J].社會科學輯刊,2018,(2):5-14.
[2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96.
[2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4.
[3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
[32]?蔣永穆,周宇晗.著力破解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20-28.
[32]?胡鞍鋼,程文銀,鄢一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