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許旭兵
摘 要:近年來,淑女裝在女裝市場中占據較大比例,以ONLY、太平鳥等品牌為代表的淑女裝服飾中,童趣元素應用占比逐漸變大。本文對造型、色彩、材質、主題、圖案、配飾等元素在童趣風服裝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其表現的童趣色彩特點,并結合童趣風服飾的現狀,提出未來的設計發展方向。
關鍵詞:淑女裝;童趣風;表現形式
1 淑女裝童趣風現狀描述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后,會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逐步追求社會需求的滿足,使得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更希望挑選自己喜歡的風格的服裝,來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點,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因此,設計師應根據人們的不同心理需求,設計出風格各樣的服裝,童趣風格則在人們對無憂無慮童年生活的向往下應運而生,并逐漸流行。[1]
2 童趣風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人們內心存在對童趣的向往和需求,對追求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追求使得人們時不時懷念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兒童時代。童趣風服飾可愛又充滿趣味感,讓人聯想起美好的童年時光,從中獲得情感的呵護和關懷。人們趨樂避苦和對天真、快樂、美好的向往,也使得對童趣風服飾的需求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服裝的設計風格也與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息息相關。21世紀以來,“后兒童時代”這一現象開始出現,其特征是“動作、表情、神態乃至思維方式的卡通化”。究其原因,在學生時代備受父母呵護的獨生子女們逐步進入社會,工作的競爭、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失去了快樂,部分人為了逃避壓力和責任,在潛意識中拒絕長大,兒時的審美傾向逐步復蘇。[2]
3 童趣風在淑女裝上的表現形式
造型、色彩和材質是服裝的三大要素,也是服裝表達整體風格特征的主要手段,童趣風服裝還會通過主題、圖案、配飾等元素來體現設計中的童趣風。[3]
童趣主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將設計各要素組成整體表現設計的思想,表現了設計師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童趣風女裝借用兒童世界的事物塑造了整個服裝系列的童趣意境,通過童話故事、玩具布偶、卡通形象等素材重現了兒童時期的記憶。
服裝造型主要包括外部造型和內部造型。外部造型是指服裝的款式和輪廓,通過輪廓外形奠定整個服裝的童趣基調;內部造型是指外輪廓以內的細節造型,往往起到烘托的效果。外部造型通常采用仿生、夸張的手法來表現童趣意境,借用動植物外形或能夠讓人快速聯想到童年生活片段的元素,體現設計中的童趣風;內部造型關注袖口、領口、口袋等細節部位的設計,通過局部夸張、拼接、堆積的手法,在細節設計中增添整體服裝的趣味性。
不同年齡層對顏色的喜好存在差異,人們在兒童時期比較喜歡鮮亮的色彩,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顏色的喜愛逐步過渡到趨于理性成熟的低純度、明度色系。采用暖色系、明亮色系設計服裝能夠給人帶來視覺沖擊,快速聯想到童年的歡樂生活。
材質是服裝的物質基礎,是指主體與配飾部分材料的質地、肌理、光澤等屬性的綜合。選取合適的材質能夠強化服裝的童趣性,比如輕盈的流蘇和羽毛能夠塑造夢幻感,蕾絲能夠體現甜美感,毛絨則能體現可愛感。
童趣圖案主要包括動植物類、卡通形象類、物品和特殊符號類等,設計師主動選取一些充滿童趣感的圖案作為素材,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在設計中。直接運用是指直接將圖案作為整體印在服裝上,比如直接將卡通人物造型印在胸前,這種設計簡潔又直接,表現出最質樸的童趣;間接運用則是將圖案中的某些元素提取出來進行重構,在保留原圖案特征,讓人能夠辨認的同時又產生新的圖案,讓人在意境中感受到童趣。
配飾能夠對服裝整體風格的塑造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在突出童趣風上也大有作用。在帽子、背包、圍巾、鞋子等配飾設計中,添加童趣圖案或者童趣色彩,使之與整體服裝童趣風相呼應,能更好地突出整體服裝的童趣感。
4 童趣風淑女裝的未來發展
童趣風在女裝中的應用已將近成熟,在淑女裝市場上的應用不斷興起,而市場對于“童趣”的概念仍以更多營銷的形式出現,對其本質了解甚少。因此,雖然童趣元素近兩年在淑女市場被廣泛運用,但其表現形式卻較為局限,大多以合作款主題、圖案的形式出現,而多個童趣主題也在不同品牌的淑女裝中重復出現,不論是從整體的設計應用還是消費者的層面來講,都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這種止步不前的表現形式也會阻礙童趣本身的創新和其魅力的散發。設計不僅需要美感,更需要考慮穿著者的情感需求,同時兼顧設計的創新性。因此,在設計童趣風淑女裝時,不能局限于使用淺顯的童趣主題、圖案來創作服飾的已有設計思路,而需要更深層次地挖掘各種不同元素,甚至是情緒等抽象元素中可能包含的童趣內涵進行創作,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創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童趣風服飾。
參考文獻:
[1] 龔露.女裝童趣化現象探析和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 李蓓.童趣風格女裝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方法研究[D].東華大學,2011.
[3] 于江玲.淑女裝品牌構成要素及服裝設計分析[J].天津紡織科技,2016(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