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
摘 要:“互聯網+”是網絡信息化時代下的產物,它推動了網絡信息發展的新業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了供給方式創新及服務模式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鑒于此,本文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對社會公共文化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優化策略,為“互聯網+”時代下的公共文化供給提供積極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優化策略
0 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在網絡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移動網絡終端、大數據及云計算等相繼成型,這對加快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不斷促進和融合“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務,既滿足現代社會對公共文化的需要,又為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提供助力。
1 社會公共文化服務
所謂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即以政府為主導,并依托相關政府部門及非營利性組織,為社會提供滿足社會公眾基本文化需求,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及生活質量,加快社會文化發展及文化環境、氛圍建設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的總稱。在現代社會發展視域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已經被納入政府工作內容,并成為展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標志。從性質上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為社會提供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領域的重要構成。
2 “互聯網+”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
2.1 創新了社會公共文化供給機制
“互聯網+”是現代科技發展下的產物,是網絡信息化時代的重要代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可以依托網絡信息化發展的優勢,不斷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利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將公共文化供給內容、服務進行拓展,打破傳統供給方式所帶來的局限。同時,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上線率,全面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鏈。例如創設“互聯網+博物館”“互聯網+文化館”“互聯網+圖書館”等。
2.2 拓寬了服務平臺,提高了供給效率
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中,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構建特點,打造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拓展文化服務渠道,讓公眾感受到煥然一新的服務模式的同時,更利用現代科技的信息傳播與分享優勢,讓公眾享受即時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打破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所形成的空間、時間限制。借助“互聯網+”的雙向互動優勢,服務平臺能夠快速識別公眾的喜好,壓縮時間成本,提升服務的質量及效率。
3 “互聯網+”背景下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優化
3.1 優化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理念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下,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面對新時代下的新挑戰,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相關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需要不斷創新思維理念,利用教育培訓、調查研究等有效方法,進一步增加人們對服務機構自身的認識。其關鍵在于突出用戶思維及平臺思維,切實做好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頂層設計,解決文化服務供給平衡的基礎性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的推動下,充分借助互聯網企業的服務作用,利用政府采購服務、平臺搭建、引導扶持及提供保障等創新模式,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與社會企業進行有機整合,夯實文化服務供給保障力量,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
3.2 優化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管理
在“互聯網+”技術融合的背景下,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與發展必不可少。基于網絡時代下的公共文化服務,要依照網絡數字化文化產品及其生產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改變傳統公共文化服務視域下的固定思維,克服條塊分割和各自為政的落后理念,積極打造開放統一的文化服務平臺。將網絡資源共享作為發展的主旋律,盤活現有的文化服務資源,促進現代社會公眾文化需求與文化服務管理相融合。同時,管理機構要拓展管理渠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進行創新,引入先進的運營方式,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擴大寬度、深度傳播,為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提供依據。
3.3 優化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伴隨著技術應用的不斷變革,“互聯網+”在未來將與社會各領域形成高度的融合。對于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而言,其更應當立足當前的實際,搭建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將網絡化的文化創新應用于市場,自由配置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豐富公共文化的服務內容,發揮文化多元化、差異化及特色化的根本優勢,使得公共文化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例如,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推廣時,可以借助互聯網推廣平臺,開展信息交互、宣傳、點播及訂閱等,從而使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進入受眾的視野。
4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在互聯網技術深刻融入社會各個方面的宏觀背景下,唯有以“互聯網+”為契機,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效性,才能保障公眾的文化權益,迎合大眾對文化服務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從海.“互聯網+”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創新探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7,32(2).
[2] 劉敏.“互聯網+”助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轉變[J].中國國情國力,2016(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