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武 陳衛忠 張海鷹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其的種植面積、種植產量等都占據我國糧食總量之首。不過,水稻種植對水的需求度較高,水稻多種植在我國南方地區。然而,在水稻生長中,水稻常常處于濕熱環境下,稻田濕潤,很難實行全面機械化,增大了水稻生產過程的困難度,甚至引發病蟲害的滋生。對此,加強水稻種植技術的落實,做好病蟲害防治,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滿足人們對水稻的需求,成為水稻種植關鍵。
1、水稻種植技術的簡單探討
(1)水稻優良品種的篩選
在水稻種植中,為保障水稻整體質量,優良品種的篩選是關鍵。在篩選水稻種子時,種植戶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情況等,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同時,為保障水稻健康成長,提高水稻質量,應選擇抗病性強、適應性強的水稻種子,以此保障水稻茁壯成長。同時,將秕子、病蟲子篩選出來,保障水稻種子的顆粒飽滿。種子篩選完畢,應利用藥劑、石灰水等進行拌種,如:采用濃度為98%的巴丹原粉五千倍液將種子浸泡其中,每7h攪拌一次,有效預防土壤中的病蟲,提高種子發芽率與成活率,為高質量水稻的種植奠定基礎。
(2)水稻育苗
在水稻育苗過程中,苗床應呈東西方向擺放,同時,在設定的苗床中撒播適量生物肥料,將苗床進行深翻并壩平,保障苗床顆粒細碎,便利種子發芽出苗。之后,將處理的種植栽種至苗床,并覆蓋薄膜,為種子的發芽提供溫床。因為薄膜寬度固定,在苗床設置中,苗床寬度應依照薄膜寬度科學設置,并在苗床間挖掘深度為20cm的排水溝,便于排水,避免種子根系因長期浸泡在水中而腐爛。
(3)插秧
在水稻插秧時,天氣的選擇非常重要,應選擇晴朗天氣,避免雨天,為秧苗的順利成長奠定基礎。當前,插秧機已經廣泛應用,傳統手工插秧逐漸被替代,插秧效率顯著提高,插秧效果也相應增長,提高了秧苗間隔的規范性。不過,若田地起伏較大,地段不平整,不便于機械作業,需要進行人工插秧,種植者應左手佩戴分秧器,并利用秧繩、秧標做記號,保障水稻田的秧苗橫列有序,為后續管理、采收等奠定基礎。
(4)田間管理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主要包含有施肥、澆水以及除草等。在水稻栽培階段,田間管理尤其重要,直接關系著水稻秧苗的順利生長。為推動水稻健康成長,農戶應重視田間管理工作,首先,做好施肥工作。可根據水稻生長情況,定期施灑農家肥、磷酸二銨、尿素等,為水稻生長提供營養。若水稻出現長勢不佳、黃葉等現象,若非病蟲害導致,則表示水稻營養不足,應每畝追施尿素1kg。在水稻孕穗階段,應尤其重視營養供給,至少每畝田地追施硫酸銨7.5kg,保障水稻產量。其次,重視澆水工作。依照水稻生長情況,合理灌溉。在水稻生長階段,若降雨過多,應做好田地排水工作,保障水稻生長供水適種,為水稻合理生長提供幫助。最后,做好除草工作。在稻田中,雜草的產生,影響了水稻生長。對此,做好除草工作,積極使用殺蟲丹、丁草胺等消滅雜草,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促進水稻生長。
2、常見病蟲害的防治
(1)紋枯病的防治
紋枯病是水稻生長階段常見疾病,該病主要發生于水稻葉片、莖稈與葉鞘上,影響水稻抽穗,增大秕谷幾率。一旦疾病發生未得到有效控制,極易導致水稻減產,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最終收益。對此,種植戶應加強水稻栽培管理,根據測土配方施肥,避免水稻生長前期披葉、生長中期徒長、生長后期貪青等。灌溉應做到淺水分蘗,夠苗漏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等,保障水稻植株的強壯度,提高水稻的疾病免疫力。另外,若水稻苗發生紋枯病,應采用濃度為5%的井岡霉素,以100ml藥物、50kg水的比例勾兌,向病處噴灑藥物,每周一次,連續三次后,有效解決紋枯病。
(2)二化螟的防治
二化螟是水稻生長中的常見害蟲,危害較大,其的防治非常重要。通常,二化螟幼蟲會直接在莖稈上過冬,天氣溫暖時繁衍,每年大多會繁殖到三代或者時代。一代二化螟主要威脅早稻的生長,二代二化螟則威脅晚熟早稻與晚稻,三代二化螟威脅晚稻。在分蘗期,二化螟會蠶食莖稈與葉鞘,導致枯心、枯鞘;在抽穗期,二化螟會導致枯穗、白穗現象。對于二化螟,應每畝稻田采用濃度為40%的稻糠乳油,以50ml乳油、50kg水進行勾兌,噴灑在稻田中,以此達到防治效果。通常,在螟蟲卵孵化階段的5-7日,用藥效果最佳。
(3)稻飛虱的防治
稻飛虱作為導致水稻減產的主要蟲害,以水稻汁液為食,危害持續性較長,發病時,水稻根部變黑,葉片變黃,水稻整體干枯。稻飛虱種類較多,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等。對于稻飛虱,可采用濃度為25%的吡蚜酮懸浮劑,每畝選擇適量懸浮劑混合40kg水,向田地噴施,能夠有效預防稻飛虱,保障水稻產量與質量。
總而言之,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作物,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水稻產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農業產值,關系著農民的經濟效益。對此,不斷改善水稻種植技術,推動水稻健康成長;加強病蟲害方式,保障水稻產量質量,提高水稻生產效益,推動我國農業迅猛發展。
(作者單位:334700 江西省玉山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