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薇 高蕾


【摘要】 目的 研究下肢靜脈血栓在介入溶栓治療中采取程序化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80例符合下肢靜脈血栓并接受介入溶栓治療的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程序化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舒適度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低于對照組的25%, 生理功能評分(87.3±7.3)分、社會功能評分(90.3±0.7)分、心理狀態評分(96.4±2.1)分、生活能力評分(95.7±0.9)分、舒適度評分(83.9±7.9)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6±7.1)、(82.9±0.5)、(91.4±2.2)、(90.7±0.7)、(78.3±7.3)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療后采取程序化護理能夠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舒適度, 同時能減少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 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關鍵詞】 下肢靜脈血栓;程序化護理;生活質量;介入溶栓治療;舒適度;并發癥;常規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100
在靜脈閉塞性疾病中, 下肢靜脈血栓屬于常見的疾病類型, 發病率較高, 癥狀較多[1]。疾病主要集中于股靜脈、腘靜脈以及髂靜脈位置。靜脈血栓的形成能夠造成患者明顯的肢體疼痛和腫脹感, 影響其肢體功能, 情況嚴重時甚至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介入溶栓治療能夠改善癥狀, 提高生活質量, 治療的缺陷在于產生較多的并發癥。在這過程中合理應用有效的護理方式能夠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結合本院收治的80例存在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展開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符合下肢靜脈血栓診斷標準并接受介入溶栓治療的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16例, 女24例;年齡43~65歲, 平均年齡(52.1±6.7)歲;病程12~27 d, 平均病程(15.1±4.0)d。研究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齡40~64歲, 平均年齡(53.2±5.6)歲;病程13~25 d, 平均病程(14.6±3.5)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下肢靜脈血栓診斷標準;無重大臟器功能受損的患者;依從性較好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神經功能損傷的患者;依從性較差的患者;肝腎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 采取一般的護理流程完成體征監測和藥物管理, 實施有條理性的心理護理和情感監護[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程序化護理模式。設計護理流程展開院前以及院后的綜合性護理, 護理流程如下。①患者基礎資料評估。根據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資料以及病情發展情況和治療階段展開全面評估, 利用專業的心理護理知識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 了解患者的主訴, 耐心傾聽, 細心分析, 利用溫和的交流語氣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②計劃制定。根據一般資料的評估情況作相應的護理計劃, 總結患者疾病恢復中存在的隱患, 如自我護理意識較差、用藥知識匱乏、病情知曉率較低等多種因素[3]。根據現存的隱患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計劃擬定后需告知患者并在此展開調整, 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后開始實施。③護理結果評估。針對護理計劃實施后的一般效果展開評估, 觀察疾病知識的掌握度以及不良情緒的改善狀態, 通過護理效果的評估對程序護理計劃展開進一步的改良。④強調飲食護理的重要性。根據患者的體重以及血脂、血糖和血壓等指標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 控制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入量, 與此同時規定每日的飲水量和飲水時間, 避免睡前飲用大量水, 降低四肢水腫的幾率, 提高膳食纖維的補充量。⑤行為護理。指導患者做正確的腿部按摩, 強調治療期間下肢的康復鍛煉[4], 針對患者康復治療期間下肢的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鍛煉計劃, 通過早期鍛煉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出現惡化的現象。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生活質量評分、舒適度評分。介入溶栓治療后常發生的并發癥包括下肢血腫、靜脈炎、牙齦出血等。采取世界衛生組織(WHO)生活質量測評量表對患者社會功能、心理狀態、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總結, 每項總分100分, 評分越高說明護理效果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護理后,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和舒適度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心理狀態評分、生活能力評分、舒適度評分,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并發癥, 該疾病屬于靜脈閉塞性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類型之一。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病位置具有集中性, 多分布在骼靜脈、股靜脈以及腘靜脈從, 這種現象與下肢靜脈的解剖結構有較大的關系。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等, 嚴重時會影響患者肢體功能。介入溶栓治療是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治療方式, 溶栓效果顯著, 且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較好。介入溶栓治療同樣具有治療缺陷:有一定的出血傾向, 治療過程中容易造成較多并發癥, 如肺栓塞、牙齦出血、下肢血腫以及下肢靜脈炎癥等。為了避免上述并發癥的發生, 需結合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流程的護理方案。本文將程序化護理作為介入溶栓治療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護理方法, 通過生活質量[5]、舒適度以及并發癥等多項指標對護理效果展開評價, 發現與常規護理相比, 程序化護理能遵從詳細的護理計劃進行, 護理具有全面性同時突出了護理細節。本文結合本院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心理狀態評分、生活能力評分、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療后采取程序化護理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舒適度。
綜上所述,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療中采取程序化護理能夠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舒適度, 同時能降低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 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王慧敏. 介入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圍術期護理對策及效果評價.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7, 24(18):141-142.
[2] 張秋蘭. 綜合性護理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介入溶栓中的應用. 當代護士旬刊, 2017(7):20-22.
[3] 顏碧專. 介入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效果. 醫療裝備, 2017, 30(7):126-127.
[4] 徐曉明. 單純抗凝治療與介入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8(2):73.
[5] 唐雯雯, 陳永俠, 張愛武. 程序化護理干預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行濾器置入術的護理效果.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8, 43(3):136-138.
[收稿日期: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