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 李有良 李璟
1、蟲害概述
草地貪夜蛾(又名秋粘蟲)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全球預警的農業外來有害生物,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且遷飛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等特點,給后期的防控增加難度。2019年1月入侵我國云南省以來,在國內遷飛擴散速度快,發生危害區域大。截至5月底已在我國14個省份發現。
草地貪夜蛾屬于雜食性害蟲,已報道的寄主遍布76屬353種植物,偏好禾本科作物,比如玉米、甘蔗、高粱以及禾本科雜草。另外,草地貪夜蛾無滯育現象,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強,溫度在11℃-30℃下都可以正常繁殖,當溫度在28℃時,30天左右即可完成1個世代,雌雄蟲可多次交配,單頭雌蟲總產卵量約1500粒左右。
2、草地貪夜蛾各階段形態特征
①第一階段卵
通常100~200粒堆積成塊狀,并多數表面覆有鱗毛,呈白色。卵塊初期呈淺綠或者白色,后期顏色逐漸加深,到孵化前則變為棕色。卵粒直徑 0.4mm, 卵高0.3mm。卵多產于葉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見于近喇叭口處。適宜溫度下,2~3d 孵化。
②第二階段幼蟲
一般有 6 個齡期,體長1~45mm, 體色有淺黃、淺綠、褐色等多種 , 最為典型的識別特征是末端腹節背面有 4 個呈正方形排列的黑點,三齡后頭部可見的倒 Y 形紋。
③第三階段成蟲
翅展32~40mm,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邊緣有窄褐色帶。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雜色,具環形紋和腎形紋,輪廓線黃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頂角向內各具一大白斑,環狀紋后側各具一淺色帶自翅外緣至中室,腎形紋內側各具一白色楔形紋。
④第四階段蛹
被蛹,體長 15~17mm,體寬 4.5mm,化蛹初期體色淡綠色,逐漸變為紅棕及黑褐色。常在 2~8cm 深的土壤中化蛹,有時也在果穗或葉腋處化蛹。
3、草地貪夜蛾的識別與危害
通常1-3齡的幼蟲主要分布在玉米的葉片、葉鞘等部位進行啃食,使葉片逐漸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蟲主要通過吐絲并借助風力進行擴散、傳播,繼續為害更多葉片;4-6齡的幼蟲對玉米葉片造成的為害更為嚴重,大量取食葉片,是葉片出現不規則孔洞,嚴重時可啃光整株玉米的葉片,另外還可能鉆蛀心葉、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對葉片與果穗的形成造成一定影響。
4、防控措施
根據國外文獻報道,在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超過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超過30%,穗期被害率大于10%時要進行防治。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在低幼齡幼蟲時期及時噴灑藥劑。由于低齡幼蟲通常在夜間才會出來取食危害,因此在清晨和黃昏時實施藥劑噴灑。主要針對玉米的心葉、雄穗和雌穗等為害嚴重的部位,可有效消滅幼蟲,緩減玉米危害程度。另外,在噴灑時還要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殺蟲劑,避免抗性產生。
①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制劑以及多殺菌素、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
②化學防治
玉米種植過程中,對于蟲害嚴重的地塊,應合理進行化學防治。當地塊發病植株數量超過10%時,要馬上開始實施,一般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乙基多殺菌素和啶蟲脒等高效、低毒的農藥進行噴霧,不僅有效環境蟲害造成的損失,還可以確保玉米作物的安全生產。
③應急防治
聯合國糧農組織防控草地貪夜蛾指導手冊及國外登記防控該害蟲的化學農藥有氯蟲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蟲酰胺等,藥效較強。該類化學農藥主要應用在應急防治中,當地塊中蟲口密度達到10頭/百株時,及時噴施,,效果非常顯著。
④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
在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同時要通過保護一些寄生性或捕食性的自然天敵,降低蟲害整體基數。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周圍自然生態的保護,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控制優勢,形成生態阻截帶。
⑤成蟲誘殺技術
在成蟲期,可以利用貪夜蛾的趨光性進行誘殺,同時可搭配性誘劑和食誘劑提升防治效果。
本著防控用藥的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原則,農業農村部專家組再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推薦了25種應急使用的農藥產品,重點抓好3齡以前幼蟲應急防治,一旦發現蟲情,務必第一時間堅決處置,要“治早治小、全力撲殺”,對零星發生區,農民朋友可帶藥偵查、點殺點治。在蟲情集中連片發生區,要請專業化服務組織,大家聯合行動,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農牧部門要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加強科學用藥指導。
(作者單位:015400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