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波
玉米紋枯病是玉米常見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玉米葉鞘和果穗,也可侵害玉米莖桿和葉片,在溫濕度適宜時,病害可擴展至穗部引起玉米子粒霉爛,危害性非常嚴重,常給種植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本文探討了紋枯病的病原、發病規律及癥狀,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玉米紋枯病(Rhizoctonia Salani)又名花腳稈,主要是由立枯絲核菌、禾谷絲核菌和玉蜀黍絲核菌等土壤習居菌侵染而引起的土傳性病害,是玉米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全球各玉米種植區域均有發生,20世紀50年代,Voorhees首次對美國南部地區發生玉米果穗絲核菌病進行了報道,到了60年代,日本、俄國、印度等國也相繼有關玉米紋枯病的發生,我國在70年代中后期隨著玉米品種的更替、施氮水平、連作及種植密度的提高等導致病害逐年加重,特別是雨量充沛、高溫高濕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發病最較為嚴重。&&&報道指出,玉米紋枯病發病率在22%~71%,個別地塊或品種高達95%以上,發病嚴重時,可導致果穗腐爛,形成霉苞,最終導致減產甚至絕收,因此,對于該病應引起重視。
一、病原與傳播途徑
米紋枯病主要是由立枯絲核菌、禾谷絲核菌和玉蜀黍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其病菌只產生菌核和菌絲體,不產生無性孢子,在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有性階段,病菌的寄主范圍廣泛,在自然條件下,可侵染玉米、麥類、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甚至還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達15科200多種,我國已成功分離出10余多個菌絲融合群,其中優勢菌群為AGI-IA。該菌生命力強,菌絲生長和菌核形成需較高溫度,較適合的溫度在25~30℃,10℃以下或38℃以上菌絲停止生長,其菌落呈淡褐色,較細,直接4.35~10.05微米,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時,起初呈白色,到了后期成為灰褐色,表面也較為粗糙。
二、發病規律
玉米紋枯病遺留在田間的菌核、菌絲進行越冬成為翌年最重要的初侵染源,當溫、濕度合適時,菌核萌發長出菌絲在植株葉鞘上擴展,侵入寄主而引起發病;病葉和葉鞘相互接觸及雨水是造成田間再次侵染的主要傳染途徑,當連陰雨天氣,濕度過大時,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病斑上可見到白色絲狀菌核,病部組織內或葉鞘與莖桿之間產生褐色顆粒狀菌核,并且周圍有少量菌絲與寄主相連,成熟的菌核呈灰褐色,形狀不同,不同品種間對紋枯病抗性也存在一定差異,早熟品種病害發生時間較短,病也也相比較輕,排水不暢的田間、氮肥施入過及量密度過大等也有利于該病害的發生。
三、發病癥狀
玉米紋枯病主要發生在玉米生長中后期,也就是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漿期,最初在近地面的1~2節葉鞘發病,隨后逐漸向植株上方擴展,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漬狀,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紋狀斑塊,由灰綠色逐漸變成灰褐色至淡黃色,其邊緣有褐色暈紋,到了后期病斑匯合連片似云紋狀斑塊,包圍葉鞘,導致葉鞘壞死,引起葉片干枯,發病嚴重時,還能侵入堅實的莖桿,但不會引起倒伏,當病斑擴散至果穗時,使玉米籽粒、穗軸變褐腐爛,被害莖桿上的葉片呈褐色,嚴重時莖桿部成為灰白色,果穗苞葉上的云紡狀病斑也較明顯,造成果穗干縮和腐敗。
四、綜合防治對策
1、加強種植管理
加強種植管理,提倡玉米健身栽培,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控制好種植密度,低洼地要注意排水,采用間作方式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及病葉,控制病菌的蔓延,合理密植以改善玉米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玉米植株的抗病力。根據地塊情況,按要求進行施足基肥,適當追肥,做到N、P、K配合使用,同時再施以鋅肥,每畝1.5~2kg,要有效降低紋枯病的發生率。
2、減少越冬菌源
由于散落在田間越冬的菌核是最重要初侵傳染源,倒茬輪作種植也是預防紋枯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在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及雜草等,集中焚燒或深埋處理,深翻土壤,冬前翻耕土地曬垡,以減少土壤中的菌核數量,由于該病菌寄主范圍非常廣泛,可選用非本科作物如花生、大豆類進行輪作種植,盡量避免選用麥類、水稻、高梁等做輪作種植。
3、選擇抗病品種
選擇抗紋枯病的玉米品種是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玉米品種整體抗紋枯病水平較代,市場上尚無高抗紋枯病的玉米品種,但是,可以選用當地早熟、豐產性能好、抗病強的品種,也可降低病情。
4、藥劑處理
在玉米苗長到1m左右時,可使用藥劑進行預防,每畝可用5%井風霉素可溶性粉劑150g或40%多菌靈可溶性粉劑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100斤噴施在玉米基部葉鞘,連續噴藥2次以上防治效果較好。
(作者單位: 725500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