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碧
息烽縣為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總要求,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大力發展刺梨產業。針對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有益探討。
1、刺梨生產現狀
(1)參與刺梨生產的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涉農企業18個,農業合作社23個,家庭農場1戶,大戶3戶,散戶25戶。
(2)分布鄉村情況:主要分布在8個鄉鎮46個村,其中永靖鎮馬當田、管田、河坎、老廠、聯豐、雨灑、安馬、上紅馬、硬寨村,小寨壩鎮南中、南橋、田興、王家坪、上寨、親戚寨、前進、大灣、小寨壩、排沙村及黑神廟居委會,青山苗族鄉大林、青山村,西山鎮金星、田沖、鹿窩、小堡村,石硐鎮貓場、高青、石硐、玉龍、光明、木杉、龍坪、水頭、泉湖村,流長鎮龍塘、宋家寨、流長、大水井村,養龍司鎮高硐、江土、光華村,溫泉鎮天臺、溫泉、光榮、大山、三交村。
(3)栽培規模情況:據統計,全縣刺梨生產面積27285.56畝(實際經驗收統計面積為19600余畝),其中永靖鎮11471畝(其中退耕還林517畝),小寨壩鎮5089.73畝,青山苗族鄉1600畝,西山鎮1480畝(其中退耕還林200畝、散戶260畝),石硐鎮3170畝(其中散戶20畝),流長鎮848畝(其中退耕還林300畝),養龍司鎮2987畝(其中退耕還林800畝),溫泉鎮640畝。
(4)規范化栽培情況:規范化栽培程度較好的是:青山苗族鄉;規范化栽培程度一般的是:流長鎮、石硐鎮、養龍司鎮;其余的是規范化栽培程度稍差的。
(5)田間管理情況:流長鎮龍塘村、永靖鎮上紅馬和老廠村、養龍司鎮高硐村、小寨壩鎮南中村、青山苗族鄉大林村相比下管理較好。
(6)栽植后轉產業情況:溫泉鎮改植香篚、李子、吊瓜、紅心柚;石硐鎮的退耕還林600畝地、青山苗族鄉退耕還林200畝地改植,
(7)加工廠建設情況:貴州引利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刺梨深加工項目在養龍司鎮高硐村,進入平基階段;貴州三娃兒大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刺梨深加工項目在縣工業園區(西山鎮柏林豐村)平基基本完成,進入建設階段;還有貴州癒元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刺梨深加工項目在縣工業園區(西山鎮柏香山村),正在啟動中。
離息烽半徑200公里的刺梨深加工企業分布有:大中型加工廠14家,其中貴定縣4家、龍里縣4家、安順市1家、都勻市1家、遵義市1家、黔西縣1家(目前處于停產狀態);小型家庭作坊16家。
(8)利益聯結情況:采取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農戶方式生產。由貴州三娃兒大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引利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收購刺梨產品進行加工營銷。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發展資金斷鏈嚴重。一方面是農業經營主體產業發展資金斷鏈,出現了對產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有的放任不管、有的欠農民工資、有的找擔保賒肥施用。另一方面是部分農業經營主體得到補償資金后,先支付了種苗、肥料、人工工資,未保證年土地租金的全額支付,租地農民意見大,不同程度地打擊了支持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2)大部分田間管理力度較差,產品質量提升難。一是技術力量薄弱,體現在新手多、業余多、老板多,一知半解、懂的少,指導不力。二是管理人手嚴重不足,體現在農業經營主體人少事多,需要找錢找物找人,組織指導勞動力田間管理的能力有限;農村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老弱人員務農,管家務管孩子管生產,服務產業時間少。三是機械化水平低下,體現在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先進適用農機具意識不強、購置投入能力弱,耕作、除草、施肥等事項大都是人工完成。四是修枝整形意見不統一,進度差。
(3)規范化栽培程度低,機械化使用難度增大,用工成本高。
(4)配套設施跟不上。表現在缺水、缺機械化、缺機耕道;需要建水池、機耕道,補貼農機具用于耕作和除草施肥防病蟲。
(5)擔心產品無人收購、單價低找不回成本。
3、應對措施
(1)做好頂層設計,高起點發展產業。通過調查走訪農業經營主體和散戶,了解他們的生產情況和產業發展需求、生產計劃,在鄉鎮農業中心的配合下,結合縣級產業安排和加工企業對產品的收購標準,擬定刺梨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細化種植區域、規范規格、田間管理、分級采收等技能內容。
(2)形成抱團發展,統一生產經營。以鄉鎮為單位,每個鄉鎮推薦1-2名大家公認的辦事公正公平、業務能力強、奉獻公益事業的人員,組建縣級刺梨產業合作組織,在技術人員使用、關鍵節點合作、關鍵技術交流、人力組織安排、物資統籌協調、配套項目建設、爭取項目實施、產品優質優價等方面一盤棋。
(3)打好生產標牌,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學習并結合外地種植品牌刺梨產業經驗和縣內剌梨加工企業對產品的收購標準,制定本縣有機刺梨生產技術規程,印發到縣內刺梨生產、加工單位,并督促他們遵照執行;組織刺梨生產、加工單位申報綠色、有機刺梨的產品產地認證,形成品牌效應。
(4)找準短板,爭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通過到農業經營主體和散戶的調查走訪,了解當前和今后剌梨產業發展需要,分輕、重、緩、急,申報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督促他們按質按量按時完成。
(5)走機械化之路,降低生產成本。因地制宜結合剌梨生產地塊,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和散戶購置使用農機具。
(6)培育技術人員,加強田間管理。一是安排學習資金,明確農業經營主體技術人員到產業基地學習,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二是安排縣、鄉鎮、加工企業人員,以鄉鎮為單位,組織農業經營主體和散戶召開生產動員會,以銷促產,算收入帳、吃上定心丸,促使修技整形、耕作、除草、施肥等事項實施。
(7)政府部門集中支持生產單位配套建設基礎設施項目。涉農部門圍繞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的實施,組織人員到農業經營主體了解和掌握產業發展的配套建設基礎設施短板,分輕、重、緩、急,安排項目和資金并組織建設,以解生產之憂。
綜上所述,上述是本人在息烽縣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刺梨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和想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補償機制的健全。構建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模式,努力形成多贏格局。通過多方協調合作,逐步形成產業基地與產地的良性循環,生產者、加工企業、消費者等多方共贏。
(作者單位:551100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永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