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進富
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是世界之最,農業發展較為快速,近些年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我國農業開始向機械化方向發展,傳統農業開始進行轉型。而現今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資源節約型發展意識各個領域所堅持的基本原則,我國農業也開始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旨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的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是針對一些干旱、土地流失、產量低、難以可持續發展的地區,所實施的一種耕作技術。此技術的實施,不僅提高了糧食的產量,還解決了水資源緊缺的危機,實現了農業的可循環發展,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本文以下將針對此進行研究。
一、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技術內容
具體分析來說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傳統犁翻耕作的方式進行改革,進行少耕和免耕。少耕就是對土壤進行深松,表土耕作就是在耕作時不能對地表的植被進行破壞,不能損壞土壤層的結構,免耕就是只單純進行播種,不實施其他的耕作措施;二是,對地表進行覆蓋,將秸稈殘渣作為覆蓋物,一方面可以培養土壤的肥力起到固土的效果,另一方也可以抵御風、水等侵蝕,減少土表水分的蒸發,最大化的利用水資源;三是,免耕播種,在覆蓋秸稈殘渣的地表進行播種、施肥、施藥、覆土等措施,最大化的減少化工以及機械作業的次數,減少成本消耗;四是,利用翻耕措施,對地表的雜草進行控制,減少除草劑以及表土除草作業的實施。
二、保護性耕作實施的必要性及優勢
1、實施的必要性
傳統的耕作方式在我國實施了很長的時間,尤其是部分農村地區現今仍然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壤長期暴露在外,受到的風力侵蝕較為嚴重。再加上,長期過度的開發土地資源,導致農田中的土壤物質和能量大量流失,與收支失去平衡,土壤的肥力不斷的降低,土壤肥力得不到養護,促使農業生態系統不斷的惡化,糧食的產量以及質量大不如從前,且逐漸降低,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受到的影響。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必須對農業的生態系統進行完善,從玉米、小麥機械化生產入手,大力推廣秸稈覆蓋農田,實施少耕、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
2、保護性耕作實施的優勢
總結來說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可起到固土的作用,有效的減少了土壤表層的水分流失,對沙塵暴、揚塵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抵制作用;2.利用秸稈殘渣覆蓋農田,減少了秸稈焚燒的情況,一方面減少了火災發生的概率,另一方也減少了焚燒對大氣的污染,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3.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了土表水分的蒸發,土表的蓄水能力得到保存,抗旱效果大幅度提高,實現了節約水資源的目的;4.利用秸稈殘渣對土壤進行覆蓋,還對土壤的肥力進行培育,土壤中有機氮磷鉀的含量會逐漸增高,逐漸的改善了土壤的質量,促使糧食的產量逐年上漲;5.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少耕和免耕策略,最大化的減少了機械、農藥等作業,有效的降低了作業成本,進而提高了效益,促使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三、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效益和前景
基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內容和優勢,可分析其具有以下幾點效益:第一,此技術的實施減少了機械化作業,作業成本有效降低;第二,機械作業的減少,促使土壤受到的破壞減少,而秸稈覆蓋促使土壤的肥力得到培養、蓄水能力得到提高,這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第三,實施免耕播種,最大化的減少化工以及機械作業的次數,減少成本消耗,也降低了土壤中藥物的殘留,農業生產的危害也會大幅度的降低;第三,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固土的作用,提高了土壤低于浮塵的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的情況,實現了環境保護。總之,不管是基于我國現今的國情來說,還是基于長遠的角度來分析,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都會促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
四、推廣使用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思路
1、在農民群眾中大力宣傳保護性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提出受到了我國相關部門的廣泛重視,并組織了專家進行了分析,并在一些地區進行“秋茬免耕”試點,取得豐富的經驗后在全國進行推廣。而要想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宣傳是最為基礎的前提,可利用新聞、報紙、現場演示、集中培訓等方式,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宣傳,并組織專家團隊在相關地區進行積極實驗,可作出試驗田,利用實際的效果對農民進行引導。同時,在播種以及收貨等關鍵的過程中,要組織技術人員到一線進行指導,讓農民切實的看到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優勢,提高群眾的對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識,主動的參與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中。
2、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順利實施,需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利用行政干預、優化策略等手段,對參與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農牧民進行補貼,讓其產生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動力,積極的落實。
3、加快對機制的創新,促使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發展更具規范化
現今的市場環境發展非常復雜,要想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保護性耕作技術就必須具有市場化、規范化、社會化的特征,相關部門必須重視對生產的研發,促進服務部門的合作,加大對農機大戶的培養力度,可利用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促進社會服務體系的減少,促使保護性耕作技術向市場化方向發展。
總之,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不管是基于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還是基于社會效益的角度來分析,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現今,我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還不成熟,正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還需各個部門以及群眾共同參與,保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效果。
(作者單位:112000 遼寧省鐵嶺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