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大理鳳羽古鎮的鳳羽硯的發展歷史,梳理器物的工藝之美和純手工技藝的魅力。本文將分成3個方面,首先是對大理鳳羽古鎮和鳳羽硯的概況介紹;其次從題材、工藝兩個角度進行梳理和研究;最后是對鳳羽硯的當今發展問題的梳理及其建議,從現今對傳統書寫工藝的需求尋找中國傳統器物硯臺的發展前景,為我國傳統器物的發展盡一份力。
關鍵詞:鳳羽硯;鳳羽;硯臺;手工藝
0 引言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對書面書寫設備的需求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無紙化辦公,人們對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的需求越來越少。然而,所謂文字和語言的交流,不僅僅是為了傳遞信息,還有文字的藝術美蘊含其中。所以,盡管無紙化辦公的快節奏交流模式日漸擴大,但是人們對傳統書寫方式和表現方式的熱情從未降低,甚至已經脫離了交流的層次,文字書寫更具有藝術之美。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我國傳統文房四寶硯臺的現今發展就極具意義,借以尋找中國傳統書寫器具的當代發展模式,在保護這項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使其在新的時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1 鳳羽鎮與鳳羽硯
1.1 鳳羽鎮概況
洱源縣地處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鳳羽鎮隸屬洱源縣,洱源即為大理洱海的源頭,鳳羽鎮便有“洱海源頭第一鎮”的稱譽。“鳳羽鎮的氣候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氣候適宜,溫差小,四季不分明。”[1]
“鳳羽之名源于何時,已不可考。據傳,在很久以前,鳳羽還是一片汪洋,是個澤國。”[2]在鳳羽鎮有“百鳥朝鳳”的傳說,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記載了:“葉榆(今大理)西北有鳥吊山,世傳鳳凰死于此,每歲入秋,百鳥群集來朝。”“百鳥朝鳳”的傳說源于鳳羽地區。
鳳羽鎮是古代茶馬古道的重要的驛站。茶馬古道既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又是中國民族南北遷徙的大通道,這個古交通要道就途經洱源縣鳳羽鎮。2001年4月,洱源縣鳳羽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為云南省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被評為生態鄉鎮,同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2010年12月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鳳羽是白族聚居區,至今鎮內古白族建筑保存較為完善,主要為明、清時期建造,以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壁為主,也有二坊對應或一坊獨立的布局。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情況決定了這里氣候宜人,風景秀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近年來,鳳羽古鎮除了由于云南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旅游收入之外,更因為其秀麗的風景和保存完善的古建筑吸引了很多名人的關注。其中,《新周刊》的現任執行總編封新城和著名歌手李建通過新浪微博這個互聯網平臺,多次宣傳漫游鳳羽,讓生活慢下來,在鳳羽旅行,說出“旅游并非躲避,而是為了更好的未來”這樣的感悟,讓人們更加向往和喜愛擁有這樣世外桃源般美麗風景和極具詩意名字的鳳羽古鎮。
1.2 關于鳳羽硯
目前,鳳羽鎮最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鳳羽硯,鳳羽硯歷史悠久,硯石取自鳳羽鳥吊山北麓,祖輩口耳相傳的“秘密產地”為老一輩制硯者所熟知。石料一般每年選兩次,都在三四月間,石材運回后需要避光存放,以保持濕度。鳳羽硯的特點是研磨容易,保水性好,寫出來的字有自然的光澤,墨存放在硯臺中經久不壞。這與當地的氣候環境造就的材質也有緊密的關系。
另有記載,鳳羽素有“文墨之鄉”“小大理”之美譽。鳳羽鎮在清代創辦鳳翔書院,這里先后出了張綽、施化理、趙輝璧、施壽春4位進士和張燦斗等9位舉人,為后人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和著作。正是因為讀書之氣的興盛,造就了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制硯技藝的發展。
綜上所述,鳳羽古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鳳羽硯硯石的質地,取材自當地,保證了鳳羽硯的產地在鳳羽古鎮。鳳羽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的必經之地,這保證了硯臺的銷售。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鳳羽硯。
2 鳳羽硯的題材與制作
2.1 題材內容
硯臺作為文房器物,除了研墨、存墨之外,由于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人們更喜歡在硯臺上加上美好的寓意和別致的造型。制硯手藝人便會根據石料形體、紋路的不同,因材施藝,巧用陽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多種手法,對石料進行藝術加工,使硯臺在保留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時兼具美感。
一般硯臺的題材選擇,多選擇中國傳統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人物或主題,例如李白醉酒、東坡望月、八仙過海、唐僧取經、鯉魚躍龍門等。或者在文字上帶有諧音,表達祝福、吉祥等主題的,以及傳說中祥瑞神獸的式樣。例如,蝙蝠獻壽、五福麒麟、吉慶有余、三羊開泰、喜鵲登梅、龍鳳呈祥、百鳥朝鳳、九龍戲珠、竹節高升等。這都是在漫長的市場發展、目標消費人群的選擇過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其原因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會賦予到生活中朝夕相伴的器物上,以情寄物。例如,“百鳥朝鳳”是取材自中國古典傳說的成語,表現的是每逢鳳凰生辰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寓意舊時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而鳳羽又是傳說中“百鳥朝鳳”的發源地。鳳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吉祥的神鳥,用這樣的圖案作為硯臺的紋樣,既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圖騰,又寄托了“德高望重”“眾望所歸”這樣的文人墨客喜愛的意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制硯藝人們也會根據市場需求創新硯臺樣式。2012年,第六屆云南省工藝美術“工美杯”精品評選銀獎的白菜硯,就是這其中的代表,是根據硯石的形狀做的創新款硯臺,與傳統寄托寓意的硯臺不同,手工匠人把玉雕中傳統造型的“白菜”創新設計到硯臺上,別具一格又充滿設計的意味。
2.2 制作工藝
鳳羽硯在制作技藝上,要經歷10個不同的步驟,主要有選料、切割、繪圖、雕刻、打磨、上油等幾個步驟。可以說,每一塊硯臺從選材開始,到制作完成都包含著制硯手藝人心血的凝結,包含著時間和精力的耗費。下面將按步驟介紹:
首先是選料,制硯手藝人會根據石材的特質,決定這塊石材可以雕成何種形式的器物,鳳羽硯硯石顏色深沉,大氣厚重,在深灰色的石色之中包含青綠色花紋。手藝人將水澆在石料上用以顯示石料的形態,然后反復進行觸摸和敲擊,通過眼看,耳聽,指觸等方面判斷石料特性,有天然的花紋應該怎樣設計雕刻圖案,有石裂應該從哪里進行切割等等。選好料之后,就可以用切割機進行切割,切割掉大量不要的石料,方便后續雕刻,這一步也是整個制硯過程中唯一需要用到器械的步驟。
切割完成后就是繪圖,在這一步,要用鉛筆詳細地繪制出來需要雕刻的圖案,繪圖的質量直接決定硯臺的質量,所以十分考驗手藝人的繪畫技藝和設計能力。要怎樣既能展現石材的天然之美,又能表現優秀的主題。這一步完成之后,對石料所能呈現的最終樣貌就可以大致了解了。
進入雕刻環節,可分為粗雕、細雕、精雕等幾個步驟,這是循序漸進的逐漸呈現繪圖樣式的過程。粗雕是根據繪制的圖案進行大體雕刻,運用不同型號的刻刀,去掉大面積不要的部分。細雕則在于加深細節處理,比如龍的鱗片雕刻、鳳的尾羽刻畫等。最后一步精雕就是細節處理,尋找需要仔細雕刻的部分,進一步細化。
隨后就是打磨和上油階段。精雕之后,用顆粒不同的砂紙仔細就硯臺的各個細節進行打磨,去除雕琢的痕跡和渣質,保證硯臺光滑細膩。打磨完成后,硯臺上的石末用清水反復洗凈。用當地盛產的菜籽油刷滿整個硯臺,菜籽油色澤明亮純凈,純天然物質,這一步使得硯臺產生鏡面效果,既美觀也防止硯臺氧化。最后再進行包裝,一個美觀古樸的鳳羽硯就做好了。
3 鳳羽硯的發展問題與建議
目前,鳳羽硯在發展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有:
首先是價格與價值問題。鳳羽硯的價錢在千萬元左右,這樣的價格對于一件耗時耗力、純手工制作的不可再生的手工硯臺而言,性價定位是合適的;但是這樣的價格對于鳳羽硯的發展卻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筆者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很多依靠網絡售賣鳳羽硯的商鋪甚至一單成交商品都沒有,究其原因是鳳羽硯不像端硯這樣是可以代表中國硯文化的手工藝品。自2000年端硯石坑封坑以來,由于端硯巨大的名氣和不可再生現狀導致價格飆升。人們對端硯的認識是文物、收藏品,有能力的收藏家愿意巨資購買。但對于鳳羽硯,人們現在的認識還停留在鳳羽是當地特產和文房器具之上。所以,觀念的轉變影響著人們對價格的認識,一塊3000元的端硯,消費者會覺得價格便宜,但是對于鳳羽硯就覺得貴了。如何轉變人們對鳳羽硯的消費認識,讓人們認識到它的價值,愿意在現有的價格上消費,是發展該項手工技藝面臨的問題。當然,面對事物需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端硯等傳統名硯的價格飆升和日漸稀少,也會促進喜愛硯文化的人群注意到同樣優秀的鳳羽硯,鳳羽硯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其次,鳳羽古鎮應加大自身宣傳力度,鳳羽硯以鳳羽命名,只有人們了解鳳羽,才會有更多的機會了解鳳羽硯。宣傳方式有二,其一,通過傳統媒體宣傳,例如機場燈箱廣告、高速公路廣告、電視等媒介,準確定位文房器物硯臺的目標消費人群。例如大理定位“文藝青年發呆放松”的城市,吸引年輕人游玩。而鳳羽可以從“白族古城”“慢生活小鎮”和“文墨之鄉”這幾個方向宣傳,吸引有購買能力、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想要安靜生活的目標人群來鳳羽,購買鳳羽硯。其二,依托現代發展迅速、范圍廣泛的互聯網傳播平臺,滿足“創新中國文房器物”的新時代需要。例如火漆印起源于16世紀,是用來粘封信件的一種器物,作用相當于今天的膠水;但卻由于精美的造型、艷麗的色彩,受到當今年輕人的喜愛,很多手工藝愛好者自刻印章,研究火漆印的不同玩法。這一現象不僅沒有使這種古老技藝走向滅亡,更在今天有了新的生命。而同屬于書寫所用的文房器物可以借鑒這一方法,利用網絡直播、微博、微信等廣為年輕人接受的媒介,大量宣傳文房器物的新時代用途,尋求年輕消費群體的喜愛。
最后,依托高校高文化水平、設計能力的介入,與傳統手藝人開展“校地合作”。讓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大學生幫助鳳羽硯設計更適合年輕群體的造型,擴大目標消費人群;同時,讓了解硯臺制作工藝的手藝人幫助大學生熟悉具體的手工藝流程,避免大學生紙上談兵的教學短板。這是一項雙贏的活動。
4 結語
通過對鳳羽硯這一傳統中國文房器物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當今發展情況的研究,我們可以以小窺大,看到當代傳統文化器物的發展情況,文化器物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人很講究物件的“靈性”和“觸感”。文房器物也是具有一定靈性的,而鳳羽硯作為歷史悠久、質感上佳的藝術品,正好符合大眾的需求。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尤其在我國的經濟政治實力不斷上升的今天,作為承載我國燦爛傳統文化的文房器物,相信鳳羽硯的銷量會借著這樣的勢頭逐漸擴大,成為傳承中國燦爛文明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洱源縣志編纂委員會.洱源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52.
[2]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名鎮·云南鳳羽[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20.
作者簡介:臧璐(1990—),女,陜西商州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民族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