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紅

江蘇蘇北地區是一個有著天時、地利的農作區域。該地區農作物栽培在不斷取得產量進展時,也面對城市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生態環境的損害,致使土地資源浪費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不但導致農業生產力的固化,而且將威脅到我國的糧食供應等問題。據此,如何實現農作物的高產栽培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從蘇北地區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的要點出發,分析其高產途徑和栽培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實現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提升,達到農作物高產優質的目的。
蘇北地區(江蘇的徐州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土地面積5.23萬km2,屬于亞熱帶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資源豐富,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菜籃子”。近年來,蘇北地區被新定位確定新走向,依賴天然的地理位置,積極探索生太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如下圖1所示)。單從農作物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產業之一。尤其現階段作物需求不斷提高,在鞏固和發展期間,許多農作物新品種逐步應用于農業生產,新技術逐步應用和推廣,從而優化了農業栽培技術。
一、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的要點
針對蘇北地區需要采取的措施,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應用之前,需要考慮以下原則:一是生理機制的基礎。制約作物高產的根本原因是數量及來源不協調。如果一個區域有長期有利的高產量條件,該區域的勞動效率必然下降。只有合理配置作物的生理機制,制定科學的種植計劃,才能促進勞動效率和作物產量的共同提高。第二是使作業規范化。隨著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精細化生產管理模式日益深化,應根據市場經濟的運行條件制定適合作物的種植管理模式,實行種子統一化管理制度。
1、精選種子與種子處理
農作物種植前,要除去發黃、松軟、不完整的種子和病蟲害種子,選擇飽滿、無傷口、無病點、無蟲眼的種子。種子處理可以先用“海狀元818”生根劑800-1000倍液或“海狀元818”拌種劑600-800倍液或0.3%的二氫鉀水溶液浸種6h,不僅可以早播種,防病,而且能早成熟,增產。
2、整地施肥
(1)土地整理
精細整地,深耕細耙,耕深必須在20cm以上,耙細、摟平,無明暗坷垃,上松下實,這樣才能確保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水分、養料等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
(2)施足基肥
畝用腐熟有機肥1500-2500kg,同時施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30公斤左右,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大量的有機質,做到氮磷鉀平衡施肥,使農作物產量得到有效提升。
3、抓住農作物播種的時期
想要使農作物的生長勢頭更加良好,就需要播種人員能夠抓住農作物的播種周期,選擇合適的時期進行播種。一般來說,蘇北地區農作物有著自身固定的生長周期,而相關人員在實際的栽培過程之中,應該根據作物生長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氣候規律,選擇合理的播種時期加以播種,在這種情況下,農作物才能在適宜的環境下生長,避免農作物受到多種病害蟲的影響。如果農作物播種時間過早,往往會導致作物種子受到溫度較低情況的影響,導致自身出苗時間較晚,而如果農作物播種時間較晚,那么就會導致種子無法吸取需求的營養,最終導致農作物的生長質量難以符合預期要求。
4、合理密植
在進行農作物種植時,如果農作物的種植密度較高,那么會導致農作物個體的營養面積減少,同時也會導致通風不足和透水不足的問題,最終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另一方面,如果種植密度較小,那么在單位面積之中下農作物的種植數量就無法滿足要求,也會導致整體產量的下降。這也就要求了相關人員能夠在農作物的栽培時注意到密植度這個環節,并根據當前農作物種植的相關標準和規劃要求設置密植度,從而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必要的空間,提升農作物栽培的合理性。
5、病蟲草害的防治
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受到病蟲草害的為害,會嚴重影響作物的完整性和體內養分流失,從而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而導致減產,減收。因此在生產中防治病蟲害時,要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策略,大幅降低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按照農藥推薦劑量和安全間隔期使用,大力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6、合理施肥
要根據農作物長勢長相選擇施肥量和施肥次數,嚴格掌握施肥的次數和用量,保證農作物養分的及時補充。要根據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規律與肥料效應,在施用有機肥的條件下,產前提出氮、磷、鉀和微肥的適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應的施肥技術,以滿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種營養,維持土壤肥力水平,減少養分流失和對環境的污染,達到高產、優質和高效的目的。
二、農作物的高產途徑探討
1、合理運用農作物栽培技術
蘇北地區合理的栽培技術主要是以土壤、肥料和病蟲害防治等多個角度入手,從而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使耕地表層結構更能夠滿足作物的生長需求,同時也要對土壤之中的雜草和疏松進行清除,改善土壤的水分條件,確保土壤有著足夠的保肥能力。作業人員應該根據農作物生長的主要特點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理的農作物栽培技術,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來確定施肥的用量以及不同肥料的混合比例,從而提升施肥方式的合理性,使多種肥料的利用效率得到顯著提升,進而為農作物的快速生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2、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
對蘇北地區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而言,環境因素是較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為了確保農作物能夠穩產且高產,就需要為植物的光合作用營造更加良好的條件。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可以從提升農作物的復種指數以及提升光合作用面積量方面入手,提升作物的收獲面積,使作物的生長周期得到延長。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間作和套作的立體種植方式加以栽培。在栽培過程之中,要提升通風的效率,使種植地區二氧化碳的濃度得到提升,從而使作物的生長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3、新型種子的培育
蘇北地區育種是農作物在配置中較為關鍵的環節,而質量較好的農作物種子則是農作物高產的基礎條件。隨著種子的培育技術也得到了全面的改良,而這也就要求了技術人員在育種過程之中能夠注重育種方法的合理運用,對不同育種方法加以組合,對其栽培效果加以比較,從而使育種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除此之外,蘇北地區對農作物的株型加以改良也能使農作物的復種率得到提升,從而使農作物對光的利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進而實現農作物高產的最終目的。
4、生長調節劑的合理使用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生長調節劑的合理使用,能夠促進農作物的迅速生長,而通過生長調節劑的使用也能夠起到延長作物成熟期,提升養分積累與傳遞質量的效果。舉例而言,玉米是蘇北地區常見的作物,而其成熟期往往在一個月左右,通過生長調節劑的運用,能夠使其成熟期延長到55天到70天,從而使作物的產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5、多種栽培措施的合理運用
蘇北地區農作物栽培的過程之中,地膜和中耕都是較為常見的栽培措施,而只有使這些栽培措施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使作物生長的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從而實現農作物的高產。在農作物的栽培過程之中,對土壤進行疏松能夠使土壤的溫度得到調控,而在環境較為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中耕,從而使土壤表面溫度得到控制,使種子發育的進程得到促進。另外,在冬季通過地膜覆蓋措施能夠使土壤溫度與水分得到有效的保留,使土壤的物理性狀得到調節和改善,進而縮短土壤在冬季條件下的晝夜溫差,降低土壤鹽漬化問題產生的幾率。合理的利用栽培措施,也能夠使土壤的溫度變化情況得到有效的控制,進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三、農作物栽培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蘇北地區很多農村在進行農作物栽培時,使用的技術與手段往往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缺乏相應的科學性,往往采用過多的化學肥料進行施肥,導致土壤出現酸化的情況,為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使這種情況得到改善,農戶必須提升對多種栽培技術和肥料加以深入分析和了解,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種方式來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的肥力能夠滿足作物栽培的需求。另外,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不能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必須采用秋耕冬灌的方式使病蟲害得到根本的抑制,同時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更強的農作物加以栽培,從而切實的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蘇北地區農戶也要對自身的栽培理念加以改善,在栽培技術的應用時,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條件和農作物種類進行科學的配方施肥,從而使土壤的肥力得到有效提升。農作物的保護必須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施行綜合性的田間管理和防治技術。農作物的栽培過程不能過度依賴高新技術的應用,也要提升對基礎技術的應用力度,使多種技術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促進農作物產量的不斷提升。
同時,蘇北地區農戶在進行農作物栽培時,還要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對經驗的總結和積累,從而使農作物栽培技術得到動態性的優化,確保農作物的產量能夠得到不斷提升。在日常的栽培過程之中,相關人員也要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以實踐為基礎,不斷的探索提升農作物產量的有效方法,從而為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提供必要的現實依托。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蘇北地區的農業生產也步入了現代化生產的階段,而在當前階段之下,如何改良和優化農作物栽培技術,進一步提升農作物產量也就成為了農業生產需要探討的重點問題。這也就要求了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基于過去的種植經驗,不斷的提升農作物種植方法的科學性,提升多種先進技術手段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蘇北地區農作物產量的穩定提升,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
(作者單位:224322江蘇省射陽縣長蕩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