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芳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布魯氏菌屬的細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性傳染病。該病危害性十分嚴重,不僅危害牲畜業的發展,也嚴重影到人體健康,在全球均有不同程度流行。早在1814年英國科學家Brucet首先描述了“地中海弛張熱”,工與瘧疾進行了鑒別。到了1860年Marston將傷寒與地中海弛張熱進行了區別,并把本病作為臨床上一種獨立的傳染病提出來,在1887年,Bruce在馬爾他島從病于“馬爾他熱”的士兵體內分離到羊型布魯氏菌,主要是該士兵喝了山羊乳而患病,因此,又稱為“馬爾他熱”,由于馬爾他熱呈起伏波浪狀,又稱為“波浪熱病”。早在20世紀60-80年代各國相繼已有效控制該病,但是,仍然有些地區零星發生,應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
一、臨床癥狀
家畜患布魯氏菌病后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基本相似,多數病例呈隱性感染,只有數數家畜表現出典型癥狀,母畜主要表現為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畜不孕、睪丸炎、附睪炎、跛行等癥狀,公畜感染后觸之熱痛,一側或兩側性睪丸腫脹、硬固,病程長,后期睪丸萎縮,失去配種能力。母畜流產前,食欲減退,精深沉郁,起臥不安,陰唇腫脹,陰道薪膜潮紅,并從陰戶中流出黃色或灰黃色粘液,流產后容易引發母畜子宮內膜炎和胎液不下,并排出污穢分泌物。
二、危害及流行
布魯氏菌病最危險之處就是患病家畜幾乎不表現出癥狀,但可通過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不斷排出病菌,從而污染飼料、飼養工具等進行傳播,而且排出的病原菌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土壤、水中能存活3個月,在胎衣 中能存活4個月以上,在皮毛上存活4個月以上,因此,一旦環境受到污染,人或畜在幾個月內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布病在臨床上雄性家畜比較易感染,性成熟后對本病極為易感染,消化道是主要傳播途徑,也要經配種進行傳染,易發生引起關節炎、不孕不育、流產等癥狀,人感染后甚至比牲畜的癥狀更嚴重,如多呈波浪熱、關節炎、和肌肉疼痛、不孕不育等癥狀,導致失去勞動能力,嚴重時可引起死亡。
三、流行原因
1、引種因素
近年來,由于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畜禽間的引種及區域間的交易量非常大,特別是些中小規模的養殖場在從外地引種時,對該地區及該場布病的流行情況了解較少,加之對檢疫不夠嚴格,這樣就容易將病原菌帶入,最終引起布病的發生。
2、陽性家畜仍然零星發生
近年來,我國基本上已經控制住布病,但是有些地區特別是鄉村集市貿易開放,家畜流動性較大,多數散養戶仍然采用公、母混養,繁殖季節及產羔又不集中,加上檢疫、防疫等措施難免跟不上,導致新疫點零星出現,造成該病的傳播。
3、畜間布病防控存在漏洞
由于基層檢疫單位在布病監測上雖然制定了詳細方案,但是有些基層單位由于技術人員隊伍組建不全,對布病防治工作重視力度不夠,檢疫數量少,檢出疑似病畜處理又不徹底,傳染源仍然存在,加之監督家畜數量大,存在著監測不到位情況,另外,有些散養戶,大量牛、羊到處游牧,產檢檢疫和區域化管理無法保證,從而容易引起布病的發生。
4、監測費用較高
近年來,由于監測群體較大,監測費用較高,基層單位的經費有限,有許多養殖戶就無法接受,都不愿意進行采樣監測,同時,養殖戶也怕被檢測呈陽性,這樣就要撲殺,而補貼又有限,容易造成更大損失。
四、綜合防控對策
1、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飼養管理工作,特別是養殖場內及周邊的環境衛生則是病原菌含量最多的地方,因此,每天及時清掃場內外排泄物,做好養殖場的水源管理,嚴格按照養殖場排水處理排泄物,及時切斷污水、流產物等傳染源,并且還要注意個人衛生,出場養殖場要及時消毒和更換工作服裝;不定期對養殖場內、外飼養工具、飼料、皮毛、道路等進消毒,消毒液也要輪換使用。
2、加強布病的宣傳和防控技術推廣
通過多種形式不定期深入到各大養殖場及養殖戶進行布病防控宣傳工作,特別是偏遠的農村地區要做為重點宣傳,以通俗晚懂的防病科普教育,使廣大養殖戶充分認識到布病的特性,如何進行有效防控,以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同時,獸醫部門要把布病防治工作做為重點工作進行,貫徹預防為主的觀念,每年春、秋季節及時進行免疫接種進行預防。
3、加強養殖場技術人員培訓
加強養殖場的技術人員、工作人員、屠宰、乳肉加工人員等人群要定期進行培訓,讓其認識及掌握布病防控的相關知識,使他們都具有一定防病能力,及時做到防止布病畜間傳播,又能保護好自己,防止病畜感染人,特別是在接產或處理流產時要更加謹慎,必須進行消毒,穿戴口罩、眼鏡、膠皮手套、膠鞋等,易暴露的皮膚涂抹凡士林等,對于流產物要及時燒毀深埋處理。
4、做好監測
各地動物疾病控制中心、動物衛生監督所等要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動物防疫法》,對養殖場進行建檔統計,建立商情監測制度,不定期進行抽查檢測,對疑似病及進行再進行檢驗,并且及時向上級匯報處理,及時清除傳染源。
(作者單位: 719000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