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街道是集地域文化、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諸多要素融合發展而來的產物,合理地對其開發建設對于鄉村可持續性發展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本文以巢湖中廟街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實地進行調研,剖析其不足之處,并針對性地探討優化策略,以期為同種類型的街道提供相關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地域文化;鄉村街道;優化策略
0 引言
鄉村街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是有獨特的景觀風貌,還是其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文化作為空間的載體。[1]然而近年來,街道為了滿足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需求,已經逐步失去與當地文脈的傳承,同質化的建設越發嚴重。[2]因此,我們亟須對街道的文化追根溯源,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以本土文化為基底重塑鄉村街道,才能更好地彰顯其獨有的鄉土魅力。
1 研究對象
1.1 街道背景介紹
中廟街道位于巢湖市西部,巢湖北岸的半島區域,依山傍水,臨湖而立。(圖1)同時,中廟街道也是環湖十二鎮中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中廟街道最開始為廟前集會所用,方便當地村民日常生活,在此基礎上也結合一些歷史文化建筑如中廟寺、淮軍文化紀念館等綜合要素開始發展。
1.2 街道整體布局分析
街道整體上呈現三橫四縱的布局方式。街道的濱湖一側為人行步道,入口標志性的節點是十八沓階梯,每年的廟會都在此開始,一直延續到中廟寺。街道入口一側的業態構成大部分是餐飲店、當地特產零售店以及一些小賣部。內側的業態的組成也是以餐飲為主,與外部相似度較高。另外還有一部分為舊建筑,處于荒廢的狀態。街道的南側為開闊的公共空間,面臨巢湖,整體景觀視線開闊,是觀賞巢湖美景的絕佳場地。
2 現狀分析
通過深入的調研,筆者剖析出街道存在的問題是多樣的,大體可以將其歸納為五類,分別為業態形式單一、地域文化的嚴重缺失、景觀品質水平不高、建筑布局凌亂、缺少人性化的設計考慮。
2.1 街道業態形式單一,激發活力程度不足
鄉村街道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現階段,街道中大量設置的是城市類型的商業業態,而缺乏鄉村化的業態形式,完全沒有凸顯鄉土的韻味。單一化的業態,僅僅只能滿足游客的餐飲需求,導致游客只是停留于街道的外側游玩,造成街道內部沒有任何吸引力,難以讓游客產生獨有的鄉村印象。
2.2 未以鄉土文化為導向,發展目標不明確
鄉村街道特色不顯著,環境中沒有充分體現出屬于江淮文化的氛圍。首先,由于街道的內部景觀小品的模式化嚴重,并不符合街道的內涵屬性,導致整個環境給人一種較為冷漠的感覺。其次,建筑外立面裝飾元素均質化,并沒有結合各自店鋪的特點,達到對地域文化的延續表達。整體上,街道的文化特色定位不明確,沒有探尋到屬于本街道的特色景觀和發展目標。
2.3 隨意加設建筑空間,空間序列性破壞嚴重
外側餐飲建筑的一些業主由于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在街道內部隨意地加建一些小型建筑,占用了部分公共空間,造成了內部交通的不通暢。空間序列完整性被破壞,并且對內部的使用功能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商販經常性的商業活動也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間。因此二者共同對街道造成負面的效應,對街道形象的打造也大打折扣。
2.4 人性化設計考慮不足,使用感不佳
街道外部景觀資源豐富,雖然有一些可供游人休閑游憩的設施,但使用率不高。一方面,街道內缺少大型喬木供人遮陰,造成游憩舒適度較低;另一方面,公共服務設施的可視性、感受性、風格多樣性、互動性等人性化設計沒有體現出來,不能激發游客的游覽興趣。
2.5 景觀品質不高,使用率有待提高
內部空間景觀細節處理過于簡單化,設計感較弱,并且后期維護和管理不足。比如一些空間還是較為有亮點之處,但由于景觀品質較低,游客在此停留游憩的欲望不強。
3 優化策略
3.1 豐富業態種類,內外部聯動發展
街道的西側是濱水界面,發展的空間有限,保留作為觀景和主要的人流通道即可。因此,街道改造的核心在東側,重中之重在于激發街道內部的活力,協同整個街道的共同發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街道外側。要對街道的業態布局進行重新調整,首要的是將部分餐飲往內部遷移,將外部餐飲功能置換成禪修主題的養生館、茶館,與中廟的禪修文化形成緊密的聯系。這體現一種優雅的鄉土意境,提升整體的品質。其次對于內街的一些廢棄建筑,可把其改造成聚合江淮文化、漁業文化、淮軍文化和當地鄉土文化的鄉愁民俗館。這樣充分地表達了對當地文化的闡釋和對文脈的延續,不但可以激起村民對鄉村的歸屬感和舊時的回憶,還可以成為外來游客的吸引點,發揚巢湖文化,提升其影響力。
3.2 深挖多元地域文化,體現街道景觀特色
中廟街道深受多種地域文化的影響,只有立足于此,才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生活氣息濃厚的街道空間。因而要把握中廟鄉土文化的宏觀特征,找到地域文化中最深層的本質,運用獨特的設計手法,重新演繹,融入建筑和景觀各要素當中。如街道內部缺少特色悅目的景觀小品,可以從當地多元文化出發,運用多方面的元素,以此簡化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態;把其與景觀小品結合,使街道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氛圍。
3.3 藝術介入激發街道活力,摒棄原先的經營方式
把藝術作為激發街道活力的重要工具。通過藝術的介入為街區帶來新的發展模式,營造整個街道的藝術氛圍。可將部分建筑改造成藝術家工作室和創客工坊,邀請藝術家來到這里進行藝術創作。此外,還可以大力發展創客工坊,吸引外來創業青年,吸引本地青年重新回鄉創業,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讓中廟街道注入新的動力,賦予新的內涵;讓新老景觀協調共生,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去理解景觀的生成,同時注意與時俱進,以此營造街道的景觀。
3.4 重拾鄉村傳統民俗,多維度地增強人們的體驗感
街道內互動性的活動很少,人們之間的互動較少,我們可重拾當地的鄉土民俗,定期安排民俗活動,恢復舊時的鄰里關系,展現街道風貌。[3]如巢湖三鮮美食節、文創藝術節、民歌會、廟會等,讓游客參與到活動之中,增加人們多維度的感知體驗。
3.5 拆除違建建筑,合理規劃空間序列
尊重原有街道的歷史肌理,拆除加建的建筑,疏通內部交通,保證公共空間的開敞性和空間序列的完整性,營造出一種鄉村鄰近空間的親密感。
3.6 完善景觀細節,打造高品質街道
筆者在觀察中發現,一些場所空間雖然有一定的特色,但游客并沒有在此停留過長時間。這主要是因為街道在空間細節上處理不當。我們可從兩方面提升,一方面,提高整個街道的綠化率,設置多樣的鄉土植物綠化布局,不局限于平面上的綠化,增建垂直綠化;另一方面,在街道內部設置完善的、系統的標識系統,提高游覽者對空間的認知解讀。
3.7 加強后期運營管理,實現街道可持續發展
街道要永葆發展動力,需要制訂長久的計劃。從宏觀上需要建立后期管理機制,在微觀上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定期更新設計方案,為街道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同時,也要聽取當地村民的意見和外來游客的建議,從而在決策、設計、反饋之間形成良好的協調,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街道規劃設計。
4 結語
地域文化對于中廟街道今后的發展道路至關重要,離開了地域文化的中廟街道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所以,我們要繼續研究挖掘和繼承保護地域特色,把握其主脈絡,才能表達出更佳的效果。相信隨著建設發展的深入,中廟街道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汪強,李早,高翔,葉茂盛.地域性民居風貌要素語義體系構筑方法及特征解析——以徽州地區為例[J].裝飾,2019(06):94-97.
[2] 袁敬,林箐.鄉村景觀特征的保護與更新[J].風景園林,2018,25(05):12-20.
[3] 陸明,蔡籽焓.原住民偏好對武夷山古城街道景觀風貌的影響研究[J].規劃師,2019,35(08):25-31.
作者簡介:蔣澤宇,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設計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