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各個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國際化,英文字體更加受到設計師的重視。本文通過英文字體的發展過程,解析典型字體在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英文字體;襯線字體;非襯線字體;字體應用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英文字體的設計需求也逐漸增多,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而之前經常被設計師及院校所忽略的英文字體設計,如今顯得尤為重要。設計師不僅要了解字體、字形,更要求設計師理解字體背后的歷史及其本身在國外環境中的使用規范,這樣才能更好地加以設計和利用。
1 英文字體設計的發展
希臘字母被羅馬人引進之后,形成了完善的拉丁體系,設計師們通過對原始羅馬字體的創作,制造出了優美、易讀的字體。如今,希臘字母已成為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字母體系。
拉丁體系的出現對西方文明和西方平面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有上千種字體和字形被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設計之中。由德國人發明的哥特體(Blackletter)是第一種印刷字體,1470年發展為羅馬字體(Roman type),比之前的更具易讀性和辨識性。1501年,為了更好地節省開支,斜體字(Italics)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由于印刷技術的革新,雕刻技術的越發成熟,字體的刻制出現了不小變化,其線條更加精準有力,筆畫粗細對比越發強烈。英文字體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發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按照英文字體歷史的發展順序排列依次是:襯線古羅馬體(Old roman),舊風格字體(Old style),過渡字體(Transitional),現代字體(Modern)。從傳統印刷工藝的角度,襯線字體更具有可讀性,尤其是在長篇的段落中,筆畫對比加強增加了讀者對字體的視覺感受,而無襯線字體多被用于標題,或者簡短的文字,醒目而引人注意。
2 常見英文字體及應用——典型字體的分析
襯線字體被視為傳統的象征,在每一個字形筆畫末端細節都進行了裝飾。Garamond是老式羅馬字體的代表,柔軟纖細,沒有強烈的屬性,又便于閱讀,被廣泛地應用在正文文本中。Adobe曾委任Robert Slimbath重新設計Garamond字體,Adobe Garamond字體由此誕生。(例如圖1)Baskervil是過渡期羅馬體,也是從舊體到現代體進化的代表,優雅而又精準,適合應用于標題和標志的設計。
Didot字體是現代襯線體的典范,不僅繼承了古典字體的特征,而且融合了現代簡約造型,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具有強烈的時代美感,因此Didot字體受到許多時尚品牌的追捧,BAZAAR(時尚芭莎)、VOGUE,ARMANI都選擇了這款字體。(例如圖1)
隨著社會的進步,設計師越來越喜歡使用無襯線字體,無襯線字體沒有過多裝飾,具有科技感和現代感。襯線字體沒有裝飾的襯線,只剩下主干,簡明扼要,具有強烈的現代感。無襯線字體分為早期的無襯線體(Grotesk)、新無襯線體(Neo—Grotesk)、幾何無襯線體(Geometric)、人文無襯線體(Humanist)。由瑞士設計師創造的典型的新無襯線字體Helvetica,幾何無襯線體Futura受到強烈的包豪斯風格的影響。人文無襯線字體的代表是Myriad,另外還有手寫體(Script)和裝飾性字體,它們更容易吸引人們的視線,字體屬性非常醒目,適用于標題、標志設計等。
Helvetica(圖2)是著名的非襯線字體,也是英文字體設計中使用最頻繁的一種,TOYOTA、Oral-B、紐約地鐵導視圖等數百家企業以及政府機構都在使用這一字體。2007年是Helvetica字體誕生50年之際,英國導演Gary Hustwit專門為這款經久不衰的字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Helvetica》。Helvetica字體給人一種現代感,清晰,高效,運用空間廣泛,沒有強烈的屬性,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因此,受眾可以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產品或信息上。Akzidenz Grotesk(Akzidenz譯為傳統字體,Grotesk譯為無襯線)是Helvetica字體的前身,和Aktiv Grotesk更是被稱為“Helvetica殺手”。這兩種字體同樣被廣泛應用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大標識系統中。羅德島藝術學院的Cyrus Highsmith做過一個實驗《A Day without H:an experiment》,記錄沒有Helvetica字體的一天。顯而易見,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Helvetica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大到標志設計,小到產品成分說明,Helvetica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中。
Futura(圖1)在非襯線字體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從幾何形狀中得到靈感并演變而來,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它是最受包豪斯時期影響的一種字體。Futura起源于拉丁語,有未來之意。它同時適用于大標題和文本兩種形式,因此被大量應用在(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書籍、招貼、包裝設計等印刷物上。
Myriad相比Helvetica,更有人文氣息和科技感,也是設計師比較熟悉的無襯線字體。它最早是為顯示器屏幕設計的字體,由羅伯特·斯林巴赫和卡羅·圖溫布利運用Multiple Master技術創造而來。這種字體適合較低分辨率的屏幕,在這種屏幕上也能呈現清晰的效果。因此,Myriad字體的設計感十足,并受到許多重視設計的科技公司的青睞,現在蘋果公司的市場宣傳都是在使用Myriad字體。
這些經典的英文字體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字體都有它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字體在不同社會階段都有一個演變過程。比起單純的字形設計,每一個字體的文化淵源和使用規則更加重要。設計師只有了解字體的文化背景和發展歷程,才能更好地運用和更好地再設計。
參考文獻:
[1] 王瑤.平面設計中英文字體的演變[J].美術大觀,2011(02):134.
[2] 馬曉翔.淺談平面設計中字體設計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6(15):81.
[3] 劉雪嬌,田寶華.字體設計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17,39(16):53.
作者簡介:章立竹(1989—),女,天津人,研究方向:計算機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