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感動天”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故事,記述了上古帝王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事跡。自元代郭居敬編成《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①以來,“孝感動天”的故事一直是歷代宣傳中華孝文化,教育、規訓子弟的重要案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經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篩選、取舍后,“孝感動天”的故事形成了今天的版本。本文將對這一故事的最初建構進行考溯研究,梳理該文本的建構過程,以綜合探究該文本在最初呈現出的表現形式,其背后反映出的“孝”文化觀念。
關鍵詞:舜;二十四孝;“孝感動天”;孝文化
“孝”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自古為文人雅士,尤其是儒家學者所極力提倡?!靶⒏袆犹臁惫适挛谋镜慕?,因其故事發生時代的久遠,首先便能彰顯“孝道”價值觀在中華文化中的由來已久、源遠流傳。因此,歷代與“孝”有關的書籍,無論是《二十四孝》《三十六孝》,還是《百孝圖說》等,都選擇將“孝感動天”的故事置于全書首位。
1 “孝感動天”故事的建構
通過中國古籍資料庫,輸入“舜”和“孝”的字符進行檢索,其結果共計4000余條,最早自周代始,歷朝歷代都有所記載。但具體的故事,在記述舜事較早的《尸子》中,并沒有被記載,且根據孫次舟先生考證,《尸子》成書時間似為漢末,[1]稍嫌過晚。
繼續檢索查詢,無法找到更早記錄舜事跡之可信典籍。遂只能采用傳統觀點,即以儒家經典《尚書》對舜的記載為最早史料。摘錄其中相關內容如下:
岳曰: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2]
及益贊于禹曰:“……帝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袛見瞽叟,夔夔斎栗。瞽亦允若。至誠感神,矧茲有苗。”[3]
兩則引文有一共同點,即都為他人之轉述。第一則是對舜不違孝道的贊揚,但似乎是把這種行為當作一種能力,因為結果是舜堅持孝道使父親、后母、象3個各自具有缺點的家庭成員不至于作奸犯科,而引起堯的注意。第二則通過“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一句,似乎隱約提到了舜與家人之間不和睦的主要情節。至少其“負罪引慝”的原因一定是與父母有關。但就《尚書》而言,找不到其他證據加以證明,故不敢妄下結論。然而,第二段引文是在面對與苗的戰爭陷入僵局時,益給禹的建議。舉了舜的例子,卻并非以孝道為重點,而是在強調“誠”。
《尚書》之真偽及成書時間,學界歷來存有爭議。就一般之觀點,其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等戰國時期編寫的古史資料。戰國跨度也250余年,其間應不乏其他相關文本之記載,于是繼續搜索,發現對此故事記載相對較早的是《孟子》。而《孟子》一書曾引《尚書·大禹謨》中的文句,故《尚書》部分篇章對舜事的記載肯定是早于《孟子》的。
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曰:“長息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尓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4]
這段萬章與孟子的對話,基本引申自《尚書》。而《尚書》中隱約提及的舜與家庭成員之間存有隔閡的主要情節,在此得到了發展。并且此文以舜為例子,對“孝道”進行探討的主旨已非常明顯,且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有進一步的發展: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比f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尓。忸怩。舜曰‘惟玆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4]
本段中,現代文本中的另一重要結構,即父母、弟對舜的迫害及具體行為也在此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一情節,孟子是沒有加以糾正的,而是直接回答萬章的問題,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盵4]其態度至少是默認的?!睹献印泛笥钟形闹苯右谩渡袝?。
書曰:“只載見瞽叟,夔夔斎栗,瞽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4]
與今天流行的文本中舜登天子位后,依然對瞽瞍恭恭敬敬相對應??妓葜链耍瑑H《尚書》至《孟子》,“孝感動天”故事之主要情節似已基本完備。
再從該故事精神內涵的角度來看,實則自《孟子》始,后世我們熟知的舜的“孝子”形象已正式被建立?!渡袝穼λ醇彝ナ论E的記錄見上文所引兩段,筆者認為,其所論重點都非孝道,即便牽強附會,也只是隱約有“孝子”形象。而孔子對舜多有看法,并有“盡善盡美”[5]的高度評價,但這是就其政治治理方面而言的,所倡導的是舜“圣王”之形象。即便有提到“孝”,也只是一句帶過。只有在《孟子》中,舜的“孝子”形象才正式豐滿起來,孟子提出自己對于“孝道”的詮釋,而有所依據。如“不告而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些關于“孝”的標準,其并不見于《詩經》《論語》等,可視為孟子之首創。同時,上述《孟子》引文中,“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和哉?”一段,則更是將孟子之孝道觀點表露無遺。即“孝”乃子女個人之事,與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好壞無關,更接近于“順從”,使得“孝道”一事從一開始就是嚴格且僵化,不容輕易違背。也就不難理解對于萬章所述舜遭受迫害的情節,雖顯得離奇且無法找到依據,但孟子卻持默認態度。因此,“孝感動天”故事之最初建構,可視《孟子》為始。
2 “孝感動天”故事的強化
但凡一個故事能夠流傳上千年,其必然是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而主要手段之一,即是借助正史的記錄。“孝感動天”最具權威性、正統性、合理性之強化與記載,則首推《史記》。
而《史記·五帝本紀》的依據還是《尚書》《孟子》。如同《孟子》對《尚書》的發揮,司馬遷在《孟子》的基礎上,也有進一步的擴充。這樣的線索十分明顯,如《尚書》有舜“往于田”,《孟子》則補充到“竭力耕田”,到了《五帝本紀》則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6]瞽瞍和象對舜實施迫害時,舜逃出生天的具體情節,也被加以補充。此外,與現代文本相比,《五帝本紀》一大創造,在于對舜遭受迫害原因的敘述,即父、弟出于嫉妒,欲侵奪其財產。這表現為司馬遷對主要情節發生順序的調整,將迫害實施放在舜發跡之后??傊?,這一系列的做法,都使該故事更具合理性與現實性。也可以體現太史公之意愿,即使傳說盡可能現實化,以達到“信史”的追求。
3 結語
以上即為“孝感動天”故事文本之建構考溯??煽偨Y概括為兩部分:一是先秦時期的建構?!靶⒏袆犹臁痹镜膫髡f故事,可以確定,早于《尚書》,已開始流傳。而《尚書》部分章節對此故事的記載是目前可考最早的文字史料。其中人物性格與人物關系已初具模型,只是這些章節的成書時間尚且存在爭議,但因《孟子》曾引《尚書》中的文句,故可確定,《尚書》的記載早于《孟子》。同時,戰國時期提及此故事相關內容的著作還包括《楚辭·天問》《韓非子》等,可以證明該傳說故事在當時的流傳甚廣?!睹献印氛且源藶楸尘?,在《尚書》的基礎上,擴展補充,使故事情節更加完備,成為其詮釋“孝道”思想的重要事例,被賦予“孝感動天”故事最初的思想意義。也正是自《孟子》開始,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這一故事,正式被建構。第二部分是以《史記·五帝本紀》為權威的強化,使該故事正式被納入正史體系之中,但《史記》對“孝感動天”故事的影響不僅如此。還包括司馬遷的擴充與調整,使故事情節進一步現實化、合理化,以符合“信史”的標準?!妒酚洝芬院?,還包括劉向《古列女傳》和皇甫謐《帝王世紀》,在對該故事進行衍生和修正的同時,也成為后世二十四孝中“孝感動天”故事的依據,至此,該故事成為中華典范故事之一。
注釋:①楊伯峻在《經書淺談》中考證為元代郭守正編撰,由王克孝繪成《二十四孝圖》傳世。學界尚無準確定論。
參考文獻:
[1] 孫次舟.論尸子的真偽[A].古史辨(第六冊)[M].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刊行,1987:101.
[2] 孔氏傳.虞書·堯典第一[A].尚書(第一卷)[M].中華書局,1998:2.
[3] 孔氏傳.虞書·大禹謨第三[A].尚書(第一卷)[M].中華書局,1998:15.
[4] 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一節、第二節、第四節)[M].中華書局,2006.
[5] 八佾第三[A].論語[M].中華書局,2006.
[6] 司馬遷(西漢).史記·五帝本紀[M].中華書局,1982.
[7] 王士元(唐).洞靈真經(卷七)[M].古書社,2008.
[8] 歐陽修(北宋).新唐書·藝文志[M].中華書局,1975.
[9] 屈原(戰國).楚辭·天問[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0] 韓非子(戰國).韓非子[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毛雨(1994—),男,云南昭通人,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研究生三年級,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