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阿爾都塞、德拉·沃爾佩和科萊蒂為代表的科學主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化,從方法論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這對我們從科學主義的視角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他們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主義又是我們所要避免的。
關鍵詞:科學主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化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在蘇俄馬克思主義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了,西方的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了失敗,走向低潮。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西方馬克思主義開始總結和反思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在總結的過程中,他們認為20世紀初的理論家并沒有準確地理解甚至是錯誤地解讀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這才使得革命實踐遭遇挫折。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了20世紀初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經濟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解讀,結合西方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大施其道之時,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以科學主義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模式。其中以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德拉·沃爾佩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為突出代表。雖然他們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基礎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化。
1 沃爾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新理解,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是從重新認識馬克思的哲學與黑格爾的哲學的關系開始的。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批判和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形成了自身的歷史辯證法。沃爾佩反對這樣的解讀,相反,他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是對黑格爾哲學的徹底決裂,因為馬克思的辯證法是“科學的辯證法”,而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先驗的辯證法”。先驗的辯證法把理念當作現實本身和活動的主體,客觀的現實存在是理念邏輯運動的派生物,真正的主體變成了賓詞。因此,沃爾佩認為黑格爾的先驗唯心主義哲學從抽象出來的“一般”出發,去說明“特殊”,這樣做無非是本末倒置,從而得不到科學的解釋和證實。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科學批判理論,馬克思正是通過他的科學批判理論,把被黑格爾本末倒置的東西給它糾正過來。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進行批判呢?沃爾佩認為,馬克思汲取了近現代以來科學家們以實驗科學方法來尋求邏輯出發點的傳統,同時融入他對社會歷史的經驗知識,來批判黑格爾的先驗唯心主義理論邏輯,并形成了科學的辯證法。科學的辯證法是一種確定的或歷史的抽象,它是從自身內部批判和剔出思辨的辯證法,或一段的(屬類的)、不確定的、先驗的、抽象的辯證法中分化出來的。[1]可見,馬克思的科學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先驗辯證法是根本不同的。科學辯證法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是使一切科學擺脫唯心的先驗主義的唯一方法和邏輯。正是如此,沃爾佩把馬克思主義稱為“道德伽利略主義”。他說:“正是在歷史、科學或關于歷史的唯物主義科學這個特定意義上,我們在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發現了馬克思第一次概括闡述的作為科學的經濟學的認識論——科學的基礎。這完全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持有的道德的伽利略主義,也就是說,傳統的‘道德科學實際上而且無一例外地是最嚴格意義上的科學。”[1]
沃爾佩試圖從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根本對立,從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休謨建立在經驗歸納上的科學傳統,以及試圖向康德哲學返回,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這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是罕見的,它對我們認識馬克思哲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但包括沃爾佩在內的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僅僅從經驗主義層面批判邏輯的思辨,要求馬克思哲學回到經驗事實之上,并且它只是停留在經驗事實表面,不研究經驗事實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他們把歷史看作是經驗事實的堆積,不了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是“歷史”,脫離“歷史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淪為只強調“物質”的近代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他們有著質的區別,沃爾佩把馬克思的哲學與之簡單地混同起來,這是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重大誤讀。
2 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
都是以科學主義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但阿爾都塞比新實證主義更為徹底。阿爾都塞從科學和意識形態是對立的唯科學主義出發,用結構主義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概括來說,阿爾都塞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來解讀馬克思哲學,一是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二是反人道主義、反經驗主義和反歷史主義的科學主義。
不同于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并不注重馬克思青年時期的著作,他認為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是成熟時期的馬克思著作,尤其是《資本論》。他認為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論斷裂”。1845年,青年時期的馬克思處于非科學的意識形態時期,他開始與意識形態決裂;1845~1857年是馬克思思想的成長時期,1857年以后,馬克思與意識形態徹底決裂。阿爾都塞認為1857年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科學的成熟時期。他認為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層結構,僅僅從文本表面直接獲得是不能的,只能“癥候閱讀法”才能揭示出馬克思文本深處的問題框架。什么是癥候閱讀法?這是阿爾都塞借鑒了拉康的癥候閱讀法,“所謂癥候閱讀法(symptomatic),就是在同一運動中,把所讀的文章本身中被掩蓋的東西揭示出來并且使之與另一篇文章發生聯系。”阿爾都塞運用他的“癥候閱讀法”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認為成熟的或者說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主義。作為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反經驗主義。阿爾杜塞認為經驗主義從客觀實在出發,獲得抽象思維,然后把抽象用于解釋客體、具體事物,把認識對象與客觀對象混為一談;他認為早期的馬克思就犯了這種經驗主義錯誤,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則擺脫了經驗主義的約束。秉承結構主義原則的阿爾杜塞提出了“理論實踐”這一概念,認為理論不是主體對客觀對象的反映抽象而形成的,而是自身的理論框架決定其認識內容、形式、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等。所以他認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性就在于把認識看作是生產;就在于把理論實踐看作是用于生產手段的一門科學的基本概念,實在本身只是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才是認識對象。”所以馬克思的理論是反經驗主義。
第二,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他指出,人道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承認存在普遍的人的本質,并把這種本質看作是每個個體的屬性。他認為1845年后馬克思用比如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新概念,建立歷史和政治理論,徹底與意識形態的人道主義分道揚鑣了。
第三,反歷史主義。阿爾杜塞認為作為社會發展的內在辯證原則,歷史主義敘述了社會是如何在歷史過程中發展和展開的,他認為馬克思研究的只是社會總體結構中的同時存在,沒有對事物發展過程的歷史研究。因此,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歷史主義原則。
阿爾都塞把馬克思主義解讀為一種“科學主義”是片面的,但他反對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主張恢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則是很有見地的。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多元決定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揭示歷史運動中的一切要素是一個彼此關聯又彼此制約的復雜結構整體,這種矛盾關系推動歷史發展,一切要素、環節構成社會整體的存在條件,其中經濟因素起著決定作用。他認為具有復雜結構的總體中各種矛盾是并存和相互作用的,在肯定主導性矛盾的同時并不排斥非主導性的矛盾,而且主導性矛盾和非主導性矛盾的地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科學主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以不同于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等等,有許多思想、觀點對于理解馬克思哲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我們也要看到他們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主義、否認馬克思青年時期的思想等,這些都是不合理的。
參考文獻:
[1] 德拉·沃爾佩(意).盧梭與馬克思[M].重慶出版社,1993:197,199.
[2] 阿爾都塞(法).讀《資本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1.
作者簡介:金崇碧(1972—),女,貴州都勻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