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寅
摘 要:職業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與不充分,本文從區域化的角度出發,對職教體系進行了粗淺的思考。我國各區域的發展基礎不同,以區域實情為切入點來考慮職業教育體系,以區域化、本地化為基礎考慮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也許能對職教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從人才的長久發展與行業、社會的發展來看,推動區域化高職人才培養、區域化就業是一種思路,可能對招生、就業、消費等產生積極影響。區域化的職教體系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
關鍵詞:職業教育;不充分;區域化;人才;市場
1 高職培養體系的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生活靠國家來保障,靠社會發展來促進,而教育事業始終處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源源不斷的人才,只有借助人才,才能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走向,從政策上給予了支持和推動。結合我國社會經濟歷史機遇期的戰略發展方針以及各行業升級情況,高職培養體系亟須大力改革。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是需求導向、行業支撐的,大批熟練的高級產業工人(藍領)進入工作崗位,行業的人才需要數量大,應當逐漸形成行業指導培養模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等,這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我國的經濟發展處在關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具有彎道超車、后發先至的作用,這對職教領域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各個要素、具體過程來說,客觀上的不平衡與不充分是現實情況,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
2 對職教培養體系不平衡的思考
2.1 時間、空間的不平衡對職教領域的影響
從空間劃分來看,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職教水平與華東、華南地區存在差異;從時間上來說,職教培養體系滯后,相對欠發達地區的職教水平可能與發達地區之間存在時間差。中西部地區的學生跨區域到長三角、珠三角就業,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壓力。
2.2 職教領域背后的產業結構不平衡
產業結構的發展不平衡對職教事業發展有限制。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依然處在調整過程中,一方面,第三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還在壯大過程中,另一方面,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處在轉折期,今后純粹的熟練工種將會逐漸減少。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多,大量產業已經開始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整個產業結構向著精細化、定制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方向發展,那么,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真正有特色的人才、有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人才,是職業教育工作面臨的艱巨任務。
2.3 職教事業本身的發展不平衡
從高職教學和學生就業的層面來看,大一的課程三年后可能在工作中已經不再先進。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產業技術日新月異,單純強化現有技能是不夠的,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才是正途,這保障了人才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也遵循了整個教育事業的宗旨。
3 對區域化職教培養體系的思考
如果推動區域化高職人才培養、區域化就業,關于培養體系與就業的處理會相對容易。
第一,區域化培養、本地就業,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異,對于中西部學生的心理穩定有一定積極作用。適當降低大城市圈的綜合運營成本有一定的正面促進作用,對于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有理性的推動作用。這種思路并不是限制人才流動,而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宏觀調控。
第二,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圈)更需要大規模技能人才的紅利。本地培養、本地就業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對于深化中西部地區的建設、增強國家整體實力、挖掘中西部潛力、促進產業升級與轉移具有積極意義。中西部地區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尤其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層面具有更多潛在優勢。例如,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把上海的經濟規模提高5%或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成都城市圈的經濟規模提高5%——自然是后者更加現實,西部經濟實力的提升是在補齊地域性的短板。
第三,區域化培養、本地就業需要整個配套設施的優化。隨著新農村建設和三四線城市的建設,需要更多政策層面的引導和規劃。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大城市相對于故鄉,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好的基礎設施、更便利的物質、更豐富的精神生活。配套設施跟不上,對于人才回鄉建設家園極其不利。
以商業中心為例,大城市可能有若干個商業中心,而中小城市的相關設施、硬件條件都尚在推進中,而從一線、二線城市回鄉就業的人才,其消費、生活習慣尚未改變,只有優惠政策和配套設施才能吸引人才返鄉。所有人才將來不僅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不僅是社會福利的受益者,也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運營者和維護者。一技傍身四處漂泊以維系生機,背后固然透露出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但投身家鄉經濟建設未嘗不是艱苦奮斗之舉。筆者認為,工匠精神不一定要在某個領域塑造幾位頂尖人才,同樣可以是在一定區域內成為因地制宜、有特色化生產能力的巧匠。
第四,塑造職教文化、培養職業品格,要從軟實力方面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不是幾個特大城市的光環就能實現的,靠的是補齊短板,區域不平衡的短板、教育滯后性的短板、產業結構的短板,還有精神層面的短板。我們不能故步自封,培養單一技能、呆板技能的工人,我們需要讓年輕一代的從業者有活力、有自信、有能力去迎接與面對新的挑戰。
從人才的長久發展與行業、社會的發展來看,區域化的職教體系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
4 職教體系發展的區域化思考
聯系上文提到的行業結構發展不充分,高職教育的很多學科、專業顯現出技術優先、產教脫節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新興產業、第三產業、高科技產業的用人需求猛增,轉型過程中老行業對于學生有更高層次或者更細技能劃分的要求,或者對新增技術工種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學生在填報、選擇專業的時候缺乏認知,社會對于職教的認同感不足,淡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強化區域化職教體系,可能產生以下有利因素或積極效果:
第一,部分形成區域化就讀/就業的習慣,讓高中(中職)階段的學校、家長、學生有“看得見”的目標,這對高職招生有顯性促進作用。
第二,對于整個區域的招生、考試、教學、就業產生定向培養的優勢,在整體導向層面,一個區域的人才培養體系設計難度遠小于全國的設計,同時本地相關部門的風險系數降低,且主體意識強烈,行動力強。
第三,時間軸上,適應特定區域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變能力更強。因為區域的不平衡可能與東西部地區整體教育水準不平衡有關聯。中西部地區的中高職學校如果在大學階段強力追趕(而事實上可能學前、中小學階段相對不發達),希望將學生都送到東部去就業,所花精力太大,效率不一定高。因此,本土化的區域化職教培養體系,調研/設計/實施/見效的周期相對較短,更適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
第四,一個區域本身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具有特殊性,在培養模式與培養方向上,本土化的策略可能更接地氣。例如,浙南的本土化職教體系可能多考慮本省中小企業、家族企業以及電子商務發展的實際情況,貴州的本土化職教體系則要考慮到近幾年貴州省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需求,東三省的本土化職教體系應當多考慮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的情況。
5 結語
我國地域廣闊,區域之間自然環境和經濟基礎不同,以區域實情為切入點來考慮職業教育體系,以區域化、本地化為基礎考慮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也許能對職教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