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陽
◆摘 ?要: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通過自主體驗的方式來學習德育知識,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德育教育,激發學生的內動力,促進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融入其中的方式來感受成功,體驗生活,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體驗”的方式來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自主體驗”;道德品質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通過有效德育教育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自尊心,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一步步地成功和進步。教師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體驗的方式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經歷,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要通過學生主動感悟的方式來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使學生在環境中受到影響和熏陶,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受到優秀道德和品質對學生的影響,進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提高。
一、重視班會主題設計,成為學生體驗渠道
為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要善于利用班會課這個舞臺,通過這個平臺來使學生認識德育標準,注重體驗,融入其中。在班會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鼓勵學生體驗德育知識,如講故事、小品表演、舞蹈或者是演講等等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同的班會內容和班會活動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促進學生在情境中積極思考,自主感悟,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教師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方式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使學生可以在班會課上受到思想的洗禮。同時教師要關注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班會教育,轉化學生的思想,誘導學生對正確思想和道德品質的認識。班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會促進學生主動感悟,積極地約束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激勵,自我管理,實現學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二、重視國學經典選擇,成為學生體驗內容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教師通過國學經典來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和感悟會大大提高教育效果,使學生明事理、知道德,進而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國學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也滲透著做人的道理和德育知識,是學生學會為人處事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比如學生在《弟子規》中體驗到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自身素質。學生在閱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須順承”會感悟到要孝敬父母,聽從父母的命令和吩咐,不能懶惰、要聽話,懂道理。在閱讀《論語》中,學生通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奢則不孫,儉則故;與其不孫也,寧故”“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等語句學會體驗到做人以及做事的方法,通過熟練朗誦和背誦的方式來提高自身修養和品質,實現學生學會做人、做事,道德品質的提高。學生通過積極地閱讀國學經典會在反復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悟出做人的道理和方法,進而可以感受到國學經典的魅力和價值,更加主動地學習和背誦。
三、重視活動實踐安排,成為學生體驗形式
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的方式來感悟德育道理。這種教育并不是直接的,但是卻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活動的情境會給學生一種真實的感覺,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和理解教師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圖,進而達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學校組織的合唱比賽中,劉某的鞋在上場的時候被后面的同學踩掉了,他沒有停下來去穿上自己的鞋,而是直接光著腳登上了合唱舞臺,光著腳參與完成了合唱比賽。面對劉某的這種表現,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和贊賞,對他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進行贊揚,使其他的同學可以學習,認識到集體的利益要遠遠高于個人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舍棄自己是一種無私;關心集體是一種大度,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值得贊揚的。通過集體活動中的真人真事,學生會更好地理解集體榮譽和團隊精神,進而使這種精神在內心深處深深扎根。教師通過活動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會使學生能夠學會幫助,懂得關愛,在活動中互評互賞,能夠賞識別人,懂得付出。學生懂得付出了就會變得更加關愛,不再自私刻薄了,這樣會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提高學生的品質,促進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一派和諧的氣氛和環境。
四、重視教學環境設置,成為學生體驗情境
環境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積極的影響,教師利用環境來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促進學生主動體驗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快樂并且溫馨的環境,促進學生在環境中更好地學習和生活,提高自身素質和道德品質。在教室內,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園地”“英語角”“光榮榜”等環境設計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明確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素質,進而向著高尚的同學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品質,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走廊上,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有關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發憤圖強,孝敬父母等名人名言,比如“時間就像是海綿里的水,只要是愿意擠,總還是有的。”“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等,使學生可以經常性地看到這些激勵人的語句,在習慣的作用下,將它們內化到自己的內心中,成為心中的奮斗方向和奮斗目標,進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總之,“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具有了高尚的道德會使學生受益終身,對于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來說也也有積極的作用,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教師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會促進學生主動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羅靜,陳國威.小學德育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書育人,2018(21).
[2]石懷文.試論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