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斌
按照現代安全工程理論描述,危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對危險源的放任不管,導致生產、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故隱患產生、存在和蔓延,最終發生事故。隱患的產生究其原因,無外乎3個因素:一是當事者自己制造的,受害者就是肇事者;二是縱容出來的,按老百姓的話就是“慣”出來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要不影響自己的個人利益,別人違法與我何干;三是我們促成的,一味圖便宜、圖方便,甚至知假買假,直接資助了非法違法行為,讓違法行為有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逆淘汰法則在一些領域大行其道,最終讓整個社會為違法非法造成的惡果“買單”。
特種作業危險性高,易發生生產安全事故且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專門培訓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后方可上崗作業。但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一段時間問題突出,大大增加了事故風險,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隱患和威脅。應急管理部黨組高度重視這一亂象治理,黨組書記、副部長黃明多次批示指示,要求堅決打擊、徹底整治,決不能讓這種違法行為破壞安全生產工作大局、影響安全發展。
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從2018年7月開始,組織開展全國范圍內打擊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專項治理行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作為成員單位參加。此次專項治理行動依法查處偽造、變造、買賣特種作業操作證行為,嚴厲打擊假冒安全監管部門網站及通過網絡制假售假行為,嚴肅查處從業人員持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上崗作業行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特種作業操作證考核發放和信息查詢。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要求,生產經營單位要落實主體責任、全面自查,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要落實監督責任、開展專項執法,各地區考核發證機關要嚴格考核發證管理。
安全生產,人命關天,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投機。尤其在安全生產領域內。如果政府監管缺位,任由大量假冒特種作業安全操作證泛濫,或企業甚至主動招聘這樣的員工上崗,那么正規持證人員的工作機會被迫減少,正規培訓機構也因收取合理成本而無法與違法組織低價競爭,長此以往最終會沒有正常生源而被迫關門停業。那么最終在一線工作的、正規持證特種作業人員勢必初審、復審培訓、考試無門。假證泛濫、無證上崗,企業的隱患可想而知。
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作為《安全生產法》確立的一項基本法律制度,是約束所有行業領域、用人單位的基本準則,不能違背、不可侵犯!
2012年國務院安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培訓工作的決定》(安委〔2012〕10號)第一次明確地指出:培訓不到位就是安全隱患!
當然,這里所說的“培訓”包括了培訓、考試、發證等全過程的相關工作。工作不到位都構成了安全隱患,更何況涉及證件的制假、賣假、買假、用假的行為呢?假冒證件的社會危害性,主要體現在3個層面:
一是不合法。假冒證件非法手段取得,嚴重侵犯了法律的尊嚴。而且無證違章作業對比有證操作失誤,同樣的事故后果必將從重追究。細細觀察,安全生產領域還有不少欺騙性很強的弄虛作假行為,造假現象遠非特種作業證件一個方面。如建筑施工有假資質、假合同、假鋼筋,化工生產有假原料、假工藝,交通運輸有假運營證、假駕駛證,安全評價有假評估、假報告,領導帶班有假人頭、假路線,事故調查處理有假處罰、假收監,匯報材料有假數據、假事例……弄虛作假,營造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逆向懲罰”現象,踐踏了“安全第一”的底線,攪亂了生產經營和社會治理的秩序。改善安全生產領域弄虛作假多發頻發的局面,既需要大力營造“誠信為榮、失信為恥”的濃厚社會氛圍,又要提升找假、打假的能力水平,最為重要的是加大曝光、懲處的力度,實行零容忍、強高壓、常震懾。正如2018年7月2日應急管理部黨組會議和部長辦公會議強調的那樣,要嚴守安全生產紅線,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大執法力度,通過每一次嚴格執法、嚴肅查處每一起案件,進一步增強安全監管權威。
二是不公平。為了保證特種作業的安全,國家要求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特種作業人員所持證件為特種作業操作證。特種作業操作證,要經過嚴格的培訓、考試合格才能獲得。以高壓電工特種作業操作證初訓取證為例。正規程序辦理需要完成培訓154學時(以每天8學時計算,大約需19天),參加考試合格,在10個工作日內可取得證件。所以從培訓到取拿證一般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經費方面,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費用大約在800~1 500元左右(根據地區差別、工種差別略有不同)。正規途徑取證,要辛辛苦苦參加考試,考到80分才算及格;以后還有定期的復審。可有些人花錢買證、甚至辦假證,對認真守法的學員們就是最大的不平等。要避免“破窗效應”出現,對假證要及時打擊取締,要還社會一個公道。
三是不管用。學習、考證的目的是什么?是學會弄懂正確的安全操作常識,不犯低級錯誤。正規培訓、考證學到的是正確的操作、救命的知識,花錢買假證出了事,做假證的人不會為你擔責、賠付經濟損失。欺人者實際是欺騙自己。其實那些主動購買特種作業操作證的,都知道這個所謂的證件從頭至尾都是一個騙局;而不法分子抓住的就是買家求證心切、貪圖方便的心理。假證的使用者如果出了安全事故,主管部門開展事故調查、查出使用假證的事實,賠償都會相應降低。因為無證、使用假證違章操作,造成嚴重事故后果的,還要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這才是雞飛蛋打、雪上加霜!
員工入廠安全教育中著名的“三不傷害”同樣適用于安全培訓考試、持證上崗的要求,即必須遵循“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原則。具體要做到:
一是個人不去主動聯系做假證、用假證。老老實實地參加培訓考試,學到必要安全操作技能,不知假買假,對自己的安全負責。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規范管理,提高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術水平,也是為了保護從業人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購買假證書,對企業和個人都危害重重。要取得安監部門核發的特種作業操作證,必須要經本人到正規的培訓機構報名并參加培訓,考試合格后領證,所謂的“托管、代理”“找人替考”都是騙人的。
二要勸阻身邊的人不使用假證。據統計,80%左右的事故是因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正規持證的特種作業人員一旦發生意外事故,無論從事故責任劃分、傷亡賠償,以及保護勞動者職業健康等角度看,都處于主動有利的地位;反之,會對責任劃分及民事賠償等帶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
三是發現假證線索要積極舉報,查實后政府會給予獎勵。假冒證件的危害如此之大,對違法現象的縱容最終傷害的是全社會的利益、破壞的是公共秩序。所以如發現有人辦理、使用假冒證書,應第一時間向當地應急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或公安部門報警,各級工信、網安辦等部門都應積極配合應急、公安部門予以依法查處。
本次開展的打擊假冒特種作業證行動,是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的第一個全國性的專項行動。其最終目的,就是根據《安全生產法》《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30號)有關規定,依法查處偽造、變造、買賣特種作業操作證行為,嚴厲打擊假冒安全監管部門網站及通過網絡制假售假行為,嚴肅查處從業人員持假冒特種作業證上崗或無證上崗作業行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各種作業操作證考核發放和信息查詢,督促生產經營單位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營造公平正義的安全生產社會秩序。
作為用人主體,履行在安全培訓、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方面的法定責任,正是企業必須履行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聯系當前的工作實際,企業應做到:
根據工作需要,把新招錄(或轉崗)、擬在特種作業崗位的員工送出去培訓、考證、取證,“砍柴不誤磨刀工”,要舍得在安全培訓方面的投入,而且要投入到位。在崗位安排上,必須做到“不持證、不上崗”!
因人員更新、招收外來持有特種作業證的員工,必須核查證件的真偽,盡到驗證的義務。對相關驗證真偽的方法、途徑,工作人員要熟練掌握,在操作時一絲不茍、不能放過一個疑點。
拒絕非法的誘惑,絕不能知假賣假、知假用假!生產規模擴大、特種作業人員經常性不足是企業發展中的常態,如何妥善解決,考驗的是企業決策人的法治觀念、管理智慧。對網絡辦證、送證上門的“好事”要高度警惕,更不要因為貪便宜、圖方便而無形中設置了管理隱患、安全隱患;一旦事故爆發,一切管理中的漏洞、違法事實都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悔之晚矣。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規則經濟、信用經濟;假證泛濫是不講法治、不講規則、不守信用的反面典型。打擊假冒證件,是在安全生產領域營造公平公正經濟運行環境的必然舉措,是依法行政的必然選擇。
下一步,在應急管理部的統一協調、指揮下,各方面應分析執法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研究制售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違法犯罪行為特征、方式,精準把握違法行為的特點和規律,強化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聯合開展打擊假冒特種作業證專項行動;重點是嚴厲查處特種作業證造假制假窩點、線上線下倒賣售假產業鏈條、假冒應急管理部門查詢特種作業證網站鏈接等突出問題。
我們堅信,隨著安全生產法和刑事司法“兩法”銜接、多部門加強協作,有關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違法犯罪線索通報、案件移送、協助查處的工作機制會更暢通,對偽造、變造、買賣、使用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的責任追究力度更大,最終形成以市場良性競爭的力量,倒逼用人單位守法經營、員工主動持證,破除“劣幣驅逐良幣”潛規則;最終營造風清氣正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