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健, 張燕會
(1.南京工業大學 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816; 2.上海體育學院 心理學院,上海 200438)
在冰球運動中,體能是基礎,技術是保證,戰術是關鍵[1]。具備良好體能素質的冰球運動員更可能在高水平比賽中取得勝利[2]。研究表明,冰球是以無氧供能為主,有氧和無氧結合為輔的運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是場上表現的基礎,而影響運動員比賽表現的主要因素是無氧能力[1]。我國冰球項目開展較晚,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歐美冰球強國運動訓練的共同特點是體能訓練與技戰術訓練均衡發展,并采用專項化的評估體能素質的方法。相比之下,我國的訓練體系和評價方式較單一。為此,本文分析歐美冰球強隊新型體能訓練方式的評估方法,為提升我國冰球運動員的體能素質提供參考。
在技戰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球類運動中,冰球的對抗性較強[3]。體能素質與技戰術水平密切相關,體能訓練是冰球運動員訓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冰球運動員體能素質不佳,將難以在高水平比賽中取得佳績。
依據傳統的周期訓練方案,冰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過渡期,不同階段需合理安排力量、速度、耐力訓練的比例。如備戰第21屆溫哥華冬奧會時,中國女子冰球隊體能訓練時間共計482.5 h,占總訓練時間的47%;準備期力量和耐力訓練比例為36%~42%,速度訓練比例為22%左右;比賽期速度和耐力訓練保持在38%左右,不再進行力量訓練[4]。冰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主要采用陸上和冰上相結合的訓練方法,不同時期合理安排速度、耐力和力量在冰上和陸上的訓練比例。邢卓等[5]通過血乳酸檢測和訓練錄像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我國男子冰球運動員冰上訓練負荷情況,發現冰上部分體能訓練時間較短、間歇時間相對較長,大部分訓練密度相對較小,訓練累計負荷量與比賽累計凈運動時間略少,體能訓練后血乳酸值較低。說明我國男子冰球運動員冰上訓練負荷較小,尤其是訓練強度較低。
目前,冰球體能訓練手段主要分為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耐力訓練和功能性訓練[6-7]。我國冰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常在力量房進行且多采用循環法,注重發展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耐力素質和爆發力,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訓練方案,提升了運動員的最大力量,但忽視了身體素質的整體性。近年來,有研究者針對傳統體能訓練的不足,提出了功能性訓練[8],如懸吊訓練法、振動力量訓練和繩梯訓練法。其中,懸吊訓練法能提升冰球運動員在快速滑行不穩定狀況下處理問題的能力;振動力量訓練能提升冰球運動員快速起動能力和上肢力量,以增大擊球力度;繩梯訓練法能同時提升運動員的爆發力、靈敏性和力量等體能素質,是三者合一的訓練方法。功能性訓練強調多維度、多關節和整體性,是以運動員身體健康和整體功能的發揮,以及專項技術和運動績效的提升為特征的訓練方法,全面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
目前,我國冰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采用傳統的訓練方式,很難最大限度地提升運動員的整體體能素質。需進一步完善我國冰球運動員身體訓練的方法和手段,從而提高訓練水平。此外,在運動員體能評估方面,我國主要采用生理生化指標和測驗,這些常用的測驗方法針對性不強,需探索新型測驗方式,同時借鑒國外專門化的評估工具。
高強度間歇訓練即多次重復的極量強度穿插恢復期訓練,一般采用大于等于無氧閾或最大乳酸穩態的負荷強度,進行多次持續時間為幾秒到幾分鐘的練習[9],該訓練方法可在短時間內進行快速、全力和爆發式的肌肉力量鍛煉。
HIIT最早用于耐力項目的干預訓練,以提高長距離項目運動員的專項競技能力。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該訓練方法被納入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計劃,如張勇等總結高水平耐力項目自行車運動員高強度間歇訓練方案發現,HIIT可以提高優秀自行車運動員的運動成績、總輸出功和最大攝氧量[10]。開放性球類項目需要運動員在場上跑動,體力消耗極大,需要省時高效的體能訓練方法。有研究發現,HIIT用于足球和籃球訓練,能夠提升運動員的體能和競技水平,既提高了足球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還增加了運動員比賽中的跑動距離和控球時間[11];同時該訓練方法具有高效省時的優勢[12]。許光發等研究表明,經過 10 周的HIIT,足球運動員的快速跑、耐力跑和爆發力等得到顯著提升[13];王晨宇研究發現,HIIT可以改善籃球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14];Hirakawa等研究發現,HIIT提升了曲棍球運動員的無氧能力;Waldvogel[15]研究了HIIT和持續性訓練對球員體能和場上表現的影響,發現為期4周的HIIT提升了冰球運動員的爆發力和肌肉厚度,進而提升了球員的場上表現。
冰球運動員需要良好的體能素質以應對高強度的比賽,鑒于HIIT短時間內提升運動員體能素質的優點,可將其作為輔助訓練手段用以提升運動員的體能素質。目前,高強度間歇訓練是體能類競技體育項目的訓練方法之一,但在我國冰球運動中應用較少。因此,應將HIIT納入冰球運動訓練,建立陸地訓練和冰上訓練相結合的訓練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冰球運動員的體能水平。
目前,我國冰球運動遵循傳統的周期訓練方式,將訓練過程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過渡期,根據運動員訓練的不同階段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與負荷。有研究證明了傳統周期性訓練的不足:準備期時間長,訓練負荷大,疲勞累積導致競技能力停滯或下降甚至過度訓練;混合訓練只針對新手和競技水平不高的運動員,高水平運動員多個目標能力的發展達不到應有的刺激,會對其運動成績產生負面影響[16]。
蘇聯學者維爾霍山認為傳統分期訓練導致混亂的效果,提出板塊訓練理論主要針對運動員的個別素質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即高度專項化集中安排訓練負荷[17]。板塊周期性訓練能解決和避免傳統周期訓練中混合能力同步發展帶來的生理沖突和過度訓練、成績停滯、成才率低等缺點。板塊周期集中負荷,短期發展特定運動能力,具有疲勞少、成績提高快等優點[18]。很多研究已證實板塊周期訓練的作用,如Breil等[19]對高山滑雪運動進行為期11天的板塊周期性訓練(即進行15次高強度有氧間歇訓練),發現板塊周期訓練能提升優秀高山滑雪運動員的最大耗氧量和運動成績。García-Pallarés 等[20]研究發現,板塊周期訓練能有效提升賽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板塊周期訓練已在自行車[21]、滑雪[22]、田徑[23]項目中進行成功運用,提升了運動員的相關能力。
隨著現代冰球運動的發展,各項賽事不斷增多,傳統周期性訓練的不足日益顯現。鑒于板塊周期性訓練在其他運動項目的作用,有必要將其應用于冰球運動,進而更高效地提升運動員的體能素質和技戰術水平。國外研究人員探究了該訓練方式對冰球運動員體能的影響。Ronnestad等[24]選取冰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檢驗力量和耐力板塊周期訓練方案的有效性,設置為期6周的板塊周期干預方案,除第1、3、4、6周進行每周1次的HIIT外,還進行6~7次的核心力量訓練;第2、5周進行每周5次的HIIT,并且還進行1次全身力量訓練以增強耐力。傳統訓練方案采取了為期6周、每周2~3次的HIIT和4~5次的耐力訓練及增強式訓練。結果表明,與傳統訓練方式相比,為期6周的力量和耐力板塊周期訓練,使運動員產生了更好的有氧能力和肌肉適應性。
板塊周期訓練的效果好于傳統周期訓練,科學合理地安排板塊周期訓練計劃,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冰球運動員的體能素質和技戰術水平。制訂板塊周期訓練計劃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由于冰球運動員板塊周期訓練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殊性,不適用于多個目標能力同時發展,因此,須合理安排針對性極強的發展目標;第二,競技運動通常需要多重能力,各種能力發展必須依序安排而非同時發展;第三,運動員的體型、器官和組織等需要至少 2~6 周進行適應,因此,訓練板塊為 2~6 周。
目前,針對冰球運動員的體能評價主要有場下測試和場上測試兩方面。場下測試內容有:30 s Wingate、最大攝氧量測試、握力測試、縱跳等。場上測試有:原地起動30 m滑行、原地起動54 m滑行、折線滑行及圍繞球門“8”字滑行。總體看來,“一刀切”的體能測試模式并不適用于冰球運動,尤其是場下測試內容,因此,體能評價測試需更有針對性。
SchWeSiG等[25-26]提出專門化的冰球復雜測驗(ice hockey-specific complex test,IHCT),該測驗評估球員的滑行靈敏性、爆發力和速度,并結合了比賽場上球員需要經歷的間歇性負荷和體力恢復。IHCT測驗分為5個部分,每個部分之間要求休息10 s,同一個測試項目,2次測試之間要求休息5 s,記錄每個測驗的速度和時間。該測驗首先進行大力射門和彈射,評估球員的上下肢力量和爆發力;然后進行短距離沖刺滑行測驗,分為有球向前沖刺滑行、無球向前沖刺滑行和模擬防守動作的無球向后滑行;再進行轉換靈敏性測試,該測試需要快速向前滑行、快速向后滑行并在規定區域內完成轉彎和急停的要求。該測試分為有球測試和無球測試,之后是障礙靈敏性測試,包括2次重復的有障礙滑行,分為無球和有球2次測試;最后進行生理疲勞的射門測試。測驗開始前和測試后的2 min、4 min和6 min進行心率監測和血乳酸濃度測試。IHCT測驗能測量冰球運動員必備的技能和體能素質,為教練員選拔優秀運動員提供參考。
冰球運動將滑冰技術和控球技術相結合,對運動員的體能有很高的要求,運動員需具備良好的耐力、力量、爆發力和靈敏性等身體素質。當前,我國冰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方案存在許多不足,在運用高效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和板塊周期性訓練彌補這些不足的同時,需借鑒國外冰球運動員的體能評估方法,有效監控運動員的體能狀態,最終達到提升冰球運動員體能素質和競技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