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恒 楊永虎
時光荏苒,轉瞬間在運動場上已經度過了十幾個春秋,已有上百名弟子成為自己的同行。一路走來,回首走過的為師之途,酸甜苦辣各顯其間,小小的運動場上流下過我一路奮進的心血和汗水。在這里,我彷徨過,苦過,累過,笑過,但能看著一屆屆弟子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對我的褒獎。我鐘愛我的事業,無怨無悔。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育最難的,應該就是教師自身的修養。“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的職業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群體,教師應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古人云:“德領才,德蘊才,德潤才。”可以說師德是教師教育教學的靈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行動指南針。教師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師德是人梯,給求知者向上攀登以幫助;師德是綠葉,給桃李之花以充分的養料。
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是教師人格的直接體現。堅守初心,守住內心一方凈土,需要教師對教育事業由衷地熱愛,需要教師具有教育情懷、堅定的意志和堅韌的精神。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自我修養。教師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不忘教育初心。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人們總會以一種功利之心處理問題,做事情。這種私欲膨脹的污濁之風也吹進了教育這方凈土。凡事講究利益,凡事追求回報,當學生及家長不領會其意時,浮躁之心隨之欲動,甚至粗暴極端,蠻橫處理……這些怎能與“教師”兩字相符合,怎能讓“師德”這一詞承擔之?
不忘初心,就是要內心深處愛教育,要有仁愛之心,要有大局意識,心中有國家和民族,肩上有責任和擔當。熱愛學生,熱愛祖國的明天,把愛學生作為立師之本,用純真之愛鑄造教育豐碑。孔子有“有教無類”的博愛,陶行知有“愛遍天下”之說,蘇霍姆林斯基有“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的主張。
“百無聊賴何為教,一事無成怎做授。”賈平凹的這副對聯時時鞭策著我。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我認為,師不可以不德高。沒有高尚的品德,豈能安貧樂道?沒有高尚的品德,豈能“化作春泥更護花”?教師要敢于擔當教育責任,莫忘初心,不僅要有精湛的教學專業技能,而且要有高尚的師德修養。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加強師德建設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
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是師德的核心。孔子倡導“仁者愛人”,《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泰戈爾也曾嘆道:“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滴滴感情也會消融。”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愛是世上最偉大的語言,是激發潛能的最好動力。教師這個職業不僅僅是光榮的,同時也是一種責任。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神奇,可以點石成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的愛不會付之東流,我們的平淡生活并不平凡,平靜中并不平常:一塊場地、一把哨子、幾個球,是我們施展精湛專業技能的舞臺,是我們“三硬”(思想硬、業務硬和質量硬)的體現;在烈日炎炎和風雨兼程之中有我們燈火闌珊徹悟的境界,它承載著學生們健康茁壯成長的足跡,寫滿他們點點滴滴的成長歷程。
當我在運動場上傾心揮灑汗水和學生們教學相長的時候,當我和隊員們在運動場上促膝長談的時候,當我在節假日收到弟子們溫馨的提示——“老師,您辛苦了,天氣冷了,您注意多加衣服”的時候,當我接電話親熱地問候的時候,我和許多教師一樣,體會到了付出的喜悅,這是教師特有的快樂。擁有這些,我就不羨慕萬貫錢財,因為我在育人歲月里給學生播下希望的種子,給學生撐起希望的藍天,我有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燈如豆,四壁青輝。“花朵的事業是美麗的,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但我愿做一片綠葉,綠葉的事業是默默地垂著綠蔭的。”春播一粒熱愛,秋收萬顆慈心。我甘愿一生做教育這棵大樹的一片謙謙綠葉。身在育人之路,托舉懵懂少年,無聲無痕,一路走來,斗艷芬芳,含碧吐翠,其樂融融。我甘愿守住一方凈土,不忘初心,安于烈日之下,用愛寫好“師德”,用“四有”標準全力托起教育之光,努力當好“夢之隊”的筑夢人。只有堅守初心,以德為本,砥礪前行,不斷修煉自身品德,教師才能圓滿完成教育——這一場師生共同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