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改
【摘要】我國農村貧困戶子女的基數龐大,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文章以“對農村貧困戶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為題,結合教育實踐工作來做一定的分析探討和總結,以期促進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貧困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在當前新形勢下加強對農村貧困戶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農村貧困戶子女在我國學生人數占比中比例很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或間接地關乎我國未來社會基礎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必須對這樣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有足夠的重視,廣大一線教師工作人員和社會各界要知行合一,共同給予農村貧困戶子女關懷,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全面健康成長。
一、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農村貧困戶子女主觀的心理健康狀態令人擔憂
農村貧困戶子女的成長環境大多是父母外出打工,由隔代親人撫養,在一定程度上因成長過程中缺乏直系親屬的照料關愛以及教育,難免在心理發育和性格養成上產生一系列的影響,諸如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差,易產生自卑甚至自閉,加之家庭條件的局限,在生活方式和物質精神需要上常常得不到相應的滿足,凡此種種令其滋生過多的焦慮感和對待學習價值真諦的錯誤理解,更多地對學習持有一種功利性[1],從而導致價值觀、人生觀等出現一定程度的偏離,乃至行為和人格上的缺陷。
(二)農村貧困戶子女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理念影響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理念對于子女的學習認知來講,有著直接且持久而又潛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但由于農村貧困戶家庭的生活條件有限,父母的學歷認知水平有限,養育子女對他們來說可能更多的是養育而不是教育,更別說心理健康層面的教育。這就形成了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成長上客觀的影響因素,即父母更多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又不在子女身邊,導致子女成長過程中的煩擾也就無處傾訴,更加容易形成壓抑乃至抑郁的心理狀態,使其的身心發育受到限制。
(三)農村學校教育對心理教育的不重視和錯誤方法
農村地區的學校受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很少專門設置有效心理輔導機構,大多只有教導處和德育處[2]。農村貧困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時候,大多只能向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請求幫助。然而農村地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本就薄弱,班主任一般又肩負著繁重的帶課任務,班級事務繁多,并且多數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教育培訓,所以很難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專業性的引導。另外,現階段農村小學還是處在以培養應試教育成果為主的體系之中,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的綜合性成長,學校心理教育體制普遍不健全。
二、解決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家庭和學校應科學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云:“境隨心轉。”若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戶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就需要家庭和學校首先改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轉變過去只抓成績而忽略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積極認知對貧困戶子女進行心理輔導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農村貧困戶子女所最為依賴和信任的地方,所以家長首先就要拋棄以往陳舊的教育理念,主動了解和學習相關心理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學會正確地激勵孩子前進,在子女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能夠尊重他們,用恰當的溝通方式對子女進行心理疏導,時刻為子女營造一種輕松包容和欣賞的家庭教育氛圍。另外,有的父母雖然在外打工,也要注意時常與子女聯系,和學校教師進行溝通,家校合作,助力農村貧困戶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3]。當然,最為主要的還是要提高農村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性的認識程度,不能只顧升學率,采用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更不能在片面地認為學校心理教育是“副科”。從學校教育中心到一線教師,要全面深化對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學習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理論,才能真正滿足農村貧困戶子女的心理輔導需求。
(二)健全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制
農村貧困戶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重視的問題,不僅需要農村家庭和學校改變認知,做出行動,而且需要相關的教育部門切實制定出合理的心理教育政策和要求,給予鄉村學校相應必要的條件支持,例如幫助其培訓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體系和管理機構,設立相應的輔導中心,從根本上建立起科學有效且適應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基礎。學校要把教師績效考核等工作要求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聯系起來,增強教學實效性,避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形式化,確保對貧困戶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有效地展開。
(三)加強和完善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好壞直接影響教育成效。廣大一線心理教師需要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的文化特性和學校實際狀況,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授課方式。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人文本,即以農村貧困戶子女為主體,避免照本宣科、填鴨式的心理知識普及,要從貧困戶子女的心理體驗出發,給予他們平等和關愛,促使他們保持對生活持久的熱愛和正常健康的心理狀態。另外,不同的貧困子女各有各的心理狀況,因此心理輔導教師要對其有針對性地進行另類形式的“因材施教”。例如,對于內向的學生,要做她/他可以傾訴的樹洞;對于外向的學生,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教導。總之,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會為貧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非常大的助力,開闊他們的視野和心胸,使其增長見識,鍛煉能力,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三、結語
開展農村貧困戶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其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是現代科學教育觀的重要體現,而且是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完美詮釋,反映了現代的進步教育思想。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簡單探析總結了在農村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原因以及相應的教育處理措施,希望可以為這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參考。最后祝愿廣大農村貧困戶子女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成才,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汪照瑞.農村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J].新校園(中旬刊),2018(03):188.
[2]張文能.農村貧困山區初級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現狀及相應對策[J].科學中國人,2014(10S):315.
[3]謝清.團體心理輔導在農村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為例[J].都市家教月刊,2016(0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