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弼
【摘要】初學寫作的初中生覺得寫作是件非常頭疼的事情。針對這種情況,文章談了如何才能寫好記敘文。要點如下:第一,學會觀察;第二,寫熟悉的人和事;第三,片斷寫作訓練。
【關鍵詞】記敘文;觀察;熟悉的人和事;片斷訓練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初學寫作的初中生,突出語文的工具性,加強寫作指導,教他們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并有步驟地進行寫作訓練,對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非常必要。
一、學會觀察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寫作文不能脫離生活。盡管初中生的生活豐富多彩,可是有不少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有畏懼心理,總覺得無話可說。為什么呢?歸根結底是平時不留心觀察,寫作時冥思苦想,也寫不出什么來,最后只有去胡編亂造。而虛構的作文不真實,不能表達真情實感,自然就沒有感人的力量。可見,觀察生活是寫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細致、認真地觀察生活,才能直接從生活中獲取鮮活的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營養。
那么怎樣觀察生活呢?
初一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他們剛進入中學時,往往想了解中學的各方面情況,特別想了解老師和同學。抓住他們這一心理特點,開學初,筆者讓他們自選一位任課老師作為觀察對象,觀察的內容是身高、體型、膚色、衣著打扮、表情以及老師上課的動作等,觀察的時間是一個月。要求如下。
1.抓住人物特征。只有抓住觀察對象與眾不同之處,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2.觀察要細致。所謂細致,就是要發現觀察對象與別人不同的細微之處。人物的一個動作、一絲微笑,往往帶有性格化的特征。觀察得越細致,印象就越清晰,描述就越具體生動形象。
3.比較觀察。比較的目的是求異。在觀察時,要抓住老師在各種情形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征,如生氣時、高興時、嚴肅時……言談舉止和精神狀態的不同點。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一個月后,每個學生都按要求寫了觀察筆記。
例如周汶汐同學在描寫數學科馬艷寧老師的外貌時,突出了老師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的眉毛非常黑,長得像兩個銳角三角形,挺有個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寫馬老師上課時,突出了“教學有方”的特點:“每當我們上數學課時,班上總是很活躍,時時傳出爽朗的笑聲。最有趣的是提問。馬老師叫同學回答問題時,嘴角總是微微向上翹,流露出一絲笑意。有的同學答錯了,一見老師的表情,以為自己答得挺不錯,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說起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學答對了,馬老師反會問上一句‘對嗎?這個同學也就猶豫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馬老師就會讓同學們互相討論,最后才把正確答案告訴我們。這樣,既能讓我們認真思考、活躍思維,又能使我們對所學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這篇作文之所以成功,關鍵是觀察得細致。
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鞏固在觀察中的收獲,筆者要求學生認真總結觀察的過程和體會。周汶汐同學總結道:“我是數學課代表,與馬老師接觸得多,不放過每次見面的機會,認真觀察她的外貌,發現她的眉毛很有特色。她給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問時很有趣,所以上課時,我就仔細觀察她提問時的神態和動作特點。如果我不用心觀察,就無法獲得具體的認識與感受,也就不能把人物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現出來。”通過這次作文,同學們都嘗到了觀察的甜頭,作文時再不愁沒有可寫的了。
二、寫熟悉的人和事
指導學生寫作,筆者還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徹、認識深刻、感受深切的,寫作時就能準確地把握寫作對象的個性特征,就能寫得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父母、老師和同學。因此,學生對他們的外貌、性格等了如指掌,描寫時自然容易抓住特點。但是要想讓學生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還必須在寫法上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具體做法如下。
1.寫人物說什么,做什么。描寫人物一般從外貌、語言、動作、心理和神態入手。在一篇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有時外貌、心理可以不寫,然而人物說的話、做的事、說話做事時的神態必須寫,而且還要寫得具體、真切,否則就難以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或精神風貌。
2.寫人物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寫人物說話,要寫出在不同場合說話時的神態;寫人物做事,要寫出人物的動作或處理問題的方法等。不管是語言描寫還是動作描寫,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職業、習慣等,否則就會平淡乏味,不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化特征。
3.讓人物自我表演。筆者特別強調學生寫人物說話、做事,要讓人物自己說,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導演,在幕后指揮,讓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紀錄片中的解說員,自己一味地介紹。這樣,筆下的人物才富有立體感,才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例如黃官宇同學的作文《我最尊敬的人》,描寫的人物是班主任李老師,作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一天早晨,我早早來到教室,剛脫下外衣,就冷得打顫。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響起,‘冷嗎?注意多加衣服。那么親切。我回頭一看,原來是班主任……快上課了,班主任又來了,對我們說‘同學們,這幾天冷,大家要多喝熱水,多加衣服,預防感冒,記住了嗎?要當作業來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鏡,到別處去了。”這篇作文注意讓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導學生寫熟悉的事,筆者主要是讓學生寫親身經歷的事。學生自己是參與者,對事情發展的全過程和各個階段的特點十分清楚,寫起來較容易。尤其能夠把自己的認識與感受寫進去,從而揭示事情的真諦。那么怎樣敘事才能具體、真切呢?
1.要交代清楚記敘的要素。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般來說,敘事時要交代清楚這六要素。學生在敘事時,一般都能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結果,卻往往把事情的過程敘述得非常簡單、空泛,不能給人留下什么印象。為解決這一難點,筆者就強化訓練學生寫好事情的發展過程,力求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效果。
2.寫好矛盾沖突和結局。由于年齡、時代的差異,學生在家里會與家長,在學校會與老師、同學發生矛盾沖突,但經過雙方的努力,矛盾沖突最終得到妥善解決。筆者要求學生寫作時盡量寫好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并且力爭寫出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結局,使文章曲折動人,富有吸引力。
例如黃麗娜同學的作文《“衰(shuāi)”?“衰(cuī)”!》就寫得很好。她在作文中寫她爸爸讓她背誦唐代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當她背到“鄉音無改鬢毛衰”時,她爸爸嚴肅地批評她為什么把“衰”字讀成“cuī”了。黃麗娜聽了,很委屈地說:“爸,是您錯了,(衰)字在這里就讀(cuī)。”她本以為父女之間又得來一場面紅耳赤的唇槍舌劍,而她爸爸卻搬出字典、詞典,與她一同查找,結果費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也沒有查到。黃麗娜不耐煩地說:“爸,算了吧,就聽您的念(shuāi)吧。”她爸爸聽后,反而更加嚴厲地說:“什么叫算了,做學問,就要老老實實,認認真真,有錯必改!”她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查找。兩個小時過去了,她爸爸忽然捧著《古代漢語》高興地叫起來,說這里就是讀(cuī):“爸爸錯怪你了,向你認錯!”作文最后寫道:“爸爸是個文者,知識淵博,竟然向我認了錯,可在‘認真二字上,我卻輸給了他。”這篇作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把矛盾沖突表現得合情合理,結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題也突出了。
三、片斷寫作訓練
在指導學生寫整篇作文之前,筆者先指導學生作片斷練習,以突出寫作訓練的重點。
怎樣寫好片斷呢?筆者向學生提出四點要求。
1.要圍繞一個中心寫。內容要集中,不能漫無邊際地寫。
2.要真實。必須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寫自己的觀察所得,不能脫離生活,編造離奇的故事。
3.要具體。寫出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情景,不能空洞無物。
4.要寫出自己的點滴感受。也就是要賦予片斷一定的思想意義。
初一學生年齡小,能力有限,面對紛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從何下筆。筆者就直接給出一些題目,如《媽媽的汗珠》《感人的擁抱》等。有時,筆者規定寫作范圍,如場面描寫、心理描寫等,讓學生自擬題目。
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黃翠蘭同學寫的《媽媽的汗珠》,部分內容是這樣的:“烈日下,田野里,母親揮動著鋤頭,在她那黑黑的面頰上,滾動著許多細密而晶瑩的小汗珠。漸漸地,這些小汗珠匯集成一顆豆粒般大的汗珠順著布滿皺紋的臉頰往下淌,淌到下巴上掛了片刻,閃閃欲墜。這一刻的汗珠在陽光照耀下,是那樣晶瑩璀璨,銀光四射。然而瞬間又落了下去,滴進腳下那片熱土,激起一片小小的煙霧。”
這篇片斷文把一位農民母親在烈日下辛勤勞作時的汗珠描繪得惟妙惟肖。它就是一幅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頗有感染力。這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體會生活,并按老師要求認真寫作的結果。
寫好記敘文,就是打下語文的半壁江山!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多思考,多訓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