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金標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對比律進行教學已經越來越廣泛,如今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巧用而不濫用。現有“對比引入主題、對比理解含義、對比區分概念、對比鞏固練習”四處巧妙運用對比,不僅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順利完成數學知識建構。
【關鍵詞】對比律;小學數學;課堂運用
對比,顧名思義,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完全對立或者部分對立的事物安排在一起作比較,使人清楚感知事物的本質屬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在小學數學知識中,有許多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形同實不同的知識點,在教學這些知識點時若恰當運用對比法,引導學生加以區別理解,則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防止知識混淆,提高辨別能力等,亦可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同時能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一、運用對比律成功引入主題
正所謂“題好一半文”,對我們的數學學習來說也是如此,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成為上好一節數學課的關鍵。當復習舊知導入、游戲導入、圖片欣賞導入等都不合意時,不妨試試對比引入直接揭示課題。
例如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一開始就出示這樣一則信息:“文昌市位于海南省東北部,其東、南、北三面臨海,土地面積有2403平方千米,在210千米的海岸線上分布著43個大小不一的島嶼,全市共有55.85萬人口,另有海外華僑120萬人,文昌是我國著名的華僑之鄉、將軍之鄉、文化之鄉、椰子之鄉、排球之鄉。”根據這則信息中出現的數字,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哪些是學過的數,對比之下自然而然揭示課題,剩下的數就是要認識的小數。因為小學生易對新鮮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所以在鮮有人知的有關文昌情況的介紹中引入主題,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同時,如此簡單明了揭示課題不僅節約了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而且可以讓學生快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何樂而不為?
二、運用對比律深刻理解含義
小學數學學習與小學語文學習不同,時時刻刻都要注意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因此正確理解知識中的名詞、符號等含義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知識內涵,讓那些看起來深奧的文字數學變得簡單易懂、可愛可親。
例如“平均分”一課重在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先將課本中的情境圖作為童話故事引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然后提出問題:“將10個竹筍分給一大一小2只熊貓,可以怎么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找到了很多種分法。教師適時追問:“有一種分法很特殊,既沒有多給大熊貓,也沒有多給小熊貓,是怎么分的?”引導學生把分法分成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兩類進行對比,深刻體驗平均分的含義。
三、運用對比律有效區分概念
數學知識中包含很多概念,有些概念之間又極為相似,且都十分抽象。中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這些概念時,往往因其表面相似而本質不同所困、所阻、所難。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充分運用對比法迫在眉睫,它能使學生準確牢固地掌握數學概念的內涵,徹底揭示數學概念本質屬性。
例如“三位數加減法估算”一課,創設了回收飲料瓶的情境后出示光明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收集飲料瓶子的情況:第一周186個;第二周334個;第三周192個;第四個219個。教師提問:“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孩子們積極思考,有的說第一、二周一共收集多少個飲料瓶子,有的說第二、三周一共收集多少個飲料瓶子,還有的說第三、四周一共收集多少個飲料瓶子……教師一一肯定了孩子們的回答后出示了以下兩個問題:①第三、四周一共收集多少個飲料瓶子?②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集多少個飲料瓶子?
通過比較這兩個問題的異同點,讓學生初步感知精確算與估算的區別。估算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數學素養,課程標準也提出要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但平時教學中學生接觸更多的還是精確計算,估算比較薄弱,因此很有必要進行對比區分,讓學生真正理解估算的意義。
四、運用對比律強化鞏固練習
對比練習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教學手段,它將若干個易混淆題目編成一組題,通過讓學生辨別差異,理解原理和方法,最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對比練習既有助于學生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強化數學基本技能,又能有效提高練習效果,提高解題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1:購買運動器材。小雨一家來到運動用品專柜,由于周年店慶,專柜商品一律七折優惠。小雨一家選購了下列物品,打完折后這些商品分別應付多少錢?羽毛球(盒)原價60元;羽毛球拍(對)原價200元;羽毛球網(個)原價300元。學生計算回答后思考:這些商品都是七折出售,應付的價錢怎么不一樣呢?
例2:小雨媽媽還看上了一個200元的沙灘排球。如果按下列折扣促銷,售價分別是多少? 七折出售,售價(? ? )元;五五折出售,售價(? ? )元;五折出售,售價(? ? )元。學生快速回答后再思考:認真觀察折扣和售價,有什么發現?
第1題原價不同,折扣相同,售價不同;第2題原價不變,折扣不同,折扣越低售價越低。教師設計以上兩個層面的對比練習,讓學生自主解決,自己探究發現原價、現價與折扣之間的變化規律,大大提升了學生運用折扣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加深了學生對生活中不同折扣現象的認識和理解。
以上例子都是教師運用對比律進行教學,今后若能教會學生自己運用對比律進行建構學習,對比律的運用還會更加廣泛,發揮的作用必將更加巨大。
【參考文獻】
[1]陳向怡,吳元賢.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3(11):61-62.
[2]王崇青,林景.三位數加、減法估算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3(11):51-52.
[3]王建玲,孫靈彩.平均分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3(11):29-31.
[4]劉華,秦和平.折扣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3(12):53-54.
[5]張瑞安.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對比研究[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4(0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