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麗萍
【摘要】傳統的教案和導學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于是,使用由“怎樣教”過渡到“如何學”的學歷案,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轉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成為必然。有效實施課堂觀察,逐步完成傳統教案向學歷案的過渡,是專業教師需要考慮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物理學科素養;學歷案;課堂觀察;評價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中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高中物理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合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學科品格和學科能力,是學生通過高中物理學習后具有物理特質的修養素質。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物理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是深入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要素。
學生要具備學科核心素養,就必須參與學習。以對知識和信息進行獲取、整合、轉化、創新的能力為主要特征的“學習力”的形成,是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先決條件。
根據學習科學的理論(布蘭福特),學習的本質是認知經驗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持續變化,是學習者在獲得某些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建構和社會建構衍生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的過程。認知建構理論認為,兒童不僅能建構自我圖示,而且能建構自己的學習理論。兒童自主學習理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方式的制約,教師的直接教學、師生間的交流反饋、同伴輔導和學習問題的討論、學習行為上的合作,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傳統的教案(導學案)關注“怎么教”,教師竭盡全力傳遞擁有的知識信息,不夠重視學習目標是否合理、呈現方式是否科學,評價方式僅僅限于“老師教了,學生會做”;而學生面對教學信息的海量輸入,無法進行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和二次信息的整理,無法落實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同時能夠獨立建構、整合、拓展新的知識體系,教師的教案必須由教師的立場轉化為學生的立場。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的“學歷案”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學歷案”的研究認為,要提高學生各科的核心素養,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學生“學習力”的缺失,造成學生的“偽學習”,因此急需改變“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學生聽懂了卻不會做”的課堂教學模式,而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要從“教案的革命”入手。
“學歷案”的研究認為,“學歷案”與“教案”(導學案)的區別在于:(1)備課立場將“教”的邏輯轉化為“學”的邏輯,即采用逆向設計法,先定學習目標,再定評價任務,最后才設計學習過程;(2)用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和建構特點的語言設計“學歷案”中相關線索;(3)“學歷案”的構成要素以“學生如何學會”作為主線,由“學習主題、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作業訓練、學后反思”六大部分組成;(4)以“學生達成一個學習主題目標的整體學習過程”設定學習量。
既然課堂教學的定位和思路發生改變,那么課堂評價的角度和標準也會隨之調整。如何在“學歷案”的背景下做出科學、全面、準確、客觀的完整學習主題教學評價,是推行應用“學歷案”的重要條件。
在課堂教學的建設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自主探究的引領者、個性發展的促進者、教學相長的合作者,教師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如何依托“學歷案”的設計主線來評價教師處理課堂教學的行為,為教師提供科學有效的建議,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提升的同時,讓學生完成深度學習,這種基于課堂觀察的評價,是對教師專業的聽課、評課能力的要求。
崔允漷教授認為,課堂觀察是對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進行記錄、分析、統計、研究的過程,并在該基礎上思考學生學習狀態是否改善,學生學習目標是否實現,教師處理課堂教學環節是否得當等問題,從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課評課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將主要的關注點投射在學生身上,即使確定的觀測點不是學生,也最終通過學生如何學、會不會學、學得怎么樣來評價課堂。
課堂觀察總的來說可以從四個維度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即“學生學習維度”“教師教學維度”“課程性質維度”“課堂文化維度”。其中,各個維度又有許多分維度,如“學生學習維度”分為:(1)學生如何突破重難點;(2)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3)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應用;(4)學生參與的深度;(5)學生參與的廣度等。盡管觀察角度對應的是學生,但是傳統的教案(導學案)很容易表現為教師在課堂上硬性引導,表現出教的思路,而不是學生學的思路。下面以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形變和彈力”作為分析課例。
一、傳統的教案(導學案)反映出的“學習目標”設計
1.理解形變、彈性形變、范性形變;復習“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的作圖方式。
2.理解彈力產生的條件。
3.理解彈力的定義,并且能夠根據彈力的定義判斷某些發生明顯形變的物體產生的彈力方向。
4.嘗試如何判斷沒有明顯形變特征的物體的彈力方向的方法并說明依據。
5.嘗試總結高中階段涉及的彈力類型及判斷其彈力的方法。
6.什么類型的彈力可以直接計算?理解胡克定律并能熟練應用。
7.不能直接計算的某些類型的彈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判斷其大小。
8.相應例題(略)。
分析。
1.許多角度都是教師對學生的硬性指令,反映的是教師“如何教”,缺少學生“如何學”的線索,沒有關注到學生是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
2.未用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及建構知識的文字設計相應問題。
3.未考慮到學生的參與度、思考角度和探究行為對學生學習的漸進性的重要影響。
4.應考慮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對應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措施。
二、學歷案的嘗試設計
1.任務1:學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
(1)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被拉伸,外力撤除后恢復原狀。
(2)彈簧在重物作用下被壓縮,重物撤除后恢復原狀。
(3)海綿表面放置重物后發生凹陷,重物撤除后恢復原狀。
(4)橡皮泥被手壓扁,手撤除后恢復原狀。
(5)感受手壓彈簧的感覺。
討論分析。
(1)彈力的產生是否需要“直接接觸”。
(2)彈力的產生基于什么類型的形變。
(3)總結彈力產生的條件。
(4)嘗試描述彈力的概念。彈力會發生在沒有形變的物體之間嗎?
(5)能否感受上述例子中彈力的方向。
2.任務2:在上述例子中:
(1)彈力的方向與產生形變的物體的形變有關聯嗎?
(2)嘗試用“力的示意圖”畫出彈力,注意“大小、方向、作用點”三要素的體現。
(3)感受物體形變方向和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的彈力方向的關系,總結彈力方向的特點。
3.任務3:
(1)利用“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系”的小實驗理解胡克定律,感受彈簧勁度系數的特點并熟練運用胡克定律。
(2)嘗試畫出彈簧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函數關系圖,在忽略誤差的前提下,認定應屬于數學上的什么函數圖像(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嘗試理解函數關系圖中可以反映哪些物理量。
4.任務4:難點(教師做必要的引導,因材施教)。
(1)嘗試考慮高中階段涉及哪些類型(接觸面、輕繩、輕彈簧、輕桿)的彈力,是否可以直接計算大小,如果不行,可以考慮用學過的什么方法處理。
(2)嘗試利用學過的方法總結這些彈力的方向特點。
(3)嘗試用學過的方法判斷某些問題中的彈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彈力方向如何判斷;如果不存在,則說明理由。
通過上述課例的比較,我們發現傳統教案(導學案)的主體定位多為“教師如何教”,而現階段“學歷案”行為主體的定位則為“學生如何學”,并且注重學生對學習信息的二次或多次建構、重組、衍生、拓展、探究及質疑,也更符合對學生學科科學素養進行培養的認知途徑。因此,課堂觀察評價的維度必然在學生“如何學”的主線上進行關注,必然在“學生學會了多少”上進行目標達成、角度觀察、衡量標準、手法應用、策略引導等方面的調整,才能更好地增強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盧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崔允漷,沈毅,吳江林.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美)布蘭福特.人是怎么學習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么上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