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梅花 紀園園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陶瓷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文化知識、工藝技術和民族精神等精髓的結合體,在“非遺”的視角下,陶瓷的燒制工藝和陶瓷具有的一切藝術特性都應該被傳承和發展。本文研究開發設計陶瓷產品,結合社會需求和藝術特點,尋求創新的設計思想對陶瓷文化深造,推動陶瓷文化發展。
陶瓷產品是剛剛起步的文化產業,產品分布在兩個極端,一類產品外觀千篇一律,造型和顏色趨同,缺乏創新性,另外一類產品一味追求外觀而忽略了商品的功能性。在旅游紀念品商店中,擺放著簡單文化元素的產品,這類產品雖然也傳遞了產品信息,但設計簡單粗糙,不能完整展現非遺的文化內涵。
(1)消費者需求和定位不準。產品開發前期沒有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深入了解受眾群體的消費觀,導致市面上眾多產品沒有創新,設計手法單一,只是把簡單元素繪制或粘貼在陶瓷上,這種粗劣的批量設計生產模式定會造成產品銷量不佳。
(2)產品非遺文化特色匱乏,同質化嚴重。非遺的傳承不應只是紋樣上的復制,還有民族文化細枝末節的延展和創造。陶瓷產品多種多樣,各有特色,應提煉非遺文化元素,結合產品外觀造型和工藝方法,提高陶瓷產品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寓意。
陶瓷產品上的設計元素是文化的象征,通過元素抽簡重組,加之人們根據認知產生的聯想,起到了傳遞文化信息的作用。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狀元杯(圖一)。造型上,杯蓋和杯身造型似狀元帽,防塵杯蓋以狀元帽頂為鈕,代表榮譽和智慧,杯子上“狀元”二字蘊含“金榜題名”的美好祝愿,同時在實用性方面,防塵杯蓋也具有防燙功能。

圖一 北京故宮博物館“狀元杯”
陶瓷產品雖是商品,但其內涵和靈魂是文化。例如北京故宮的紫禁福祿壽杯,設計師采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蝙蝠、鹿、鶴三種吉祥動物的萌寵形象,傳遞出“福”“祿”“壽”三種美好寓意,杯子的整體造型和印花也高雅大方。將傳統故事結合到現代文化中,在現代生活中產品中重新闡述,不僅滿足當代生活功能,也以創意的方式保護非遺。
從產品角度看,陶瓷工藝和材質各不相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表現出來的氣質也大不相同。例如北京故宮海水江崖快客杯(圖二),杯身的設計有茶壺蓋似官帽、茶杯半浮雕狀、上海水江崖紋為皇帝龍袍上的紋樣、茶杯整體宛若威嚴的國臣。杯子有羊脂白釉和黃砂釉加黑鐵釉兩種工藝,工藝的特殊性給其添加了質感,美觀性也大大提升。

圖二 故宮博物館“海水江崖快客杯”
結合前文我們發現,目前市場上有在工藝方面十分精致但價格昂貴的裝飾擺件,實用性弱;也有些制作粗糙的產品,無法激起消費者購買欲。因此要明確陶瓷產品設計定位,符合現代生活方式,才會設計出有流量有需求的產品,同時還要依據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年齡、性別、愛好等,不斷地做好產品的調整。
(1)文化元素的提取
非遺文化中,陶瓷的紋樣、工藝、材質多種多樣,富有文化內涵的元素符號有待發掘。例如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馬克杯(圖三),設計來源是埃及的“蓋爾安德森貓青銅像”,杯子整體造型像只貓,杯蓋也是貓造型,手柄是貓尾巴,杯身上有簡單的線條和顏色的搭配,盡管杯子的造型與藏品不是很相似,但通過元素的抽簡重組,還是很好的從形式和細節展現埃及文化。

圖三 大英博物館“埃及馬克杯”
(2)非遺文化與創意融合
文化是整個陶瓷產品的靈魂,能讓人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高質量的文化創意設計會賦予產品強大的生命力。北京故宮博物院設計的汝窯天青釉-梅花茶盞(圖四),器型設計來源于畫家王冕《詠梅詩》,生動詮釋了“不要人夸好顏色,但留清氣滿乾坤”,傳達出了梅花的神韻。制作工藝采用產汝窯的燒制技藝,使用的釉料為瑪瑙石,整個產品具有天青如玉的光澤和觸感,區別于普通的陶瓷。

圖四 故宮博物院“汝窯天青釉-梅花茶盞”
(3)產品實用性
陶瓷產品在消費者中最多涉及的就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陶瓷產品應該立足于服務消費者,要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尤其迎合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更容易受到青睞。
每一個消費者都是情感獨立的個體,陶瓷產品的開發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發掘消費者的情感訴求,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產品開發模式,才能做到情感化設計,并且持之以恒的發展。
陶瓷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是基于非遺特色文化的,只有不斷地發掘非遺中的精髓,深入到產品開發的各個方面,生產、推廣與銷售等,才能對非遺陶瓷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陶瓷產品是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設計師需要認真研究非遺文化的“生長機理”,還要用發展的眼光,了解人們的生活情感需求,有利于陶瓷產品市場的活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