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海英 (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223001)
新的經濟影響下,中國文化處于大繁榮時期,近年來以“紅色”形式的旅游很熱。紅色的景點建設較以往大幅度增加,紅色景觀雕塑作為紅色文化不可或缺的建設部分,則被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央關于紅色景區建設上作出指示“發展紅色旅游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工程,是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的經濟工程”1。而蘇北就其地緣優勢處于中原地帶,針對蘇北紅色景的雕塑進行設計與研究,特別是對紅色景區的雕塑創作實踐性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并以淮陰八十二烈士陵園紅色景觀雕塑為例,就項目背景、文化定位、設計思路等創作進行實踐分析。
以紅色旅游這一軟實力帶動地方經濟和提升城市影響力。關于紅色旅游及景區的定義,中央出臺了發展紅色旅游綱要中指出:“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事跡和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2觀者通過對紅色景點的游覽瞻仰,學習和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在景區的各個功能區域的宣傳和展示中,進行革命歷史的回憶、追塑,從而進行精神上的洗禮,珍惜和平生活。新的時代精神下,旅游業發展迅猛,每年以15%的比例遞增,全國各地關注以及加大對革命景區的財政投入,在紅色旅游的推動下,開展了一系列的關于“紅色”主題的場所建設,蘇北作為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相繼建設了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的紀念館、革命歷史陳列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周恩來紀念館;淮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朱瑞將軍紀念館;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等。
伴隨著近年來的紅色旅游人數迅速增長,中央配套完善了近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據統計,每年紅色旅游人數都在一以15%至18%的良好態勢增長,國家繼續加大投入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建設,對目前意見形成的建設的八十多個經典的紅色旅游景區,進行重點打造。對革命老區、經典的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等,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深挖革命歷史史料,梳理和重塑經典案例,做好保護和宣傳工作,對老舊的設施進行完善、替換,對不能滿足客流量的景區進行增設和擴充,為推動紅色旅游的發展提高有利條件。國內較為經典的紅色景區有:井岡山、西北坡、沂蒙山、遵義等,表現了黨在抗日及解放戰爭歷程中,紀念戰斗場面、艱苦歲月的生活等。在此方面,國外雖然沒有嚴格意義上“紅色”景區,但是,西方國家建設的一批經典的紀念性景觀,比如紀念碑有肯尼迪的、前蘇聯二戰的、越戰的,博物館有德國猶太人、美國猶太人等,在景觀及規劃上,都體現了豐富的實踐性內容。
1.雕塑創作背景:淮陰八十二烈士陵園大型戰爭場景群雕創作,是以蘇北平原上著名的紅色戰役劉老莊戰役為背景。1943年春,侵華日軍對蘇北淮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掃蕩”,3月18日,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八十二位戰士奉命掩護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及百姓撤退轉移,全連在老張集西北的劉老莊地區英勇抗擊日偽軍,全連82人在強敵面前,經過戰士們的生死搏斗打退敵人五次圍攻,殲滅敵人百余人,最后彈藥打光了,全部陣亡。他們用錚錚鐵骨譜寫了英勇的不朽戰歌。戰斗中,更讓人為之感動的是通信員在生命最后時刻,通過火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黨最需要的時候,我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黨和人民,絕不給我們黨丟臉,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3陳毅評價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4淮陰八十二烈士陵園地處江蘇省淮安市劉老莊鄉,現有設施八十二烈士墓,壯志亭,八十二烈士紀念館,斷頭溝遺址、八十二顆松、八十二烈士紀念碑、砥柱主雕廣場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國防等省級教育基地,是江蘇省重要的紅色景區,近年來,由于參觀和瞻仰人數迅速增加,園陵設施需要進一步增設和提升,并規劃了戰爭場景群雕的建設。

2.雕塑設計創作思路:淮陰八十二烈士陵園大型戰爭場景群雕創作,整體構思緊緊圍繞紅色經典劉老莊“八十二壯士”的英雄事跡,以等人大小的雕塑體量,直觀真實再現形式,戰士們最后與日軍肉搏的“永恒的瞬間”,羅丹曾經說過:“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性格就是外部的真實所表現的內在的真實。”5比如其中有表現英雄連長白思才,這位優秀的指揮員,在犧牲前的最后時刻,與敵人拼刺刀勇猛肉搏的瞬間。通過對戰爭場景的群雕創作,塑造戰爭中烽火硝煙的勇士,以群雕形式真實的再現形式,增加觀者與雕塑場景之間的交流性與互動性,旨在緬懷先烈之不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熱情。劉老莊英雄連群雕在反映的主題上,充分考慮以下幾點設計原則:①以反映八十二烈士戰爭歷史為主題原則;②以突出烈士“視死如歸、殺敵報國”特征為主線原則;③以設計具象圓雕結合硝煙戰場實景為主形式原則。
3.雕塑實踐創作元素:通過對八十二烈士陵園的實地調研和歷史資料的梳理,選擇了陵園東側的戰壕為雕塑群雕的設置地點,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形象的風格表現“永恒的瞬間”場景。具象表手法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定格影像,即深度刻畫單個人物及人物組合等,針對服飾、刀槍、動作、造型、表情等塑造元素,從不同角度呈現,力圖做到給觀者不同視角、不同的光影變換的多元呈現。并充分考慮到戶外環境條件下的環境條件因素影響,對群雕的腐蝕性、牢固性、安全性等元素也作了分析,采用青銅鑄造的元素實現最終的材質轉換,所有人物均以190厘米高度進行塑造,模擬設置群雕人物單體及多體組合的規劃設置,給人以直接的視覺沖擊,雕塑人物之間的構圖組合整體形勢上呈現疏密結合,利用戰壕的地形優勢,作高低錯落的設計,在展現漭漭平原,戰爭毫無庇護遮擋,只能挖些壕溝做掩體,大多靠血肉之軀奮起阻擊,觀者可以在群雕中游走瞻仰,融入其中,使觀者與雕塑零距離,互動其中。
4.雕塑創作的實踐性意義:首先基于功能性需求,八十二烈士陵園大型戰爭場景群雕項目是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環境的提升,作為一個全國典型英雄形象的紀念陵園,紅色主題及針對性較強,群雕的整體創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性意義。近年來,由于參觀和瞻仰人數迅速增加,增設、完善陵園和紀念館的景觀設施,既是對環境的客觀美化,也是豐富陵園的人文氣息,是提升紅色旅游品味,加強劉老莊連英雄主義紀念園的特色,凸顯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地位,打造獨特的紅色景區名片。其次基于時代精神需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的95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言“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它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進行的文化創造。”6通過劉老莊群雕創作,是更好的弘揚民族自信,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是文化的自覺。再次是基于歷史文化的需求:在時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大潮中,城市之間競爭激烈,如何打造好各地的特色城市文化,淮安地處南北交匯,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也是偉人周恩來的家鄉,有著獨特的歷史性、功能性及藝術美。歷史上也有淮安雕塑家滑田友以雕塑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定了革命題材的地位,是以紅色雕塑形式體現中國革命先烈的紀念和頌歌。紅色景區及景觀雕塑建設彰顯“民族自覺,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涵,八十二烈士陵園大型戰爭場景群雕實踐性正出于對紅色革命歷史的考慮,以及特色文化歷史城市的發展需求,規劃和建設好蘇北紅色景區、景觀雕塑,屬于地方特有的藝術形式。
雕塑創作形式與風格,呈現多元化發展。首先,在劉老莊英雄連群雕塑造上,藝術風格以圓雕形式的具象表現,是對歷史事跡的再現性風格,特別是紅色主題雕塑,具象刻畫,注重深挖細節,再現紅色記憶。在比如表現連長白思才戰場對決的瞬間上,塑造白思才雙手緊握槍械,右手右臂包扎繃帶,目光炯炯有神,眉頭緊鎖,正與敵人拼搏,凸顯空間張力,將英雄奮戰的瞬間形象定格在了永恒,在整體26個等大人物塑造上,或沖鋒陷陣、或飛擲手榴彈、或徒手肉搏、或揮舞大刀等,均以具象寫實的手法最終呈現,弘揚正義,崇尚民族自信。其次,景觀雕塑與現實環境緊密結合,根據地形實況靈活規劃設置,巧妙利用戰壕布局,群雕實踐成果內容豐富,增強戰役氛圍及觀者的互動性。再次,雕塑實踐成果以紅色主題展覽的形式呈現。雕塑實踐創作是由設計師及創作團隊,通過大量史料調研、文獻梳理、設計創意、具體塑造、材質轉換、施工安裝等環節合力完成創作項目,通過實況展覽、在線展覽、作品研討會、新聞媒體、網絡播報等多元的形式進行宣傳,一方面是從雕塑專業的角度進行實踐性探討,接受和總結雕塑創作的個方面評論,更好的服務于地方,提升社會效應。另一方也是對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的紅色旅游宣傳,傳播八十二烈士之不朽精神,打造好淮安紅色景區名片,以多元的成果呈現,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及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幾代藝術家都將以無數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為素材,去創作中國革命歷史留下個精神畫卷。以八十二烈士英雄事跡為主要創作主體,以紅色景觀雕塑創作服務于地方,打造蘇北紅色景區,通過對蘇北紅色記憶的追“塑”,為英雄兒女造像,將他們的精神被轉化為藝術的形象,將與時代同行,永生!
注釋:
1.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
2.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
3.李秋華.莊永菁.從《新四軍軍歌》看鐵軍精神黨[J].史文苑,2007.6.
4.曹建林.蘇北根據地抗戰文藝研究(1940-1945)[J].蘇州大學,2012.3.
5.王鏞.羅丹[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07頁.
6.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J].理論導報,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