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冰 (燕山大學 066004)
自從20世紀初西方傳統(tǒng)和聲理論傳入中國以來,中國的作曲家們就對這一舶來品進行民族化的改造,使之適應中國大眾的審美情趣,《平湖秋月》正是中國作曲家積極探索中國民族化和聲的優(yōu)秀成果,這首作品由陳培勛于1975年受著名鋼琴家周廣仁、殷承宗之邀,根據(jù)同名粵曲改編而成的,又名《醉太平》,著重于色彩上的描繪,加以鋼琴化的技法,以求表現(xiàn)樂曲標題的意境。通過對該作品和弦材料的運用、和聲進行的運用以及調式材料與五聲性旋律結合的運用三個方面來分析其和聲技法民族化的特點。
譜例1.《平湖秋月》2-4小節(jié)

譜例1為《平湖秋月》的開始處,主題旋律為降D宮調系統(tǒng)降A徵調式,和聲為降D自然大調,譜例是在三度結構和弦的基礎上進行附加音的處理方法,左手運用三十二分音符對和弦音進行分解的同時加入了五聲性的和弦外音,如在2小節(jié)的主四六和弦中加入了降E和降B作為主和弦三音F和五音降A的輔助音,3小節(jié)第一個和弦六級和弦,在和弦音降D和F之間加入了經(jīng)過音降E等等,這些和弦外音都來自于降D宮五聲調式音階。左手低聲部為了鞏固旋律的降A徵調式,而采用的降A調功能性低音的橫向進行導致了降D大調和弦的轉位,這些和弦的轉位使和弦的音程結構發(fā)生改變,削弱了以三度疊置和弦的性質,變相增加了和弦五聲性的音響特點。
譜例2.《平湖秋月》22-26小節(jié)

譜例2是《平湖秋月》最后結束的五小節(jié),旋律為降A徵調式,和聲為降D大調,22小節(jié)最后一拍的屬和弦附加了二度音,23小節(jié)的主和弦也同樣采用附加音的處理手法,附加了二度、六度音,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附加音的主和弦的構成音包含了降D宮系統(tǒng)的所有音,和弦音響效果的民族性特點明顯,另外從和弦音的排列方式上陳先生也有意避免了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陳先生弦以降D-降A的純五度音程確立了降D大調主和弦的五度框架,主和弦三音F并沒有按照常規(guī)三和弦的方式出現(xiàn),而是放在和弦五度框架后面以五聲音階的方式出現(xiàn):降D-降E-F-降A-降B,這種處理手法是為了避免和弦以降D-F-降A三度結構排列方式的出現(xiàn),削弱了和弦的“西洋性”,加強了和弦“民族性”的特點。
譜例3.《平湖秋月》6-9小節(jié)

譜例4是對6-9小節(jié)和弦的提煉,6-8小節(jié)旋律為降D宮調式,和聲為降D大調,整個譜例的和弦連續(xù)運用根音上行四度典型的功能性進行方式,6小節(jié)兩個和弦分別為二級七和弦進行到屬九和弦,7小節(jié)是兩組附加二度音的屬二和弦解決到主六和弦的進行,與6小節(jié)形成下屬-屬-主的功能性和聲進行,8小節(jié)也是和聲功能性進行的一種方式,二級七和弦進行到屬和弦,用附加七度音的六級和弦替代了屬和弦之后期待著的主和弦形成阻礙進行,而9小節(jié)旋律結束在羽音降B上,典型的屬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確立了降b小調的調性。
譜例4.《平湖秋月》14-15小節(jié)

譜例4的和聲進行方式屬于三度根音關系的非功能性和聲進行,在近代音樂的和聲進行中,這種三度根音或低音進行最為常見,14小節(jié)第一拍的主和弦根音下三度進行到二、三拍的六級和弦,15小節(jié)的三度關系和聲進行更為典型,
第一拍的下屬和弦上三度進行到六級和弦,再上三度進行到主四六和弦,然后下行三度又回到了六級三四和弦,四個和弦連續(xù)三度根音關系的進行結構較為松散,避開了四五度關系的強力度功能進行,使調性變得模糊不清,但這種進行方式顯現(xiàn)出獨特的音響效果。
前面我已經(jīng)對譜例1的和弦材料和和聲進行做了分析,除此之外,在和聲調式的選擇上也很有特點,旋律與和聲采用異調配置,“當和聲結構的調式與旋律的調式不是同一主音時,(旋律與和聲各有自己的調性),叫做異調和聲配置。”1,譜例1主題旋律為降D宮調系統(tǒng)降A徵調式,以降D自然大調為五聲旋律配置和聲,旋律調式的主音作為和聲調式主音上方的五度音,也就是和聲調式主和弦的五音,形成降A徵調與降D大調的調式復合。
譜例2的旋律為降A徵調式,和聲則采用異調配置,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復合調式,用旋律的主音降A作為降D大調主和弦的五音來配置和聲,為了強調旋律的降A徵調式,在結尾處重復了降D大調主和弦的五音降A,對旋律主音進行了鞏固。
小結:陳培勛作為近代著名的音樂家為符合中國審美情趣而對西方傳統(tǒng)音樂形式的民族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成熟時期創(chuàng)作的這首《平湖秋月》正是陳培勛先生在和聲民族化的探索道路上產(chǎn)生的優(yōu)秀成果,是20世紀初西方和聲傳入中國后,中國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和聲嘗試為民歌或民間曲調配置和聲時如何克服西方“和聲思維與技法”與 “民族調式音調”相結合時產(chǎn)生的風格不協(xié)調問題的最好解答。通過對這首鋼琴作品和聲技法的研究來發(fā)掘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價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釋:
1.吳式鍇著.《和聲學教程(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5月北京第1版,第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