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項華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議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對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建設目標和要求。服務型黨組織實質上屬于組織狀態和工作形式的一種,其核心價值取向為發揮服務的主動性,起到凝聚人心、服務基層、促進和諧的作用。高校教師黨組織是凝聚師生、做好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要紐帶,在高校黨建、“十全育人”思政教育等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發揮教師黨組織的服務型職能,將育人功能作為新常態下高校黨建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才能為高校黨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培養新一代知識創新型人才。為國家建設源源不斷地培養知識創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首要職能和任務,新常態對高校提出了創新、穩定、振興教育、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要求,在教育過程中高校應不斷深化服務師生的理念,將基層師生作為工作重點,圍繞學生全面發展、師德教育、以人為本等重要思想,樹立人文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黨員教師兼具黨組織的服務者和管理者雙重身份,但更多的要將自身設定為服務者,將培養人才、服務學生進行有機結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服務理念還需體現在教職工群體中,作為高校基層工作者,對教職工的關心是對服務理念的升華,讓教職工成為學生楷模,落實基層黨支部工作的服務職能,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和各門學科建設。
(二)保障科學研究。服務于科研人才是推動高校科研進展的重要保障,黨組織不僅要保證各個學科和部門的協同創新,而且要在各項科研活動中積極鼓勵創新,完善軟件服務和硬件設施,將黨建工作潛移默化落實到科學研究中,促進各項科研資源有效整合,從而為科研發展提供物質支持。
(三)服務于社會基層。從大環境角度來看,建設高校教師服務型黨組織是為了給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新常態背景下高校更應立足于利用科學和人才優勢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此外,高校黨組織也要將民生問題當作服務項目,緊跟國家民生政策,體恤民情、關注民生,響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對高校學生而言,需緊跟新常態“求知”“創新”的步伐,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服務于社會。黨組織需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激發師生服務社會的熱情,將黨組織作為連接民生民情和高校的紐帶,逐步樹立服務于社會大眾的理念。
(四)文化的創新、發展與傳承。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衡量綜合國力和人文科教水平的重要指標,作為傳統和現代文化的交織地和汲取地,高校應重視文化的創新、發展和傳承,在辦學理念、校訓、文化課、文藝活動中滲透文化軟實力理念,在高校先進文化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辦學理念中融合“中國夢、富強夢”的理念,積極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
(一)缺乏整體規劃。高校教師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需考慮到系統性和全局性,但目前較多的高校黨建工作缺乏企業、政府的協同機制,在群眾服務、黨員教育、黨員發展等方面校內各基層黨支部、二級黨委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規劃目標和落實方案,導致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過程面臨差異性問題。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黨組織對黨員隊伍的服務整合能力不夠,并未產生規模效應,新進的學生或教師黨員本身仍處于學習和提高階段,面對新目標和新問題缺乏針對性解決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組織服務能力,而教職工黨員大部分時間用于日常科研、教學或其他事物,無暇參與黨組織服務活動;另一方面是黨組織缺乏服務實踐能力,對黨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常態號召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設身處地的深入基層群眾群體中應用專業技能服務于社會,阻礙了高校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進程。
(二)服務主動性不高。學生和教職工黨員是高校黨員隊伍的主要構成,學生黨員大部分精力放在學習專業知識上,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較為薄弱,而教師黨員則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并要參加各項考核評估,這也是導致黨員服務群眾的時間有限,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主要原因。部分高校教師黨員習慣于將服務當作任務,以傳統思維看待問題,片面強調義務和責任,忽視基層關懷和服務,存在“愿意服務”和“主動服務”的認識偏差,敷衍了事,限制了黨組織服務的積極性。
(三)服務內容和形式單一。目前,高校教師黨員在開展服務活動時多以思想解惑、就業幫扶、學業指導、生活困難引導和幫助等方面,或帶領學生參加革命黨性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從內容和形式角度來看,多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學習,以及組織黨員督促、輔導學生學習為主,在活動內容上容易與師生的迫切需求和身心發展脫節,且開展活動的規模小、形式分散,很多活動內容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無法調動教師黨員的服務熱情。
(四)服務持續性不足。高校教師黨組織開展服務活動時階段性較強,存在“一陣風”式的現象,無法實現常態化服務,活動開展缺乏長期規劃,活動內容連貫性和系統性不足,開展后缺乏后續評價和反饋機制,單純地為了提供服務而提供服務,沒有進行完善和總結。究其原因與三個方面有關:一是基層黨支部作風不正,例如借黨組織基層服務活動之便利開展商業活動,甚至出現以權壓人、官僚主義、個人主義作風,嚴重影響到群眾心目中黨的形象。二是服務活動走過場的問題較為嚴重,開展活動僅僅是為了拍照宣傳或應付檢查,有些重要的服務活動尚未展現出效果就已經結束。三是沒有形成常態化服務機制,有些基層黨支部開展的服務活動雖然內容新穎,群眾樂于接受,反映良好,但活動結束后沒有進行總結、反思、完善,未形成能持續開展的制度形式,導致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效果缺乏可持續性。
(一)完善頂層設計,傾聽基層師生的建議。高校黨委需對教師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藍圖進行統籌領導和頂層設計,二級院系則需根據頂層設計,結合地方服務需求、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等內容針對高校實際發展需求和黨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服務載體建設,完善服務陣地建設、定期服務活動、總結反饋等制度。充分利用宣傳欄、互聯網大數據等各類平臺開展服務,逐步完善頂層聯系基層的服務制度。例如校黨委、校領導根據院校年度重點工作和發展需要,結合日常工作開展專題調研,針對事關師生利益的決策需采取書面、網絡征集意見、座談會等形式收集學生黨員、教師黨員和其他教職工的意見。此外,黨委領導班子需深入教室、實驗室、食堂、宿舍等基層場所,主動聯系基層黨支部,聽取師生和群眾意見或建議,多了解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主動關心新進黨員的成長,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樹立主動服務理念,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精神。牢記黨的使命,把握“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精神的重要意義,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宗旨意識,以服務師生、服務社會、服務大局為工作理念,開展黨員個人學習、訪問調研、實踐開展、集中培訓、典型引領等方式將主動服務內化為黨務工作中的自覺意識。在高校內部環境方面,要明確為師生服務的出發點,強化目標導向,將宗旨意識作為內在驅動力,讓為師生服務的概念深入人心。
(三)創新服務平臺,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一是根據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特征制定有群體特色的黨組織服務平臺,針對教師黨員職業發展需求,黨組織需盡可能為其提供機會均衡、公平的職業發展規劃,做到人盡其才、尊重人才,還需保障教師的福利和物質生活。二是建設權利保障平臺。黨組織可通過黨建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等即時通信平臺建設網絡工作室,拓展服務時空,將各項黨務信息及黨中央、院校黨委的政策資訊推送到平臺中,保障教師黨員的知情權。三是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心理健康選修課,制定科學系統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鼓勵基層黨支部多實地走訪,與黨員談心,了解其思想狀況,形成主動溝通、及時反饋、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定期開展茶話會和心理講座。四是創新服務題材,將“大服務”的理念貫穿于黨員個體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選取社會實踐調查、下鄉服務活動、網絡調研、社會幫扶等增長師生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題材提高師生黨員對民生問題、人情冷暖的感知力,培養其感恩情懷,彰顯中國共產黨為民請命的執政理念。
(四)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構建常態化服務機制。精準施策,聚焦基層重難點問題,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絕不拖泥帶水,杜絕“蜻蜓點水”式的開展服務,構建精準幫扶、資助育人等基層黨組織服務機制,發揮關愛幫扶群眾的作用,為師生提供滿意服務。例如黨組織引領高校教師進社區、進農村,采取義務講課、掛職鍛煉、擔任科技顧問等方式,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職業專長,體現服務的先進性和奉獻精神,掌握更多國計民生問題,體會更多的群眾訴求,這些信息也能作為教學科研的課題和研究對象,有利于創新服務型黨組織理論研究,激活高校黨組織服務面向社會以及黨建資源的溢出效應,在服務對接中可建立實習基地、校企產學研工作基地,實現資源互通。此外,完善以服務對象為主體的評價反饋制度,包括黨員個人自我評價、黨組織評價、師生群眾等服務對象評價,將群眾評價比重作為重點,定期進行服務評價活動,健全激勵制度和督導制度,每一次服務活動結束后組織座談會進行反思總結,集思廣益,記錄可行性高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推陳出新、傳承積累,構建長效性、常態化服務機制。
在新常態背景下,高校應圍繞四大職能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認清世情、黨情、國情,不斷強化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學習和鍛煉,提高教師和學生黨員服務的自覺性、長效性和常態化。同時堅持“以師生為本”的服務理念,著眼大局,改進服務理念和工作作風,強化服務職能,從而推動高校黨建工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