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大學檔案館 朱連芳 李華云; 四川大學對外聯絡辦公室 鄧建萍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蘊含了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中,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使之服務于經濟和文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尤其要重視挖掘紅色資源,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努力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在高校校園中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點就是從校園文化建設著手,深度挖掘本校的紅色基因,并將這些紅色基因具體物化,或是通過當前大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在校園內鋪陳開來,用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方式,加強紅色文化教育。
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并在特定的時間和范圍內廣為流行,但是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檢驗,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如同熠熠發光的金子,融入民族的血液當中,形成了具有寶貴特色的“紅色基因”,代代流傳。例如,革命戰爭年代,執著追求理想信念、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紅巖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頑強拼搏奮斗。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物質條件極端匱乏的條件下,軍民團結一心,開展大生產運動,克服了根據地嚴重的經濟困難,實現了自給自足,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延安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武裝和支撐下,中國共產黨和革命軍民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戰勝強敵,最終取得了革命事業的勝利。新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延安精神同樣指引著我們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校園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是發生在校園中的以師生為主體的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及其延伸和擴展的一種文化現象?!睆臉嫵煞矫?,校園文化可以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充分挖掘校史中的紅色文化,打造校園文化精品,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而且能夠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在課堂之外,對在校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校園內的大學生基本上是90后,甚至00后,他們從小生活在物質豐裕的年代,浴血奮戰、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離他們似乎很遙遠,而互相之間盲目攀比、奢侈浪費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因此,在紅色文化傳承物質載體、紅色文化精髓滲透等方面,深入挖掘紅色基因,繼承紅色文化傳統,加強紅色文化教育,不僅是在校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四川大學在開發、創新利用校史文化資源,弘揚紅色文化上,從物質載體、課程內容設置、課外實踐活動等方面,全方位、立體化著手,在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發揚方面,都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道路。
四川大學校園內紅色文化的傳承載體,早期主要包括亭臺、雕塑、石刻、宣傳欄等。有些載體歷經歲月,早已與校園融為一體。如屹立在第一理科樓前的毛主席紀念像,建成于20世紀60年代,在現今成都僅存的三處毛主席雕像之一。偉岸的毛主席揮手致意的特色雕像,向人們講述著偉大領袖建國創業的艱辛,而校內的這一處也已成為學校具有標志意義的人文景觀。不遠處,與對革命領袖紀念像平行而建的,是四川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亭。該亭建成于1985年,亭的四角尖翹,六根亭柱環繞著刻有川大烈士姓名的紀念石碑,顯赫的燙金大字與兩旁亭柱上的金字對聯相襯,傳遞出身處革命洪流中的川大學子投身革命、頑強不屈的浩然正氣。碑亭也成為每年清明節和革命烈士紀念日,青年學子祭奠川大烈士的主要場所。
在四川大學校史上,涌現出許多胸懷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奉獻出青春和熱血的英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秉承著紅色革命精神永不過時、永遠繼承和弘揚的目的,校內紅色文化載體也在不斷地開發和創新之中。2006年,值110周年校慶之際,四川大學在望江校區文理圖書館旁建成了占地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校史展覽館。館內設有新中國成立、抗震救災、抗戰勝利等專題校史展覽。同年還在江安校區建成了一公里長的歷史文化長廊,長廊分為五部分,由72幅日歷石雕組成。其中的“勇立潮頭”部分,專門匯集了辛亥革命以來的四川大學英烈名錄,體現了對歷史上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川大英烈的追思。
(一)注重紅色文化成果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硬件”設施建設,還應該大力加強“軟件”建設,創造“學史愛?!钡姆諊?,大力宣傳紅色文化研究成果,為校園內紅色文化的傳播奠定廣泛的基礎。例如在開創具有特色的紅色文化載體的同時,四川大學積極營造著“知史愛國、知史愛?!钡男@文化氛圍。在長期搜集和整理檔案、校史資料的過程中,四川大學開展了一系列以愛國、愛校為主題的校史研究和教育活動。從2008年起,學校開始針對本科生開設《校史文化》公共選修課,促進在校生對學校校史的了解,重視培養廣大學子的愛國和愛校情懷。與之相配合,學校還專門編輯、出版了系列校史課程教材《四川大學史稿》《四川大學:歷史?精神?使命》等。此外,在開展校史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四川大學出版有校史圖書數十本,面向在校生免費發放。其中《川大英烈》一書,匯集了四川大學歷史上的革命烈士名單,講述了紅色年代,川大校友為革命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事跡。
(二)擴大紅色文化題材選擇,拓展紅色文化內涵。據調查顯示,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校園紅色文化傳播顯示出: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復雜模糊化、紅色校園文化傳播不足、新媒體與紅色校園文化結合度不高等基本特征。鑒于此,擴大紅色文化題材選擇,拓展紅色文化內涵,雙向發力,推進校園紅色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四川大學始終以突顯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為本,使紅色成為校園文化的底色和亮色。望江和江安校區兩處英烈碑的建設,江姐紀念館的成立,正凸顯了學校永葆革命精神的強烈信念。除了這種隆重的傳承形式之外,我校還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紅色精神滲入學校的教學和校園規劃之中。在基礎教學樓等建筑物內,懸掛著密集的校園文化宣傳展示牌,融教學、育人和愛國、愛校為一體,既起著“歲月留痕”的記憶作用,也在新時代繼續昭示我們努力做紅色傳人,傳承革命精神,成為校園紅色文化的一個縮影。
(三)深度挖掘校史資源,提升教學效果。“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廣大人民愛國愛民的厚重信仰和高尚情操,相對于抽象理論,大學生從紅色文化資源中獲得的認知更加感性直觀?!痹陂_發利用校史檔案,增強大學生理想和信念教育方面,四川大學一直進行著積極努力的探索,尤其是在長期的開發、實踐中,四川大學紅色校史文化成為哺育時代精英的教學資源。四川大學檔案館(校史辦公室)長期擔負著廣大師生、校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2017年,學校啟動了“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工作,針對本科生開展包括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在內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注重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2019年,學校啟動“紅動1小時”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自啟動以來,全校有1.9萬余名同學報名參加,促使紅色文化走進思想政治課堂,成為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途徑。
(四)借助知名校友影響力,打造紅色文化精品。紅色經典作品《紅巖》讓江竹筠的英雄事跡在中國大地家喻戶曉,“江姐”成為革命事業毅然前行、頑強戰斗的英雄們的代名詞。2018年,在江姐就讀原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時期居住的女生院處,新修建了一座江姐紀念館。在116平方米的館內,借助于三維、數字化和影像的方式,展示了江竹筠在川大就讀期間,按照黨的要求努力學習、追求真理并引領周圍同學進步的事跡,并以豐富的史料還原了她的婚姻、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為觀眾展示了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革命烈士形象,也呈現了以江姐為代表的67名川大校友的英烈事跡。該館也成為四川大學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頻繁吸引了校內外黨支部和單位前來開展民主生活和教育學習活動。 一直以來,在開展紅色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史育人的工作中,四川大學積極鼓勵廣大師生、校友傳承“紅色基因”,涵養家國情懷,熔鑄優秀品質。與此同時,學校也從這一行動中獲取了巨大能量,紅色文化成為輔助學校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紅色文化精神是革命先烈用行動和毅力鑄就的民族精神力量,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對紅色記憶的留存中,高校正是薪火傳承的重鎮。歷年來四川大學在對紅色精神的弘揚和傳承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特色,并且熔鑄出鮮明的校史紅色基因。四川大學的紅色文化建設,正是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而這種紅色基因流淌出歷史上川大人甘于奉獻、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也照映出今日川大師生、校友海納百川、薪火相傳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