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虎 運河高等師范學校
最近走訪幾所學校學習參觀排球教學經驗,學生普遍反映排球運動難學習,不愿意學,學不會等,教師則普遍反映不好教課堂教學難以推進,由于學生學習卡殼,無法進一步教學等。綜合資料分析得出結論:排球難推廣!
諸韻穎,前中國女排運動員,優秀二傳手,她認為排球推廣難,難在了高起點,高門檻。這一點難住了絕大部分人和高校,甚至在社會上都鮮有排球活動。這也是排球活動被敬而遠之的根本原因:學不會!難組織!
雖然足球、排球、籃球都是集體項目,但足球和籃球都是可以落地和盤帶過人的,入門沒有任何難度,可以很好的獲得運動體驗的快樂,并在逐步接觸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而排球完全不同,排球需要互相協作相互支持配合,又由于排球不能落地和不可以連續擊球大大增加了運動難度,對隊員的應變力、判斷力、靈活配合等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一點問題就會前功盡棄。無法獲得有效的活動體驗。進而也就無法進步和提高活動興趣。形成一個“死結”。前面提到的領導的重視和建立完善的場地設施隊伍的建設等都從實際角度講較為容易改變,都不足以成為社會排球發展弊端的絆腳石。
那么如何打開這個死結呢?要緊緊圍繞“教學教得進去,學生學的好”來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和指導。使學生在學習技術和實踐活動中做到相輔相成,形成完整的活動體驗。
根據所觀察,教師教學中的行為表現正常,教學設計活動合理,學生學習過程有序,教師指導圓滿,大多數可以很好的完成整體性教學,也具備和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力。但為什么學生的技術不達標,教師覺得難以繼續深入再教學呢?那么再仔細分析和觀察就容易得出結論:形式大于結果。以墊球為例,雖然教師可以很好的組織不同形式的墊球教學,但是受制于教學時間和人數以及加學器材陳舊不足等,學生的有效練習時間和密度就大打折扣,同時高校體育課班級學習間隔時間較長,學生即使本節課學會了相應的教學設計能力,但到下節課又因為疏于練習而忘記,這是非常常見的學習現象,對于排球運動這樣的高技術含量的入門學習是非常不利的。這里就有一個誤區:希望排球教學循序漸進階梯式進步過程。教學編排是也是符合循序漸進等基本原則。這是基本符合教學原則的,但這樣的教學學生進步幾乎沒有那就是有大問題的!舉個例子,比如學習騎自行車,在沒有學會之前,很難有想象中的循序漸進的階梯式進步,而是在量變累積到一定程度質變的過程。沒學會之前看似一直處于0的狀態,而學會時則變成了1。再想忘記就幾乎不可能了。和學習游泳也較為類似。
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練習排球技術的有效時間和練習密度,成為學生學會排球的最關鍵因素。在這過程中指導者要著力思考合理布局,如何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克服單一重復枯燥的練習活動等考驗這所學校主持該方面推廣的負責部門。在這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增加體育課上的有效練習時間和密度,有節制的約束學生的畏難情緒和懶惰心理,切實增強學習技術的效率。
第二,增加排球相關的課外活動,并加強指導,使學習內容被持續鞏固。
第三,增強課外排球的投放力度,使學生在下課之后的時間有充分的可能觸及到排球。
第四,加強課外排球練習設施的建設力度,使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有效的排球練習。比如扣球練習,可以在校內設計出幾處扣球專項練習學習角,讓學生可以輕松的接觸和練習。
由于對排球在校內推廣和認識困難不足,導致多年排球這項高雅時尚的運動被敬而遠之實在是非常遺憾,雖然多數文章均提到高技術門檻等重要因素和關鍵點,但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而變得停滯不前。我們要把可以提高練習密度和練習時間放在首要位置,一切的練習和規劃都不能離開這一原則。比如單獨看重一節排球課或者幾節排球課都是不能達到這一目標的。無法讓學生學會并產生積極的活動體驗也就不可避免。又如在重要的課外練習輔導階段,學生沒有排球可以練習,并且活動時間較短,學生本身由于各種原因不愿意去體育館借排球間接造成了課外活動的形式化,無練習。因此在制定練習方式時,應尊重學生的特點,做到“拿來就可練習,想到就可練習,走到就可練習”做到練習形式多樣化,方便化,簡單化。高效化。
排球運動敬而遠之的帽子應當摘取,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樣積極而又高尚的活動中去,領略中國精神,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