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嘉辰 河池學院體育學院
在新時代環境下,國家越來越重視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傳承與發展,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重要場所,身上肩負著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的責任和義務。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了: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提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展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具有良好的文化傳承作用和教育價值,對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有機融合。
現如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手機成為大家愛不釋手的日常工具,低頭族、吃雞、王者榮耀等代名詞上熱搜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時常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形容詞,這樣的現象不利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更不利于教育部提倡的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號召。民族傳統體育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在學校可以通過一些民族節日、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社團、學術報告會等平臺接觸到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氣息。校園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有機融合,可以有效的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同時擴展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也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擴展知識面,消除文化差異等都有重大意義。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除了少數民族性質的高校里會開設一些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課程外,高等學校大部分都沒有開設民族特色的相關專業和項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在體育課堂上得不到充分體現,學生接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多都是通過社團組織、外來表演的渠道,部分高校雖然開設有武術、跆拳道、散打等課程,但是教學內容太單一,教學手段簡單,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講解和延伸。學生們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甚了解。
通過走訪部分高校發現,體育教學本身在學校的校園文化中占據較低的位置,更別提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師資力量方面,體育教師還是偏實踐型為主,科研型較少,因此缺乏傳播民族體育文化的土壤。高校如果沒有開設一些提高體育教師文化素養的相關培訓和課程,教師的文化素養就會不足,就會造成無力承擔宣傳弘揚傳統文化的重擔,更無法拓展和延伸其他項目的文化,這樣就造成了文化傳播的斷裂現象。
教學環境是保證教學有效進行的必備前提條件,本文所研究的傳統民族體育項目不同于西方的競技性體育項目,需要的場地器材較為特殊,通過研究發現,只有部分少數民族的學校有特殊專有的場地器材,如東北電力大學的龍舟、鄭州大學的荷球、寧夏大學的角斗士蹴鞠等,這些學校都是選用一些民族體育項目作為本校體育賽事競爭力的王牌。
依照現有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上來看,高校體育課中設置內容較為單一,缺少文化特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結合當地地方性民族性特征,設置一到兩個比較具有本地域特色的課程,如湖南湘江某學校設置龍舟課程,組織學生進行龍舟比賽,還開設龍舟文化大講堂,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文化交流日等,學生通過參與龍舟運動,既鍛煉了身體也豐富了文化知識,同時又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懷。
高校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知高度,學校要間歇性舉行教師文化素質培訓、競賽,也可以舉辦一些科學報告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進行交流,制造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學術氛圍。學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的公共選修課,并設置學分制,通過有別于傳統授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知識。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是保障體育課堂有序開展的前提條件,學校首先要勇于發掘特色項目,支持場地器材的建設與供給,其中包括經費、政策等條件,加大對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投入力度,鼓勵學生參與到傳統體育鍛煉中,為打造和諧、行造良好的傳承氛圍、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