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江蘇職業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在校生規模從1萬人增長到143萬人,為江蘇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成為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新時代,社會對職業教育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江蘇職業教育正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質量和服務能力為重點,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江蘇職業教育;江蘇現代化建設;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G7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4-0043-04
【作者簡介】王兆明,江蘇省蘇州百年職業學院(江蘇蘇州,215000)黨委書記、院長。
筆者是一個職業教育戰線的老兵,從事職業教育工作至今已有42年,先是在江蘇省教育行政部門從事職業教育管理工作25年,后又連續擔任了三所公、民辦高職院校的院長,親身經歷和參與了我國改革開放后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全過程。
江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職業教育也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在省委、省政府領導和統籌下,在省教育、財政等部門協調與指導下,在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共同參與下,全省職教工作者艱苦創業,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探索、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我國職業教育,也為世界職業教育貢獻了江蘇經驗、江蘇智慧。江蘇職業教育人在專業和專業群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創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五年制高職、信息化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方面率先嘗試,開拓創新,勇于突破,許多方面處于全國前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創新發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我省的職業院校主動圍繞“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開始了轉型發展、提檔升級的新的探索,技術向前沿貼近,專業開發向新興產業拓展。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廣泛應用和助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國際化辦學等方面又有新舉措、新進展。不少職業院校走出國門,主動服務企業開展多層次職業教育與培訓,培養急需人才。更多的院校加大力度開展與“一帶一路”國家職業院校的合作交流,輸出江蘇職教經驗,擴大了江蘇職教的國際影響力。
70年來,江蘇職業教育為不同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近千萬職業技術人才,發揮了技術開發推廣、技術培訓和社會服務多種功能。職業教育為江蘇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江蘇制造業大省、建筑業大省、旅游大省等地位的確立和“大省”向“強省”的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職業教育在服務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也不斷深化。
一、全社會對職業教育地位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逐步到位
70年的發展,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和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逐步被人們接受。
首先,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得到社會認可也很不容易。在改革開放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業教育主要由行業和企業辦學,行業部門主管,教育部門統籌規劃管理和支持不夠。為了得到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支持,能夠把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地方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得到全社會對普通教育一樣的支持,職教工作者反復呼吁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這一問題已經解決,各級政府都能把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地方教育和社會事業規劃。
其次,職業教育是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職業中學的發展和管理體制的調整,職業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門統籌管理,行業和企業舉辦和管理職業院校的功能弱化,呼吁政府重視和行業企業參與成了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客觀上職業教育直接為經濟服務,經過廣大職教工作者的呼吁和職業教育作用貢獻的顯現,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了定論。
再次,職業教育是科技創新和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應用技術開發推廣領域,職業教育完全可以有所作為。在一定區域和行業,職業院校發揮了重要的技術引領作用。
二、70年的探索實踐,對職業教育規律性的認識不斷深化,決策更科學,正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是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和辦學規模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要有必需的條件保障和質量保證。從江蘇情況看,職業教育的規模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江蘇職業教育健康發展,適應了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建設的需要,增設了一批工科類學校和專業,教育質量較高。1958年,教育部提出“大力舉辦農業中學、工業中學和手工業中學”。同年4月,全省辦起了農業中學和各種職業中學6568所,后整頓保留了2000所。同時市縣和企業普遍舉辦中等專業學校,到1960年全省中專學校發展到281所,在校生82385人,農村職業中學發展到1873所,在校學生25.39萬人。大規模改辦新辦農業中學、職業中學,雖然出發點很好,但條件準備不足,質量難保證。1964年,全省又再一次大辦半工半讀的職業學校,到1965年,中專學校達到268所,在校生5.6萬人,農村職業中學達4503所,在校生26.46萬人。1979年,江蘇開始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至1984年,全省開辦了農村職業中學166所,另有627所普通中學附設了農業、職業班。此后的40年,總體上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沒有出現大起大落,只在2000年前后,由于普通高校的擴招帶來的普通高中熱,形成對職業學校招生的較大沖擊,造成職業學校招生困難。由于這一時期高中階段適齡學生較多,部分普通中專升格為高職院校招收高中畢業生,省教育部門給重點職業學校擴大招收五年制高職生,增加職業學校的吸引力等有力措施,化解矛盾,才使得職業教育發展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其次,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應當建立上下貫通銜接的現代教育體系。70年的探索實踐,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開放前,我國主要發展中初等職業教育。改革開放初由于工業化進程加快,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特別是鄉鎮企業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需求,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但由于我國學制體系的束縛,中等職業教育成了“斷頭”教育。有個極端的例子,改革開放初期,許多高中畢業生考入中專學校,學制兩至三年(工科一般為三年)。中專生如果想取得大專學歷,需工作三年后再讀三年職工大學,這樣,從初中畢業到拿大專文憑需11至12年。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迫切需要發展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即大專層次的職業教育,地方職業大學和其他形式高職教育應運而生。有的接受完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希望繼續深造,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社會呼喚改變中等職業教育“斷頭”教育狀況,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經過試驗,對口單獨招生逐步成熟和擴大規模。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和高技術產業所需的職業技術人才層次高移,全社會都呼吁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發展應用型本科或高職本科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點。江蘇在舉辦高職本科工作中進行了多種模式探索,在示范骨干職業院校試行“3+4”“3+2”銜接教育,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養等。國家在促進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的同時,近年終于打破堅冰,全國少數高職學院試點升格改辦為高職本科。現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并加速與各行各業的滲透,“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都要求培養更多復合型技術人才,都呼喚高層次職業教育的興起和有效服務,都迫切需要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突破政策瓶頸,發展高職本科,完善現代職教體系。江蘇應當充分發揮高水平高職院校優勢,把發展高職作為呼應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問題,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三、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要以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效益為基本出發點
江蘇已經在實踐中較好地建立了具有江蘇特點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比較合理的布局結構。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不能照搬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辦學管理體制。要妥善處理好政府和行業、企業,教育部門和經濟管理部門,舉辦者和學校的關系,處理好省和市縣的分工關系,充分調動和發揮職業教育相關辦學和管理主體的積極性。實踐經驗證明,江蘇較好地處理了這些關系,形成了江蘇的優勢,這是江蘇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水平較高的重要原因。江蘇已經建立了政府主導統籌、部門協調配合,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社會各界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和市場自主辦學的管理體制。省和市縣分工基本明確,省舉辦較高層次的示范骨干、行業性職業院校。在大規模舉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前,我省以辦行業性重點中等專業學校為主,市縣和企業主要舉辦為地方和企業服務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1世紀以來,我省主要舉辦行業性高水平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上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現有省屬高職院校39所,居全國各省市之首),市縣舉辦為當地支柱產業服務的綜合性高職和中職學校,辦學和教學更接地氣,與當地行業和企業的聯系合作更密切。
在職業學校布局上,70年里也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70年里,有幾個階段存在布點過多的問題,前面提及的1958年、1964年的大發展,以及改革開放初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后,許多普通中學增設職業班,市縣教育和業務部門紛紛舉辦各類職業學校,造成布點太多,師資、設備和經費投入力量分散,質量難以保證。職業教育需要大家辦,行業和企業要廣泛參與,但這不是倡導大家都辦獨立設置的職業學校。針對職業學校點多分散,質量和效益不高的狀況,全省不斷強化骨干學校建設,不斷優化職業學校布局,逐步將普通中學附設的職業高中班調整到骨干職業學校。江蘇省人民政府于1995年提出“1122”工程建設,決定在2000年前集中力量建設100所市縣職教中心。每個市縣首先辦好一所規模較大、辦學條件較好、多功能的職業教育中心,有條件的市縣可以多辦一兩所,并有一系列激勵措施。由于省政府和省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市縣政府推進有力,市縣職教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市縣職業學校的布局調整進展順利。骨干職業學校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如何實現職業教育大家來辦,行業企業多形式、多層次廣泛參與,充分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落實行業企業的主體責任,職教戰線的同志和全社會進行了長期的校企合作等實踐探索: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共建專業和生產性實訓基地,成立職業院校內的企業學院,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新形勢下,我省制訂相關法律法規,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建設產教融合示范企業,制訂落實企業的減免稅收等鼓勵政策,推進現代學徒制,促進校企合作不斷深化。
四、職業教育必須始終把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放在首位
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能力,長期以來,江蘇的職業院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不斷加強骨干學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加強規范化管理,制訂專業標準,實行學分制,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集團化辦學,促進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資源共享。與此同時,職業院校主動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學校融入地方和行業發展的大背景環境下,研究行業企業發展的趨勢和規劃,遠期與近期的需求,把地方和行業企業的需要作為學校的著力點。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發展迅猛,人才缺乏,職業教育主動服務,采取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的方式,江蘇鄉鎮企業健康發展,職業教育功不可沒。
70年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我們必須看到,要更好地發揮職業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相關政策制度和發展環境,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滿意度。必須改革相關的組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待遇,還需要落實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鼓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