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巖 戴青青 楊建成
內容摘要:流通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業發展對經濟有著提質增效的作用。文章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流通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績效的影響作用,并利用全國省級面板數據以及SFA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實證檢驗表明,流通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績效具有正向的外溢效應,對此文章進一步研究了流通業發展受政策與制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流通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績效的外溢作用也受到政策以及制度的影響。最后文章提出良好的政策以及制度可以推動流通業發展,進而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流通業 ? 經濟發展績效 ? 外溢效應 ? 國民經濟
流通業發展提升經濟發展績效的渠道分析
對經濟發展績效來說,流通業對其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其一,流通業作為第三產業,具有吸納社會就業的效應。分析歷年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在我國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流通業發揮著明顯的作用。1990-2014年這一期間,我國流通業就業人數呈上升趨勢,同時工農業吸納就業人數逐漸下降。流通業在1990年吸納就業人數4406萬人,在2014年流通業吸納就業人數10570萬人,流通業新增6164萬就業人員,占非農產業所有新增就業人員的21.8%。通過就業彈性可以發現(見圖1),在這一時期,我國工業平均就業彈性是0.21,而同一時期流通業就業彈性是0.37,和工業相比流通業的就業彈性高出0.16%。換言之,和工業相比流通業吸納的就業比重高出0.16個百分點。
其二,流通業作為中間要素投入,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逐漸增強。目前我國工業已進入新時期,工業開始轉型升級,工業轉型具有以下三點和以往不同的特點和涵義:第一,工業由高排放、高污染轉型為綠色、低碳生產,工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節能減排;第二,由勞動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轉變,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通過實現技術創新,加快產業鏈升級;第三,由投資驅動增長模式轉變為三大需求協調拉動,以此實現了工業增長動力機制的轉變。對此只有正確對待流通業和工業的關系、加快制造業升級、促進流通業發展,才能達到上述轉變。對于農業來說,要想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需要讓專業化商貿流通服務充分發揮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而專業化商貿流通服務包括農業信息服務、農資流通、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
流通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績效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數據、變量和模型
本研究選取技術效率以衡量濟發展績效指標。技術效率是指經濟體實際生產曲線接近技術前沿的程度。實際生產曲線越接近生產前沿,就意味著其同樣勞動及資本投入的產出值更大。換言之,經濟發展績效越好,其經濟生產效率就越高。學術界一般運用數學規劃和經濟計量法度量技術效率。數學規劃方法主要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法,經濟計量方法主要采用隨機前沿模型(SFA)法。雖然數據規劃方法計算簡單且限制不多,但其不具備統計學性質,所以不能用來統計檢驗參數估計值。而經濟計量方法以具體的函數形式及特定的假設條件為依托,其經濟理論基礎牢靠,可以用于統計檢驗參數估計值以及模型設定。對此,本研究運用的模型為隨機前沿模型(SFA)法,該模型可以同時參數估計技術效率和效率影響因素。前沿生產函數利用C-D生產函數形式,建構以下模型:
(1)
其中,省份年的勞動投入、資本投入以及產出分別用Lit、Kit、Yit進行表示;待估參數為β0、β1、β2;時間與省份分別用t、i表示;回歸方程的隨機擾動項用Vit-Uit表示,其中技術無效率項Uit服從單側正態分布 N(mit,σ2u),體現出t時期i省份受到生產技術無效率的隨機影響;隨機誤差項Vit服從正態分布N(0,σ2V),體現各省產出受到不可控因素的隨機影響。技術無效函數為對應的函數mit,e-mit表示i省t時期的技術效率TEit,mit越小意味著技術效率越低。結合理論分析,建構以下技術無效方程:
(2)
其中,流通業發展水平用cs表示,時間與省份分別用t、i表示;待估參數為δ0、δ1,技術無效率受到流通業的影響程度用δ1表示,符號為負表示各省份的技術效率受到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為正,反之,符號為正則表示各省份的技術效率受到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為負。綜合上文理論分析,預期δ1符號為負,表示流通業發展水平對經濟發展績效的影響是正向的。技術無效方程中的隨機擾動項是Wit,服從正態分布N(0,σ2w ) 。
通過方程(1)中隨機擾動項中技術無效所占比例γ的大小來判定模型設定合理與否。γ和1越趨近,表明相對于前沿產出的偏離,實際產出主要因為生產技術無效造成,這時估計生產函數可以直接采取SFA模型;γ和0越趨近,表明相對于前沿產出的偏離,實際產出主要因為不可控因素導致的統計噪聲造成,這時估計模型可以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OLS),無須采取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
(3)
本研究屬于實證研究,本文采用我國2000-2014年除西藏外30各省份的面板數據,在實證分析中除了一次性導入所有樣本之外,還將全部樣本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區,以此探究對不同經濟發展狀況下流通業和經濟發展績效關系的變化進行檢驗。本研究有關原始數據均來源于2001-2015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各省GDP表示產出水平,本文將我國不同省份GDP數據統一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以此保證各數據的可比性。不同省份年末就業人員數代表勞動投入,勞動投入數據來源于歷年統計年鑒,因為地區年末就業人員數據在2006年是缺失的,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不同地區2005年與2007年兩年年末的就業人員數的平均數替代。不同省份本年與滯后一年固定資產形成總額的平均數代表資本投入,同時依照不同地區固定資產價格指數將其統一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在統計流通業的口徑方面,本文結合不同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和行業性質,將流通業分為餐飲業、郵政業、交通運輸倉儲及批發零售住宿。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交通運輸倉儲皆是我國流通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前者代表著商業,后者代表著物流業,兩者均可在一定意義上體現我國流通業的發展狀況。當前研究主要利用流通業增加值比重或就業比重作為衡量流通業發展水平的指標,由于我國自2002年后沒有對分地區服務業細分行業就業人員數據進行統計,因而本研究利用流通業職工人數占職工總數的比重來替代。
(二)分析實證結果
通過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能夠發現,全部模型的γ 值均較大,其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示相對于前沿產出的偏離,其實際產出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技術無效率,同時隨機擾動因素的影響不大,所以模型設定可靠。通過技術無效函數估計結果能夠發現,在前三個模型中流通業比重cs的系數皆顯著為負,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中部地區、東部地區還是全國總體,流通業發展水平的提升皆對其經濟效率的提升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此處的估計結果和上文的理論分析相統一,因此要想推動經濟增長以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加大對流通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步入新常態,對此更需加大對流通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從而通過流通業的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就業吸納效應,提高國民經濟效率,最終達到經濟發展全方位提質增效的目的。對全國總體來說,模型1中cs的系數是-0.063,說明一個省份流通業的發展水平在其他條件一樣狀況下,其比另一個省份高出1%,通過產業關聯效應與勞動力吸納,其能夠推動該省份的GDP高出另一個省份0.063%。
將模型2與模型3中流通業發展水平cs的系數進行比較能夠看出,相較于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系數值也較大。這說明流通業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增加其對經濟效率的推動作用。模型4中流通業發展水平系數不顯著,說明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流通業對其經濟發展績效還未造成顯著的提高作用。發生上述估計結果可能的原因是,地區經濟發達程度越高,流通業和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互動融合以及產業關聯程度就越強,現代流通業的商貿服務具有特色化以及專業化的特點,這些服務已普遍參與工業制造業生產與創新過程,從而通過產業關聯效應顯著地影響地區經濟效率。另外,產生這一結果還可能是因為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績效的提升作用有相應的門檻效應。以社會分工為切入點可以發現,服務業原本是從工業體系內部分化而來的,工業體系內部對商貿服務等中間服務的需求會因為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生產專業化而逐漸增大,因此商貿流通等服務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從工業體系內容分離出來,同時由于工業分工體系的深化,流通業的發展不僅對生產專業化程度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且其加快了工業結構升級,提高了工業發展效率。宋則(2010)等的研究表明,現代流通業的生產性服務功能隨著其在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參與度的提升日益顯著,流通業要想推動以及引導制造業、提高制造部門運行效率、加快資本周轉以及產品價值實現,就需要滿足生產性服務需要。
商貿服務外包形式體現了制造業以及流通業的分工,原本隸屬于工業企業內部的銷售服務、倉儲物流、采購批發等生產性服務部門,運用分包或是外購等方式獲得社會化的商貿流通服務。但制造業與流通業互動發展的水平存在一定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工業企業服務外包的程度以及規模與社會專業化分工水平在各個經濟發展階段是不完全一樣的。工業服務外部化能夠劃分為不同階段,外部生產性服務業和工業制造業在工業服務化的各個發展階段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工業企業的各類生產性服務在工業服務化的初始階段是由自己所提供,這一階段還沒有形成對外部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規模需要,因此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市場還未形成,此階段僅有少部分創新型以及知識型工業企業存在少量生產性服務需求。工業企業內部服務活動在工業服務化的發展期逐漸外部化,同時其對外部生產性服務的需要逐漸增大,其逐步形成了外部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市場。另外,外部生產性服務的供應商在該階段形成的競爭性市場環境能夠有效提升外部服務業的效率以及質量,其能夠促使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該階段不僅創新型、知識性企業需要生產性服務,一般性的企業也需要生產性服務。
綜合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依照上述分類,當前我國西部地區的服務外部化發展水平依舊較低,其依舊處于服務外部化發展的初始階段。西部地區工業體系由于客觀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仍較為滯后,其創新型以及知識型企業數量并不多,大部分企業自我服務現象較為普遍,同時其生產組織模式依舊處于傳統階段,無論是生產的社會化還是專業化程度皆比較低。因此西部地區外部服務需求不高導致了流通業難以起到提升經濟效率的作用,其阻礙了商貿流通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而中部地區相較于西部地區,有著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其企業的生產組織模式較為多樣,服務外部化已步入發展與成長期,從而可以逐漸對外部市場加以運用。因此,中部地區流通業能夠提高經濟效率、推動地區工業發展、實現制造業和流通業的互動發展。最后,由于東部地區有著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其服務外部化發展已步入成熟期,故此地區工業企業管理機制與體制有著較高的創新活躍度,其企業有著更為靈活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同時發展成熟的企業能更好地運用企業外部市場,并通過商貿服務外包對企業生產鏈進行整合增強企業競爭力與效率,因此其通過加快流通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進而充分發揮了流通業對地區經濟效率及地區工業的提升作用。
綜上所述,流通業的發展可以通過吸納就業效應以及產業關聯效應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績效,但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了流通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流通業發展能否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取決于該地區是否具備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及制度條件。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研究從理論層面對流通業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績效的渠道進行了剖析,同時利用2000-2014年全國省際面板數據和SFA模型對經濟發展績效受流通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此外,本文對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流通業影響作用的差異性進行了深入探究。結果顯示:第一,流通業發展對國民經濟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其主要通過提升產業關聯效率以及吸納就業從而對經濟發展績效產生正向的外溢效應;第二,經濟發展階段與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績效的外溢效應有著緊密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與流通業對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作用呈正相關。在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地區流通業對經濟發展效率的外溢效應,東部地區影響最大,中部地區其次,西部地區不顯著;第三,流通業發展受政策與制度的影響,同時流通業發展對經濟發展效率外溢作用也受到政策與制度的影響。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對流通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雖然流通業屬于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其可以作為生產與消費的中介、有著較強的服務功能和就業吸納能力,因此獲得到了較多的關注;但是長時間以來,流通業和經濟發展績效間的關系,尤其是流通業在經濟效率提升、生產效率提升、產業鏈擴展、產業附加值增加等方面的作用依舊未獲得充分關注,這阻礙了流通業對經濟發展外溢效應的發揮。因而,對流通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要從外溢效應、吸納就業、產業關聯等方面進行重新定位,要突破傳統觀念限制,確定流通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升級戰略,實現流通業發展升級經濟結構以及提高經濟效率。各地區特別是經濟滯后地區,其更需結合本地區工業化進程以及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從而將流通業發展政策落到實處,最終促進流通業的發展、提升地區經濟效率。第二,促進流通業市場化改革完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流通業從商貿服務供給層面看依舊較為滯后。我國流通體制改革不充分,從而很難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致使了服務市場化社會化水平和服務效率不高,并且影響了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因而,要想提升商貿服務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就需要進一步進行流通業市場化改革,構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
具體措施有以下三個:其一,對國有流通企業進行戰略重組以及深入改革,提升企業競爭力、規模水平以及服務效率,加強具有較高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的培育力度。其二,運用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稅收優惠、項目融資等形式提高市場競爭力,調整流通業所有制結構,促進資源配置從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其三,構建開放、全面的市場以及流通體系,推動資源以及要素的有效流動,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第三,完善社會專業化分工體系創建良好制度環境。從商貿服務需求層面分析,流通業發展不充分以及流通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績效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的主要原因是制造業商貿服務需求的不充足。因而,想要促進制造業改變傳統的經營組織模式,就要完善社會專業化分工體系,使非核心業務逐漸實施剝離,并對核心業務進行重點發展,最后通過外包服務供給功能,在制造業生產經營中充分發揮現代流通業的作用。通過細化社會專業化分工,強化制造業和流通業的產業關聯,可使流通業對制造業的外溢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此外,還要加強對產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減小服務外包風險的同時,強化企業間的合作和信任,通過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推動制造業與流通業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雪冰,向思霓,畢茜.內控質量、融資成本與企業績效——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17)
2.孫敬水,章迪平.流通業所有制結構變遷與經濟績效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0)
3.方妙英.人力資源管理效率與商貿流通企業績效的關系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9)
4.王德章,劉麗麗.現代流通業競爭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以珠江三角洲為例[J].商業研究,2006(13)
5.李曉慧.流通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績效的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6)
6.雷振丹.李萬明,陳子真.兵團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經營績效評價[J].新疆農墾經濟,2014(8)
7.湯嘉琳.鋼材流通企業內部控制與績效管理契合的模式構建[J].管理觀察,2014(35)
8.李澤皓.江蘇省中小企業資本結構與績效關系調查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0(17)
9.范榮華.我國農村消費流通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7(1)
10.盛潔.我國商貿流通業績效行業差異分析——以上市公司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