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玉 楊萌萌 王涵溪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015-01
摘 要 在當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每個人都肩負著巨大的壓力。這使得社會中的個體幸福感降低,沒有集體榮譽感,而幸福感與榮譽感都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以及工作的效率,最終將會影響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因此,“95”后大學生幸福感與榮譽感的調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北京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得出“95”后大學生總體幸福感與榮譽感偏低。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研究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幸福感 榮譽感 心理健康
一、當代大學生幸福感與榮譽感的總體現狀
本研究選取北京高校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幸福感及榮譽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95份,占總發放問卷總數的99%。通過統計分析問卷,當今大學生的幸福感現狀總體是好的,是有正面認知的,超過50%的學生認為幸福即是各種物質得到了滿足。大部分的大學生對幸福感、榮譽感到底是什么和通過何種途徑能真正獲取幸福感及榮譽感的認知還是存在偏差的。
二、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社會層面
環境是圍繞在人們身邊,對人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外部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部分。在人的發展中,社會環境起到了主導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從最初的解決溫飽問題到邁向全面小康,我國步入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人們的消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遷,95后大學生所產生的需求與欲望同之前的時代形成了不同。當代社會盛行通過自媒體來高調炫富,物質至上的幸福觀、社會的輿論以及大眾對于價值觀、幸福觀的認知,都導致了當代95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幸福觀迷失。95后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水平的不同,其生活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差別,使得他們在生活中時常感到自卑以及社會的不公平等消極的情緒,因此他們的幸福感也就會偏低。同時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也是主要原因之一,95后的大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從而產生對于走向社會的恐懼感。
(二)個體層面
人格特點是影響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具備勇敢、樂觀等人格品質下,遇到困難問題時,學生會積極主動的迎難而上,在取得進步時所獲得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使得幸福感指數得到提升。積極生活態度的缺失會導致學生在一些瑣碎的小事面前,如他人的一些議論或評價等行為,使得自己不能坦然的看待,在負面情緒的誘導下產生幸福感的下降。
(三)教育層面
教育對大學生的幸福感起到了積極的塑造和引導作用。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父母對孩子的民主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當然在大學生活中,課業的成績和人際交往關系也占據了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位置。當面臨掛科、考試、就業、失戀、緊張的宿舍關系等問題時,大學生的幸福感驟然下降。傳統的教育突出強調學生的成績,而在學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著很大的不足,幸福教育引導的缺失,難以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感。
三、榮譽感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庭的影響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多數“95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以及其他長輩的溺愛下長大,家中同齡人的缺失,使得他們較缺乏分享意識,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讀大學后,雖然具備了專業文化知識,但在人際關系方面卻處于劣勢。同學之間會因為一點小矛盾鬧得不可開交;室友會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缺乏必要的溝通和理解,導致宿舍關系十分的緊張。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他們缺乏了換位思考意識、集體榮譽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過于嚴重。
(二)自身的影響
95后大學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個性鮮明獨立,面對新思想、新事物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問題意識,有較強的自我選擇性,不會隨意對某種價值觀盲同。他們集體觀念普遍較淡,在為人處事中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傾向比較明顯,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在具體的交往過程中表現出與人交流溝通的意識和技巧的缺失。
四、提升“95”后大學生幸福感與榮譽感的建議
(一)注重教師作為教育主導者的重要作用
在幸福、榮譽感觀念教育中,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提升教師的職業滿意度及個人修養,由此提升他們對學校以及社會的認同感,為了讓學生對其有正確的觀念,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作指導,在理論上闡明幸福觀的內涵,讓大學生學會通過理論去判斷自我的生活現狀,來實現個人的幸福目標,獲得其群體歸屬感與榮譽感。
(二)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溫馨和睦、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關系到一個大學生的幸福感。孩子從小在完整和睦家庭的關愛氛圍里長大,更能深刻的感受幸福從而形成一個良好性格、對生活充滿希望,心態積極樂觀,與人交往充滿自信,積極追求幸福人生。父母通過言傳身教,把做人的道理、正確的幸福觀、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評價以及美好的道德觀念等,從小傳遞給孩子,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引導他們樹立幸福觀。
參考文獻:
[1]吳九君.積極心理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和諧、抗逆力、總體幸福感及抑郁的影響[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178-188.
[2]于璐.基于“95后”大學生個性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工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