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少銓
【摘要】東華三院對早期香港中文義務教育有杰出貢獻。文章以辦學團體東華三院作為分析個案,討論了東華在本地華人文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探索了東華義學從塾館演變為現代化學校的轉化過程,以及東華義學對本地中文義學教育工作的開拓,為香港本土人才的培養奠定了重要基礎。
【關鍵詞】東華三院;香港;義學;文武廟義學;中文教育
一、文武廟義學興辦的背景
1866年,當時的香港政府的教育年報指出,84.8%的適齡學童失學(何佩然,2009),根據港府1879年的統計,香港 6—15歲的適齡學童有20000多名,而入學的只有6000多名,學額嚴重不足。港府對教育的承擔雖然日增,但面對適齡學童的日增,啟蒙學位的殷切需求,依然顯得捉襟見肘;加上學童在“皇家書館”須讀“圣經知識”,不是傳統的中國人所能接受的,不少人也不想讓孩子去讀。在華人勢力崛興的社會因素下,一群有財力和影響力的華人精英階層崛起,形成了以東華醫院的董事局為代表的支持香港教育發展的力量,遂有東華義學的誕生。
1871年,東華醫院的主席梁云漢認為當時香港之教育情況,所謂書香門第,讀書受知,幾成富家弟子所專享。“貧苦家庭……倘乏扶掖,亦難有置身庠序之機會……倘任令其失于教養,豈止其本身難以自立,茍不幸誤入歧途,實為社會之隱憂。”于是梁云漢提出興辦義學。文武廟側原有中華書院,該書院為旅港紳商所捐資廟辦的私塾,在梁云漢感召下,書院捐出校舍作義學的校址,并以文武廟的廟嘗收入,資助義校經費。由于其經費來源,取自文武廟,故名“文武廟義學”(東華義學的前身),校務行政則由東華醫院代理(《東華三院教育史略》,1963)。
二、初期東華醫院義學招生情況
19世紀中葉,中西學塾為數甚多,然均費用昂貴,非一般貧苦家庭所能負擔(張學明,梁元生,2005)。故東華醫院辦理人免費義學,極受社會人士之支持。東華醫院義學招生的程序是先在報紙登廣告招生。義學創建于1880年,東華義學在香港學額不足的情況下,解決兒童失學的問題,以民間的資源和力量延續中文教育,為低下階層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其入學資格以清貧子弟為對象,不設入學考試,只要年齡在10至15歲而家境清貧、無力延師者都可來就讀,義學規條內與學生相關的規條共有九條,內容說明義學專為貧苦且身家清之學生而設,對學生資質并無限制,亦無性別限制(何佩然,2009)。
義學開辦之后,又因人多額少,供不應求,乃決定在接受學童入學申請后,必須經過調查家庭環境清貧者實屬合格,然后用抽簽方法取錄入校,以杜偏私,而昭公允(《東華醫院1911年度征信錄》《文武廟義學紀事錄》)。父母“守正業”而“身家清白”即可報名。報名經“值事查明”核實,符合資格者方行錄取。如符合入學資格的人數過多,則以“同眾執籌”形式決定,“以昭劃一”(何佩然,2009)。為了貫徹幫助清貧子弟的宗旨,義學規條有:“此舉(開辦義學)原為清貧子弟而設,茍有力能延師者,幸勿濫進,如有冒濫,值事查知,即將該童遣出,再以清貧者頂補。”默默耕耘,一直守著“重視知識,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東華三院教育史略》)。又怕中簽者賣位圖利,所以為中簽者實時拍照,日后作為憑證入學(方美賢,1975)。
三、戰前東華醫院義學的中文課程內容
開埠初年香港只重視英文教育,目的是培養懂西方文化和語言的華人,協助中英貿易及英國在中國的政治活動。殖民地教育既忽視華人的傳統文化,也沒有考慮貧苦階層對教育的需要和華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會學校希望西方著重英語教育,能訓練更多本地傳教士,可惜更多卻從事洋行的買辦。在這種環境下,戰前東華義學學制和教材反而與內地模式相近。其早期以傳統私塾形式上課,提倡中文教學和傳統儒家思想。一方面為華商培養具備基本知識的人才,促進社會各階層流動性(《源與流的東華故事》),另一方面更有傳承華人注重倫理和品德的社會意義。后期的清末及民國學制與課程改變,東華亦緊跟腳步修訂。
當時義學并非以科舉考試為目標,而是培育學童日后能自立謀生。在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謂學校就是私塾,學塾設備簡陋,辦理效績低下,他們的目的是讓子弟認識基本文字,學會記賬(方駿,熊賢君,2007)。翻開1891年《文武廟征信錄》義學規條便有列明:“來義學讀書大半非為科名起見,如資質平常者,先讀孝經次讀四書,如已讀完無大艷色者,則教信札俾其謀生有路。”
從教材方面看,也可以看見義學課程因時代而改變之余,又不失傳統的堅持。例如早年的義學,跟從傳統私塾形式,書館都以塾師名字命名,教授啟蒙兒童的儒家經典,如以《三字經》教授學童基礎生活知識和道德觀念,以《千字文》教授常用漢字等等。直至1904年,清廷宣布改革舊式私塾,倡導西方學校制度和采用新式課程等一連串教育改革,東華亦跟隨實行新式學校教育,力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1904年董事局派員到廣州購買新課本,把義學課程與初級小學程度掛鉤,逐步加入西方實用科目如英文、物理和自然科學等。1905年,清廷宣布廢除科舉,摒棄四書五經。后來董事局廣納民意,從善如流,在跟蹤國內推行教育改革之余保留傳統經學和國文科,足以證明東華擇善固執。
分析戰前國文科的內容,可見東華義學對中國語文及文化的重視,一、二年級為譯文,三、四年級為作文,一、二年級的習字,三、四年級的臨字。東華義學在國文較明顯不同是多了經學一科。課程仍有其保守的地方,就是保留了“經學”,這和內地是不同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在教育方面,改用新的方法和內容,民國六年所定的中小學課程已經廢除“讀經”一科,提倡語體文,實行國語教學。東華義學卻仍堅持開設“經學”一科,和聘用舊學教習,注重“古典文學”和“經史”的教授。“讀經”符合辦學機構的保守原則;東華的中文教學無論在學制和課程上都以內地為標準,而內容較為簡陋,步伐也較為保守(王齊樂,1996)。直至1939年三、四年級才廢除經學課程,仍選取經學中適合現代教材之章節于國文課上教授。
義學的課程及教學時數分析,單是國文一科,便有論語、孟子、左傳、孝經、唐詩、漢文、秋水軒尺牘等科目,再從授課的時間分析國文(5小時)、習字(6小時)、默寫(6小時)、譯文(2小時)、認解(3小時)、經學(2小時),占了總授36課時的三分之二,可見對國文知識的重視。1920年代中期東華義學的授課科目,除了傳統的經學、歷史及認字、默寫外,更加入新學制的實用科目如算術、地理及普通知識等,課程內容已具今天學習的規模(何佩然,2001)。
四、東華義學: 近代香港華文義學教育的啟端
香港的學校,明顯地分為兩類學校:一種是以英文為教學媒介的英文學校;一種是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中文學校。從19世紀至20世紀的初期,英治的香港一直以英文為官方的語言,香港對于本地的教育政策著意于英文教育的發展。面對英文的重視和扶植、功利的引誘,英文教育很快便發展起來,漸次蓋過中文的地位。不論是官辦的學校還是接受港府補助的津貼學校,為了銜接升學及就業的要求,在學制或教材上,均以英語為授課的標準。再者,港府對于各中、小學以中文為主要授課媒介者,一向采取不鼓勵的態度,且對于這些學校也拒絕提供資助。因此,香港中文教育的發展路程一向是困難重重。中文教育則任由它自生自滅,因得不到政府積極的幫助與鼓勵,便陷于萎縮不前的狀態(王齊樂,1996)。
政府對中文學校縱有所資助,但那只是在要求下做出的表面形式的幫助,甚至是出于“救濟性質”的援助,政府給予的資助,也遠不及英文學校之多。因此香港的中文始終是依賴民間的力量去推動。東華義學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學校,對于香港的中文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助力(《百年樹人——香港教育的發展》,1993)。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中指出中國文化在香港的保留和發揚,全靠華人的熱心維持與努力……香港對于本地教育的政策,表面上,素來對中文教育不能不表示尊重;然而,卻是著意于英文教育的開展,中文教育則是任由它自生自滅。東華義學在推廣中文教育方面做出很大貢獻。東華三院所辦理的義學,繼續發展,到了20世紀的初期,便成為本港辦理義學的最大機構。幸虧東華義學扮演了中文教育推動的角色,眼見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不被重視,乃起而提倡,大量設立書塾和義學,致使中文教育在質和量的方面也保持了相當的地位(王齊樂,1996)。
【參考文獻】
[1]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
[2]張學明,梁元生.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M].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5.
[3]何佩然.施與受:從濟急到定期服務(東華三院檔案數據匯編系列之二)[M].香港:三聯書店,2009.
[4]香港博物館.百年樹人——香港教育發展[M].香港:香港市政局,1993.
[5]東華三院.源與流的東華故事[M].香港: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2014.
[6]方駿,熊賢君.香港教育通史[M].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2007.
[7]方美賢.香港早期教育發展史[M].香港:中國學社,1975.
[8]東華三院壬寅年董事局.東華三院教育史略[M].香港:東華三院壬寅年董事局,1963.
[9]東華三院東華三院董事局.東華醫院1911年度征信錄,文武廟義學紀事錄[M].香港:出版社不詳,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