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考試這一環節的改革問題正成為制約高職語文公共課程發展的重大瓶頸。文章梳理了高職語文公共課的考試現狀,結合社會認同原理從考試理念和考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高職語文公共課考試改革的設想。改良后的考試模式將更好地提高高職語文公共課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從“分裂人”成為“完人”,實現全員優秀。
【關鍵詞】社會認同理論;考試理念;考試方式;全員優秀
長期以來,由于考試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因此在教學實踐改革中我們總是關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在的高職語文公共課考試模式依然是重知識、輕能力、輕素質。考試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一種方式,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考試,其實可以反向映射出我們人才培養的目的,而正是這種反向映射使我們發現我們的人才培養目的和人才檢驗模式是脫節的。為了讓我們的高職公共課發揮更好的輔助作用,尤其是針對高職語文公共課在提升學生精神審美、完善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我們應該更科學地設計這一科目的考試理念和考試方式。
一、高職公共課語文科目考試現狀
我校的高職語文公共課主要開設了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普通話、演講與口才、基礎語文、申論、邏輯與判斷七門課程。課程以平時表現(包括到課率、作業完成度、筆記、課堂表現等)和期末測驗各占50%的方式組成期末最終成績。在期末測驗中,大學語文、基礎語文、申論、邏輯與判斷以理論閉卷考試作為考試方式;應用文寫作以開卷考查作為考試方式;普通話、演講與口才以現場課堂口試作為考試方式。
值得肯定的方面:第一,以上考試方式選擇性廣,給了教師充分的自由來設計考試內容;第二,考試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涉及的知識點大多需要學生記憶;第三,平時成績占比大,有利于促使學生注重學習過程而非輕視過程。
但是現在考試方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考試形式重閉卷,輕其他。閉卷考試的分數占了最后期末成績的一半。這就非常考驗試卷設計教師的工作。什么樣的試卷能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個問題答案不一。尤其是語文教師大多數都是經歷了正規的高等教育背景傾向于科研而非實踐的理論型人才,有的教師甚至是從中學教育直接轉業過來的。長期的應試教學使教師的思想過于僵化和保守。對于高職教育來說,面對不愛學語文、不愛記憶理論的大多數學生,多少有點“水土不服”。這就導致了教師在設計考試試卷時,并不能十分貼切地設計出適合高職學生的試卷,有些學生因為害怕考試或者自信心不足甚至直接不參加考試。
第二,考試內容重知識,輕能力和素質。高職語文公共課的考試內容大多依附于教材,更多考查的是學生的記憶力和模仿力,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展示他們的創造力和人格品質。這就造成了學生考前死記硬背、偷懶耍小聰明的現象,最后的結果只能是“高分低能”。這與我們所期望的高職語文教育要肩負起提升學生精神審美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的使命相違背。
第三,考試結果重分數,輕素質。有的學生平時不努力,甚至世界觀、價值觀扭曲,認為只要考試投機取巧拼一下,還是能獲得不錯的分數。相反,一些有創意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學生由于在考試中和標準答案不一致,依然得不到很高的分數。更危險的是,我們的獎勵評優體系完全依附于各種考試成績,直接導致了教育價值觀扭曲的問題。這不僅使學生滋生了嚴重的學習功利主義思想,而且可能使教師原本應該公平公正的陽光評價成為滋生腐敗和賄賂的重災區。
以上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高職語文公共課的改革和發展。長期以來,缺失考試改革的高職教育公共課改革力度被極大地削弱了,只有把這一塊短板補上,高職教育公共課改革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和反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整全面地落實高職語文基礎課對高職專業課的輔助補充作用,達到新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大國工匠”的人才培養要求。
二、高職語文公共課考試改革措施
首先,考試理念上,引入社會認同原理,將少數優秀與多數平庸的區分模式轉變為大多數都優秀與極少數特別的區分模式,實現少數優秀轉變為多數優秀甚至全員優秀。轉變的只是一個區分度的標準,但是對于學生心理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社會認同原理是一個并不新鮮的概念,簡言之就是從眾心理。人類的行為總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周圍的人的影響。每當我們聽到“大多數的人都怎樣”的這種句式,尤其是積極正面的方面,我們總是試圖也躋身其中,這種瘋狂且非理性的從眾心理并不是出于攀比的心態,它更深層次的根源來自人們心中三條非常簡單卻非常強大的動機:1.盡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確決定;2.獲得他人的認同;3.用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1]。所以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他對自己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他會努力讓自己和大家保持步調一致。可以試想,如果大家都是差生,那么他會覺得自己也是差生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只有極少數人是差生,那么他可能會覺得別人都能做到的事其實自己也能做到。我們的考試改革并不是要讓這些學生都能合格而故意降低評價標準,而應該是一種更多元、更深層次的改革。
傳統考試方式是以“知識本位”來考慮的,它試圖將學生分為高、中、低等的學習層次。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地檢驗每一個人的知識理論掌握程度,它適用于篩選人才而不適用于普及教育。篩選出來的人才具有更好的知識理論素養,適應于科研。經過職業教育改革后的考試開始注重人才的動手實踐能力,于是變成了以“能力本位”為出發點。這種模式下的考試可以使學生從注重理論知識轉移到注重實踐操作上來,改善了大中專畢業生技能操作不熟不適應工作崗位的現象,現在大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所采用的考試模式也正是這種。這兩種模式都有各自的特點,一個以學科為中心,一個以工作為中心,但它們都忽視了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通過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2]。這正是高職公共課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即陶冶人的性情,塑造完善的人格。這里的“人”不是少數的幾個原本就優秀的學生,而是大多數乃至全部的學生。所以語文教學從來就不是知識教育或者技能教育,而是一種精神審美教育、人格改善教育、全員的教育。
現在的高職語文考試內容體現了對“人格”的忽視,扭曲了教育的本質,簡化了教育的過程,使原本具有復雜性、創造性、長期性的教師勞動變得簡單化、機械化、功利化,從而導致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喪失、人格扭曲、追求實用、片面發展[3]。
選出的少數優秀模式并不能更好促使高職學生向他們學習,相反,告訴他們大多數人都能達到合格甚至優秀能更好地提高低分甚至厭學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高職公共基礎課“一個都不能少”的全員教育目的。高職語文公共課更重要的任務不是啟發學生去尋找真知,而是啟發學生去尋找自我,促進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其次,考試方式上,將應試教育的分數至上模式轉變為創造性的全面綜合評價體系。因為語文科目具有塑造人格、提升精神審美等諸多方面的特殊功能,所以我們的關注點要從集中于理論知識、寫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分散到學生各個閃光點上面(比如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精神審美能力、價值觀導向、創新創意思維等)。我們設計的考試方式應該是能讓大多數人展現自己,并且每一個閃光點都能被發現和認可的。這樣的考試方式也是為了貼合社會認同理論下全員優秀的教育理念。
如何體現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品質和閃光點,成了在具體操作上的難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進一步降低卷面考試成績在課程最終成績中所占的比重,避免高分低能。
第二,引入課程形成性考核和論文相結合的考試模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比如可以在課程中加入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影視鑒賞,用論文的方式體現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
第三,以項目導向法來設計考試內容。公共課語文科目結合各高職專業課設計項目,檢驗學生將語文素養融于專業工作的能力。比如,針對旅游專業的應用文寫作課程,可以通過寫作導游詞和演講比賽來進行考試,既磨煉了學生的導游技能,又檢驗了導游詞及演講稿的寫作等方面的內容。
不過,考試方式及評價方式的轉變都不是能單獨進行的。復雜多元的考試方式勢必會加大整個教學工作的難度;更加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讓老師必須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這也使老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增加的工作如果沒有制度上的改革就很難保證實際上的考核效果。但是不管怎樣,這對老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是從課堂教學入手設計,而現在可能需要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從考試方式入手,然后選擇最合適的課堂教學,有時,我們甚至需要脫離這個固定的課堂,在不確定地點的“課堂”里,完成語文公共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
三、結束語
高職語文公共課考試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它的順利實現需要課程設計改革、教學實施改革、教材改革等多方面的輔助和支持。最終,我們的改革指向的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能人才[4]。高職學生不是只有理論知識的書呆子,也不是只會技能操作的冷血機器,而應該是有情懷、會審美、人格高尚的“大國工匠”。語文公共課的考試不能是打擊和刺激模式,應該展現人文眼光,運用社會認同理論通過積極正面的反饋結果去感化每一個靈魂,激發個體獨特性,體現綜合素質,實現全員優秀。
【參考文獻】
[1]史蒂夫·馬丁.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4.
[3]耿立華.基于人格本位理論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格教育模式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1(10):55.
[4]楊曉波,孫麗春,張曉磊.高職教育公共基礎課考試現狀及改革淺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9(22):177-178.